养老院现状:1.老人概况。
院内现有28位老人,年龄在60—90岁之间。
其中残疾与孤老的比例为11:17。
在院老人中,进院时间最长的达10年,最短的则半年。
在院老人的整体身体健康状况一般,2个患有较严重的疾病,其他大部分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少部分老人为身体健康。
在院的大部分老人一年四季逢年过节会有亲人(直系或旁系)前来看望或接回去过节,少部分老人没有亲人或有亲人但常年也没人来看望,这部分老人的情感特别孤独。
老人们的日常活动一般是房前走廊上坐坐、和其他老人聊聊天以及在院里闲逛,有少部分老人喜欢经常上街,这会对老人的人身安全造成一定的隐患。
院内尚缺乏娱乐设施,老人在院内除了看电视、打牌和打麻将外,几乎没什么娱乐活动,2.服务人员。
院内现共有服务人员4名,分别为院长、副院长、报账员、勤务工和炊事员。
院长和副院长负责院里日常管理活动,如早晚检查在院人数、督促老人的个人卫生和房间卫生等;报账员负责管理院里资金运转、财务上报和发放老人每月零用钱等;勤务工协助管理院里的日常事务、打扫卫生及负责给院里买菜;炊事员负责院里老人和服务人员的膳食管理等事务。
二、存在问题:(位置偏、规模小、设施差、)养老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在院老人的生活需求,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和问题,其中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老人的生活状态、提供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具体如下:(一)基础设施建设由于主体工程竣工不久,配套设施需进一步完善。
1.院内尚没有小卖部、医务室等设施。
老人身体欠佳,加之距离县城较远且上街不安全,没有小卖部使得老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无法购买;建院时间较短,目前尚未设置医务室,也没有配备专职的医护人员,院内老人一旦患病不便医治,平常也无法给老人提供例行的体检服务;2.院内尚没有规范的晾晒衣被的场所,给老人们生活造成了一定的不便;3.院内建筑缺乏消防设施,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4.院内尚无绿化地带和老人健身娱乐场所。
(二)环境卫生院内缺乏明确的卫生管理制度,老人房间里有不同程度的异味,地面不干净,个别房内有蜘蛛;个别老人卫生很差,影响其他老人的生活;公共区域卫生无专门的卫生小组管理;院内打扫卫生随意,没有定期的卫生打扫制度和负责人。
(三)老人的生活状态1.个别老人缺乏精神动力和生活积极性,精神状态不佳,过一天算一天,生活没目标没追求;2.院内没有可供老人娱乐的活动和设施,部分老人感到精神空虚;3.少数老人认为在院里生活接受政府的救助,感觉自己是受人可怜和同情的对象,虽对政府有很大的感恩,但心里存在一种压抑之情,心理上有很大矛盾;4、个别老人对养老院没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希望回家居住。
(四)社会工作服务院内不能自理的老人多,但因服务设施不完善,致使其护理、医疗等需求无法得到实现。
仅只提供就餐、帮助就餐、衣服被褥清洗、更换服务。
医疗、保健及精神服务却没得到满足,没有定期开展一些活动来提高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除了以上问题,敬老院还存在服务人员工资偏低及老人每月零用钱偏少等问题。
这些都成为敬老院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需要加以解决。
建议措施:老人精神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针对这一目标,可以从文化宣传和活动开展两个方面进行。
一、文化宣传1.制定院民详细档案录,包括性别、出生年月日、入院时间、身体和精神状况、亲属关系、特长和兴趣爱好等。
比较全面地掌握院民的各种情况和老人的兴趣爱好,有利于更加科学合理地为每一位老人服务。
2、在活动室设立一个活动园地展板,张贴一些老人的活动照片和生活照,并将老人的照片制成相册保存下来。
二、活动开展1.心理辅导。
对院里个别老人进行心理辅导,通过与其谈心聊天,了解其心理矛盾和问题,进而运用专业社工方法和理念帮助化解其心理矛盾和问题,增强其对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构建和谐敬老院。
2.清洁家园。
2008年8月2日星期六由江西财经大学05社工班和社会学班同学和院里老人一起进行卫生大扫除,清洁老人家园,帮助老人构建一个卫生健康的和谐大家园。
第三部分组织与制度建设方案活动制度化。
将院里一些活动进行制度化,具体如下:(a)每天定时进行老年广播体操,锻炼老人身体;(b)适时组织老人开展一些娱乐活动,如红歌比赛、舞蹈赛、集体欣赏电影戏剧等,并给表现优秀的老人颁发奖状。
家庭养老: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公认的世界问题,而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在1982年的第三次人口普查后初见端倪,而日益引人关注的。
因而老年人“四有”中居首位的“老有所养”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了。
一、写作缘由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老年人占人口的?%.然而,我国现今的养老现状却不容观。
养老标准普遍偏低,养老模式较为单一,诸如“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观念仍根深蒂固,更有甚者老无所养。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衡阳市养老的基本状况,我们作了此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此次调查我们采取了发放、回收调查问卷和走访座谈相结合的方法。
鉴于调查对象的文化层次偏低的状况,笔者采用了提问、并帮助调查对象填写问卷的方法,因而有效回收率为100%。
三、调查对象此次调查对象是衡阳市石鼓区60岁以上的老人及石鼓区养老院里养老的老人。
四、问卷设计问卷设计围绕该村的养老方式、生活方式、供养标准、老人身体状况、精神状况等方面展开。
(详见附表)<二>重要数据分析根据问卷笔者选取一下几点着重分析家庭养老:第一个指标:老人的年龄结构和身体状况在124位老人中,60—64岁的有41人,65—69岁的有23人,70—74岁的有35人,75岁以上的有25人;在124位老人中有28人认为自己的身体很好或比较好;有72人认为较差或很差;第二个指标:只要经济来源及生活方式在124位老人中,有84位老人表示其经济来源是由儿子供养;由25人表示来源于自己的收入;有12人由村里集体所供养的;另有3人是来自其他收入。
•2010-8-5 17:05•回复••wangxuchang9•2位粉丝•2楼调查结果显示,老人的生活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独居,也就是子女成家后从核心家庭里分离出去。
老人夫妇都健在,身体比较健康,生活能够自理,而不去依靠子女而单独生活,这种方式约占52%。
因为老人可以获得较大的生活自主性和选择性;二是轮居,指子女多的老人在丧偶、年迈、疾病后,由子女按期轮流供养,随子女家庭生活,这种方式约占34%。
这种方式又有两种形式:包干供养和轮流供养。
包干供养是只有两个儿子的父母分别居住到两个儿子家中,直至终老。
轮流供养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儿子,父母按照固定的或非固定的方式轮流到几个儿子家住,由儿子供养;三是合居,也就是老人跟一个儿子长期居住,由其供养。
这种方式一般是独子的父母所采取的生活方式,比例约有14%。
第三个指标:“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观念及老人的文化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在笔者与老人的聊天的过程中发现,124位老人无一人不持有这样的观念,即“养儿防老,多子多福”。
其中,王某(63岁),他有六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最小),可见这个传统观念在笔者的故乡仍根深蒂固。
下面请看一个简表,以上情况可见一斑:生育的儿子数1个、2个、2个以上的老人的人数分别为 2人29人93人。
在124位老人当中,笔者了解到,有26位是初中毕业,有3人是高中毕业,其余的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
第四个指标:供养标准此项指标是针对主要经济来源于儿子供养的老人所得数据的结果。
结果显示,儿子的供养主要是提供实物或劳动,货币只是辅助形式,老人的供养标准比较低,但在被调查者中,由67%的人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而只有10%的人表示十分不满意,原因主要是儿媳妇的脸色难看。
第五个指标: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结果显示,该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甚或基本上是空白,老人的爱好多是看电视、听广播、下象棋等。
〈三〉理论分析••wangxuchang9•2位粉丝•在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仍是男婚女嫁的婚配方式,因而家庭养老的重担也就自然的由儿子来承担了,由第二部分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仍然很盛行。
一、精神文明的缺口在第二部分的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该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活动非常少,有大部分人什么社会活动不参加。
社会活动的参加率是与社会环境老人自身的素质及文化程度、身体状况紧密相连的。
这些老人大部分从小到大直到老年都在劳动中度过的,且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参加社会活动的意识很差,欲望很低,加之社区又没有什么场所和设施,因而很少有人参加社会活动。
但是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不可能脱离社会人群而存在与生活,社会活动的贫乏就需要有其他形式来加以补充。
老人们与邻里之间的交往就是一种很重要的形式,数据显示83%的老人与邻里之间有交往,并有近1/3的老人每天都有与邻里之间的交往活动。
二、老年人的医疗状况医疗保险参保情况。
•2010-8-5 17:05 •回复•笔者所在的故乡,自2003年起重新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每人每年交10元钱。
就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124位老人中有79%已经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
•wangxuchang9•2位粉丝•老人们说,有了合作医疗,可以放心看病,安心养病了,给子女们解决了后顾之忧。
〈四〉家庭养老模式的挑战一、外出务工的人员增多,家庭出现了“空巢”的现象。
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农业生产中闲置下来的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
在农村,这部分劳动力的转移方式大多为外出打工,农村中一部分年轻人向城市转移。
但就会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形成不小的冲击,老年人需要的不仅有生活上的照料,还需要有精神上的安慰。
“空巢”现象在农村中已为数不少,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考虑。
〈五〉几点建议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在养老模式的方面,要在原有的家庭养老为主的基础上,适当逐步加大社区养老的比重。
社区养老实质农村基层组织对“三无”老人(无依无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孤寡老人)进行的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形式。
可以分为分散供养和集中供养两种形式;而社会养老是指国家和各级政府组织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由于农村中“空巢”现象不乏有之,笔者认为这部分老人的养老问题通过其子女交纳部分费用,采取上述两种形式解决不失为上策。
第二、是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这就要求加强这普法教育宣传工作。
笔者在文章开头指出提到现在农村中不乏有劳无所养的现象。
如果老人遇到这种问题,千万不要退缩,应该勇敢的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三、探求一种新型模式――社区服务养老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相比,优点很多:①服务人员都是专业人员,人力资源配置更合理、科学、经济;②服务形式便利;③同时还可以避免社区养老官僚化优势和社会成本过高的弊端。
第四、努力探索农村合作医疗的模式在资金筹措方面:以中央和地方财政为后盾,保证实现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