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正常新生儿护理
能量及体液代谢
基础热量
50kcal/kg.d
总热量 100~120kcal/kg.d
早产儿 生后出生数周内常需肠道外营养
生理性体重下降 生后1周末体重降至最低点(约BW的10%) 10 d左右恢复到出生时体重 早产儿 体重下降程度重(BW的10%~20%) 恢复速度较足月儿慢
新生儿不同日龄每天液体需要量 (ml/kg.d)
原始反射
➢ 觅食反射 (rooting reflex) ➢ 吸吮反射 (sucking reflex) ➢ 握持反射 (grasp reflex) ➢ 拥抱反射 (Moro reflex) 早产儿上述反射常引不出
吸吮反射 觅食反射
拥抱反射 握持反射
体温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 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易散热
中性温度(neutral temperature)
机体维持体温正常所需的代谢率和耗氧量最低 时的环境温度,与出生体重和出生日龄密切相关
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中性温度
出生体重(kg)
中性温度
35℃
34℃ 33℃
32℃
1.0
出生10天内 10天以后 3周以后 5周以后
1.5
— 出生10天内 10天以后 4周以后
网织红细胞 初生3天内为0.04~0.06,4~7天↓至 0.005~0.015,4~6周↑至0.02~0.08
白细胞 生后第1天15~20 x 109/L,中性粒细胞为主,
4~6天后淋巴细胞占优势 凝血因子
Ⅱ、Ⅶ、Ⅸ、X活性较低
80 60 40 20
百分比%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4d 6d
4y 6y 年龄
建立呼吸后
1/2 ~2/3 肺间质内毛细血管 和淋巴管吸收 肺液吸收延迟→ 湿肺
肺液从肺中清除
2.呼吸
(1)第一次呼吸:出生后10秒钟内开始。 (2)呼吸特点:浅而快,有时节律不齐。
以腹式呼吸为主。 (3)呼吸频率:出生后第一天40~60次/分钟,
2天后降至20~40次/分钟。
呼吸频率 安静 40次/分 呼吸急促>60~70次/分 呼吸过缓<20次/分
(2)血液分布:主要集中于躯干及内脏, 肝脾可触及,四肢易发冷。
(3)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计数较高, 以后逐渐下降至婴儿正常值。
消化系统
消化道面积相对较大,管壁薄、通透性高
有利于营养 物质吸收
肠腔内毒素和消化不 全产物易进入血循环
引起中毒症状
食管下部括约肌松弛, 胃呈水平位 幽门括约肌较发达, 易溢乳、呕吐
(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PPH )
严重肺炎、酸中毒、低氧血症 ↓
肺血管压力↑ ≥体循环 ↓
卵圆孔、动脉导管重新开放 ↓
右向左分流 ↓
严重紫绀、低氧血症,吸入高浓度氧 紫绀不能减轻
血液循环系统
(1)心率:较快,睡眠时120次/分钟, 清醒时140~160次/分钟。
浓缩功能差 生后24h内排尿,一周内每日20次
血液系统
血红蛋白(Hb) 出生时 170 g/L(140~200g/L),生后24h 最高,
第1周末恢复至出生时水平 新生儿贫血 生后2周内静脉血Hb≤130g/L
或毛细血管Hb≤145g/L 血容量
85~l00ml/kg,与脐带结扎时间有关 早产儿 “生理性贫血” 出现早,且与胎龄相关
胸廓呈圆桶状,肋间肌薄弱、
呼吸靠隔肌升降→腹式呼吸
呼吸道狭窄、粘膜血管丰富、
纤毛运动差→呼吸困难
循环系统
出生后血液循环动力学发生重大变化
胎盘-脐血循环终止
↓
呼吸建立、肺循环阻力↓
↓
肺血流↑
↓
回流至左心血量↑↑ ↓
体循环压力↑ ↓
卵圆孔、动脉导管功能上关闭
胎儿血液循环
生后血液循环
持续胎儿循环 (persistent fetal circulation,PFC) 又称 持续肺动脉高压
出生日期 <1 000g
出生体重 ~1 500g ~2 500g >2 500g
白细胞分类比例图
初生时 中性粒细胞占60~65%;淋巴细胞占30~35% 生后4~6天 两者比例相等→第一次交叉 以后 中性粒细胞渐↑,淋巴细胞渐↓ 4~6岁 两者比例又相等→第二次交叉
神经系统
胎龄越小,脑相对越大 头围生长速率:1.1cm/月,
40周后减缓 脊髓末端约在第3、4腰椎下缘
腰穿在L4、5椎间隙进针
• 新生儿期: 胎儿出生后断脐到满28天内,称 为新生儿期,是胎儿逐渐适应子宫外生活 的过渡时期。
正常新生儿的生理特点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血液系统 神经系统
体温 能量及体液代谢 免疫系统
足月儿
呼吸系统
肺内液 30~35ml/kg (分娩前 )
产道挤压
1/3 ~1/2 由口鼻排出
2.0
—
出生2天内 2天以后 3周以后
>2.5
—
—
出生2天内 2天以后
脱水热
1.特点:出生后2~3天,体温突然升高达38℃ 以上,一般情况良好。夏季多见。
2.原因:室温过高、保暖过度、散热减少及 吃奶较少等原因导致体内水分不足、 血液浓缩所致。
3.处理:通风、降低室温、减少包被或喂水, 体温可于短时间内恢复正常。
棕色脂肪 (brown fat)产热 早产儿棕色脂肪少,无寒战反应
低体温、或寒冷损伤
棕色脂肪分布
(1)体温:出生后体温迅速下降2℃左右, 8~12小时后开始回升,12~24 小时稳定在36~37℃之间。
(2)特点:易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而波动。 高温环境下可能发生“脱水热”。
低温环境可能发生“新生儿硬肿 症”。
本章内容
第1 新生儿生理
第2 正常新生儿的护理பைடு நூலகம்
学习目标
1.记住足月正常新生儿和新生儿期的定义。 2.说出正常新生儿的生理特点。 3.描述正常新生儿的评估方法及护理措施。
〔概念〕
• 足月新生儿: 指孕龄满37周至不足42周,出 生体重≥2500g的新生儿。
• 正常新生儿:发育正常,无畸形,产时无 宫内缺氧、损伤,出生时无窒息。
除淀粉酶外,消化酶已成熟 不宜过早喂淀粉类食物
肝内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量及活力不足 生理性黄疸
对多种药物处理能力( 葡萄糖醛酸化)低下
药物中毒
胎便
生后24 h内排,2~3天排完 延迟应排除消化道畸形
胎便
过渡大便
母乳喂养儿粪便
泌尿系统
肾结构发育已完成,功能不成熟 肾稀释功能与成人相似,肾小球虑过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