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谫议“谢”字的音形义

谫议“谢”字的音形义

谫议“谢”字的音形义谢五八“谢”字是一个很神奇、很奇特、很值得敬畏的字。

说她神奇,是说她既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象形字,又是一个具有科技含量、记载着原始人类向现代人类发展的一个关键字、一个史前铁证;说她奇特,是说她既在音形义方面演绎无穷,又在人类活动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字(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上都是如此);说她值得敬畏,是因为她既为人类文明、社会进步、人际交流与礼仪做出了重大贡献,又繁衍了一支庞大而聪慧的谢氏族人,她们为中华民族的形成、统一与强大立下了不杇的功绩。

下面笔者不揣冒昧对“谢”字的音、形、义三方面进行浅析,敬请方家斧正。

一、关于“谢”字的读音谢,作为一个汉字,可以分为普通话(官话)读音,方言读音,次方言读音,小方言读音,姓氏专用读音,少数民族语种读音,外语读音。

也可分为古代音与现代音。

等等。

下面分别进行介绍与剖析。

(一)汉语读音在目前的中国,“谢”字汉语读音分为两大类:一是通用的普通话,即官话,读“xiè”,音“械”。

二是各个地方对姓氏的专有读音,而且随着各地的方言不同而有所不同。

尽管当代字典中没有标明谢字是一个多音字,但实际上是多音的。

中国的汉字有一种现象:用在一般行文中是这种读音,用在姓氏上时又是另外一种读音。

例如“解”字,一般读jiě(音姐)与jiè(音介)。

但当作姓氏用时,要读xiè(音泄),其音调与感谢的“谢”一样。

我们谢姓,在许多地方叫姓名时也是如此,与说“谢谢”时的音调不一样。

人们创造“”(射)、“”(谢)之字,当时是读何音的?读何调?因古人已逝,那时又无录音机之类的设备,所以我们无法得知那时怎么读。

上古几千年不说,就是到了汉代,许慎为我们编了中国历史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时,也没有完全解决谢字的读音问题。

他说:“谢,辞去也。

从言,射声。

”既然是读“射”声,而那时的“射”又读何声?他又说:“䠶(射),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

从矢,从身。

”又说:“射,篆文䠶。

从寸。

寸,法度也,亦手也。

”并没有讲该读何音,所以还是令人云里雾里。

而据《广韵》等古韵书记载,“射”至少有四种读音:1、神夜切,音she社。

2、食亦切。

3、羊谢切,音ye夜。

如古官名仆射。

4、羊意切,音yi 意。

如《诗经·周颂·清庙》:“无射于人斯。

”陆德明释文:“射,音亦,厌也。

”看来在此之前谢字的读音并未统一,是多音的。

直到一千七百多年后的清代,在大学问家段玉裁为《说文解字》作注时,才为“谢”字标上了“辞夜切”,为“射”标上了“食夜切”的读音。

而同时代的《康熙字典》也没有给“谢”字注音,只引用了《唐韵》、《集韵》、《韵会》等韵书的注音为“辞夜切”或“词夜切”,拼出来的音与今天的音差不多(xiè音泄)。

【注:这里的“切”指反切,是古人的一种拼音方法。

古人没有拼音字母,只有用字来注音,分为直音和反切两种。

直音就是用一个与该字之音相同的字注其音,用“读若某”表示。

反切始于汉代,就是用两个字急读拼出另一个字的读音,如:辞──夜=谢。

其方法有如今日之拼音。

】《唐韵》成书于唐代,《广韵》、《集韵》、《韵会》、《平水韵》成书于宋代,由此可以看到,至少在唐代“谢”字的读音已与今天差不多了。

再从元代的《中原音韵》、明代的《洪武正韵》、清代的《佩文韵府》、《词林正韵》,到今天的《现代汉语字典》等来看,从唐代到现在,一千六百多年来“谢”字的读音(官话)一直没有什么变化。

那么,在唐代以前“谢”字是读何音?在“谢”字刚产生时又读何音?我们暂时无法考证。

但在湖南中部对谢姓的特别读音也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

在湖南省的中部(简称’湘中”)的新化县、安化县、冷水江市、涟源市、邵东县、隆回县等县市,对“谢”字有二种读法。

当读“谢谢”、“感谢”、“辞谢”等时读xiè(泄),与普通话相同;当作为姓氏使用时读zīa。

其中的声母z,音“禅”,属于唐末和尚守温所创《三十六字母》之中的声母字,属正齿音,可读为“禅呀”切(有点读若xīa虾,但又不完全是,是“夏”的阴平声)。

“谢”字的一字二音读法,在中国北方尚不多见。

作为姓氏的专用读音,多见于南方。

那么,以湘中地区为代表的南方读音,是不是谢字的古音呢?现代汉语划分为七大方言区,除北方方言外,其余六大方主要在南方(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赣方言)。

而南方方言属于古百越族语系。

现在的苏南、上海、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越南、泰国等地区都曾经是古代百越族居住的地区,有自己独成体系的语言。

现代的百越地区语言是历史上北方居民数度南迁与南方民族的语言相互影响而逐渐形的,因此既不同于北方方言,又不同于原来的百越族本族语言,而是一种变体的混合方言。

湖南在历史上属于南蛮之地,其中多山多沟壑阻隔的湖南中部,属于南蛮之一的“梅山蛮”的势力范围,自古由梅山蛮盘踞。

上古时与炎帝部落、黄帝部落逐鹿中原的九黎族,是属于百越族之一种。

九黎族首领蚩尤的故乡就在湖南省中部的新化县境内。

这里古称“梅山”,几千年来都不服王法,是一个独立王国,这里无官府、无监狱、无赋税。

史书上说它“旧不与中国通”(这里的“中国”指纳入朝庭版图的地区)。

因此这个“世外桃源”吸引了不少外地人来此避难。

梅山地区直到宋朝熙宁五年(1072年)才纳入宋朝版图,在此设立郡县进行管辖。

因为古梅山地区封闭了几千年,因而保留了许多古老而原始的信息,语言就是其中之一。

《新化方言研究》中就收录了四千多个古音字。

“谢”姓读zīa(读“夏”的第一声),是不是它的原始读音呢?我看可能性很大。

这值得我们今后去注意与研究。

另外,北宋“开梅山”以后,“梅山蛮”融入了大社会,其习俗与语言亦向“王化区”扩散、影响。

这种地域辐射,使梅山周边地区对谢姓的读音大同小异,周边省区亦近音,只语调有些差别而已。

此外,在粤语中:谢姓读“ze6”,在客家语中:谢姓读“qia”。

都不读“xiè”。

这些都是百越语系的变种方言音。

百越语系还有许多变种方言音,随着次方言、小方言的不同而不同,在此不一一例举了。

(二)谢字的外语读音和小数民族读音外语中一般无“谢”字的单字,只有“谢谢”之类的单词。

如果翻译中国人的姓氏,则是音译,只是没有声调而已,大体与汉音差不多。

至于小数民族语言文字,中国有55个小数民族,但只有满、蒙、回、藏等几个小数民族有文字。

其他的小数民族要么只有语言,没有文字。

要么连语言都没有,都使用汉语汉文。

而原来有文字的,有的现在已经不使用了。

如满文,在清代是“国语”,现在除研究的专家外,已无人认得满文了,满文已经变成了“死”文字。

又如纳西文,现在也只有个别经师认得这种象形文字了。

而从一种文字翻译成另一种文字,如果翻译人名,其原则都是音译。

对于“谢”字,如果翻译成“感谢”之类的话,则是另一种意思,对于姓氏用法就毫无疑义了。

下面选择英语、韩语、日语、法语和藏语在不同语境中对“谢”字的不同读音,供欣赏与参考。

英语:作姓氏时:Xie;作感谢之意时:thank;作凋谢时:wither;作谢绝时:decline;作辞谢时:away。

韩语(朝鲜语):作姓氏时:sa,音“撒”;或ca,音“擦”。

作凋谢时:시들다.떨어지다;作谢罪时:감사하다。

日语:作姓氏时:Xie;作感谢时:感謝する;作辞谢时:辞退する;作凋谢时:散る。

法语:作感谢时:remercier;作凋谢时:se flétrir;作谢绝时:refuser;作凋谢时:se flétrir。

藏语读:woyajin,音“我丫酒”。

三个音节。

二、关于“谢”字的形态谢,左右结构,由言、身、寸三部分组成。

有一个谜语叫“讨一身放中央”,猜一个姓氏,即“谢”氏也。

“谢”字源于“射”字,产生于原始智人时期,是谢氏先人的智力成果。

“射”与“谢”字自诞生以来又演化出多种形态,其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深华。

(一)“谢”字的产生过程猿猴进化成原始人类之后,为交流的需要便产生了语言,又为更进一步进行信息交流和记录语言的需要,便产生了文字。

所以《易经·系辞传》上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结绳”是最早的文字萌芽。

后来看见自然景物产生灵感,依样画胡芦产生了图画字。

东汉大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黄帝使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当然,造字是一项漫长而系统的工程,那么多字不可能是哪一个人或几个人所创造的,也不是几年或几十年完成的,而是数千年来众多先贤共同创造的结果,仓颉只不过是代表人物而已,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与集大成者。

在原始部落中,有一支部落的人很聪明,首先发明了弓和箭,用来捕射野兽。

当时发明弓箭不亚于今天发明原子弹,是一项很了不起的科学成果,使得猎狩的野兽成倍增加。

恩格斯曾评价说:“弓、弦、箭已经是很复杂的工具,发明这些工具需要有长期积累的经验和较发达的智力,因而也要同时熟悉其他许多发明。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因此,发明弓箭的部落感到十分荣耀,便把弓箭作为本部落的标志和族徽,即后来我们所说的图腾(崇拜的偶像)。

其他部落就叫使用弓箭的部落为“射(谢)人”。

谢人部落首先在自己的领地和祭祀场所挂上弓箭,以示崇敬和炫耀。

后来画上弓箭的符号代替实物作为部落标志,这样就产生了最早的射字“”、“”。

该字由弓弦“”、箭“”和手“”三部分组成,是一个人的手拿着弓箭准备发射的形态。

这是典型的“象形”文字,就是通常说的“甲骨文”(殷商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字)。

字的本义就是弓箭手在射箭。

因为箭是要射出去的,所以又赋予了“去”的含义。

后来又引申为“辞去”、“辞谢”、“谢绝”等等。

因为辞去、辞谢等行为是要说话的,所以后来又在“射”旁加了一个“言”字,表示用语言去辞谢。

这个“言”字在语言学上叫“意符”。

这样,象形字加意符,就变成了一个“形声”字了(汉代人所说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指古人的六种造字方法,“形声”是六书之一)。

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谢”字。

在中国古代,“谢”“射”是相通的,而且读音也相同。

到了周代的金文中,“射”字的图画成分没有了,变成了“”,这就是通常说的“钟鼎文”(商周铸或刻在钟鼎等青铜器上的铭文)。

在汉代的《说文解字》中,“射”变成了“”和“”。

“谢”变成了“”。

在清代的《康熙字典》中,“谢”字变成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篆书”(小篆)。

(二)“谢”字的演变过程汉字诞生以后,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又经过了甲骨、金、篆、隶、真(楷)、行、草诸体的演变,谢字也自然在演变之列。

1、先介绍一下汉字形态演变的相关知识甲骨文是殷商之前的文字,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因刻在龟甲和兽骨之上而得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