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家庄丝弦戏曲剧种基本特征

石家庄丝弦戏曲剧种基本特征

浅谈石家庄丝弦戏曲剧种的基本特征摘要石家庄丝弦戏曲是典型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其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无论在音乐唱腔、舞台表演还是题材内容方面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

本文试图从丝弦戏曲的典型地方性特点、内容题材、舞台表演特技方面分析石家庄丝弦的基本特征,同时在对丝弦的特征总结和传承发展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石家庄丝弦戏曲剧种特征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石家庄丝弦又名弦腔、弦索腔、河西调、小鼓腔、罗罗腔、女儿腔等,是河北省特有的古老剧种之一,也是全国稀有的一个地方戏曲声腔剧种。

它属于民间戏曲,源于农民的田间地头,流行于河北省大部分地区、晋中东部以及雁北地区,以它特有的风貌在人民群众中间生存且发展着。

一典型的地方戏曲剧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对于丝弦戏曲剧种来说,一方观众养育一戏曲剧种。

1 鲜明的地方特色丝弦的根在农村,民间有“纺绒织布哼秧歌,扶犁耪地咧丝弦”的说法,至今丝弦戏还保留了中国戏曲的一些原生态成分——苍劲、古朴、即兴、泼辣。

也正是这些原生态的元素,使得丝弦戏曲特色浓郁,生命力顽强,与其他剧种相比具有独特的魅力。

戏曲剧种最大的差别在音乐及唱腔上,音乐方面以独特的音乐气质,流露出丝弦戏曲的质朴气息。

乐队伴奏分文、武场,文场乐器主要包括板胡、月琴、笙、笛、三弦,武场乐器主要包括板鼓、水钗、大锣、手锣、堂鼓等。

丝弦古称“弦索”,其实指的就是一种比柳叶琴大、比琵琶小的板胡乐器,俗称“土琵琶”,为石家庄丝弦戏独有的主乐器,粗弦高声,为老艺人手工制作,“全国绝无相同”。

石家庄丝弦唱腔具有典型的特色,讲究“明音吐字,二音拉腔”,这是唱腔的一大特色。

明音就是用本音唱,即是以真声唱字。

二音拉腔就是最后那个字拉腔唱,即是真声唱后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再用假声拖腔,旋律顺级下行。

“丝弦戏在音乐方面,属于牌腔与板腔共存的综合体。

唱腔全部音域是两个八度,下方八度用真音,上方八度用假音。

唱词最后一字,以六至十二度向上大跳后,用假声下行级进甩腔,这种尾腔翻高的唱法,为石家庄丝弦所独有,有着其他剧种不能达到的高度。

”石家庄丝弦最后一个“炸”音,是独特高昂激荡的听觉效果,丝弦唱腔形容为“砸夯拉腔、异峰突起、集体爆炸”,意为丝弦曲牌多为三三吐字,犹如砸夯之声,铿锵有力,不绝于耳;八句成段,“异峰突起”般唱上了,至声音最高亢处,为“炸”音,满场观众随即掌声雷动,是为“集体爆炸”。

从丝弦舞台服饰形式说,“丝弦是大蟒大靠”戏,即是以文场穿蟒袍和武场穿大靠角色为主的戏曲演出形式。

丝弦的角色分生、旦、净、丑诸行,和其他剧种基本相同,与昆曲一样拥有独特的声腔系统和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

但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唱腔、音乐、道白,加上表演热烈火炽、粗犷豪放,动作夸张幅度大,使得人物刻画细腻传神。

这是石家庄丝弦戏始终保持的朴实、敦厚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2 突出的地域影响力丝弦戏曲区域性很强,行内说法是“各吃哪块”比较固定,丝弦范围方圆二百里内,呈“扁担型”“方块型”等区域活动。

重点在河北范围内,南北以邯郸至保定为界,东四以衡水至榆次东(井陉西)为界。

丝弦活动区域往东北是评剧,往南是豫剧,往西是晋剧,范围圈外往东人们不认可,往保定以北北京范围,因其剧种很多,丝弦很难在该地区形成势力范围,发展受区域所限。

但同样,在这个范围内其他剧种也不容易打进来,因此区域影响力很强。

戏曲生存发展依赖于当地观众的喜好,丝弦十分明显地受地域影响并影响着当地区域。

解放初丝弦戏到北京上演时,北京观众很认可,可是到太原去“打炮”(第一场戏),观众却不认可。

曾到榆次去演头场《花烛恨》,头场人满,后来几天观众很少,同样备受冷落。

然而在阳泉五天的演出,头场加头天两场戏就征服了当地观众,演出效果奇佳,观众反响热烈。

当出现这种“冷场”“火爆”不同的情况时,就反映出民众对戏曲风格、戏曲曲目的适应性。

由于人们的文化素质及生活环境形成的惯性和欣赏习惯等因素差异,导致戏曲不同地域的受欢迎程度不同。

因此,根据地域性安排演出很关键,《空印盒》类戏在北京演出效果好,因为观众文化程度和欣赏层次较高,在农村演就需要大场面文争武斗的如《杨家将》一类曲目。

丝弦戏曲影响范围已形成固有欣赏模式,表演中泥土气息浓厚、热烈火炽、粗犷豪放、动作幅度夸张的曲目已约定俗成地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二鲜明的戏曲内容题材丝弦戏曲的内容和题材方面呈现出较独特的规律性。

1 以叙述历史故事为主的特点丝弦剧目相当丰富,约500余出。

其中既有生活小戏,表现民间情趣;也有袍带大戏,反映宫廷斗争。

丝弦的戏曲曲目中,戏曲内容大多叙事性强,多以叙述历史事件为主,注重叙述剧情故事发展过程的各个环节,而不是以行戏为主。

而京剧剧目常以行戏为主,如旦角戏、生角戏等,同一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角色演会称呼不同的名称,如历史题材包公故事戏,从京剧旦角演是《秦香莲》,从生角演是《包龙图》。

评剧是生旦角色,主要分小生、小旦、小花脸,它和越剧相似,多反映生活中的大表姐、二表妹等生活化剧情。

丝弦戏剧中基本上是“朝代戏”,反映商周、三国、唐朝、宋朝、明朝等各朝代的历史故事居多。

如看家戏和经典曲目《空印盒》《调寇》《金铃记》等都是反映历史题材,不以角命名,曲名中也多带出历史事件。

丝弦在叙说历史事件的时候,又多以宫廷戏、官场戏为主,如经典名曲《空印盒》《宗泽与岳飞》以及排演的莎士比亚的《李尔王》,都是反映官场、宫廷内容的戏,同时又多反映忠奸斗争、宫廷政变,有突出的政治性。

这类题材居多也是丝弦的一个重要特色。

2 舞台场面奔放、热烈的特点丝弦的戏曲剧目中武场戏也是重要的特色。

丝弦戏曲称为“大蟒大靠”戏,主要指的就是宫廷、官场和武将生角的特点,在丝弦舞台上通过文官和武官列队、武打等场面,制造场景热烈、奔放的艺术效果,增强了舞台吸引力。

丝弦因其生长、发育的环境是朴实、豪放的泥土乡情,追求粗放、卖力的演出形式,这也是长期形成的老百姓的地域品位。

如武生戏《金沙滩》《白玉杯》《三岔口》及现代戏《智取威虎山》等。

尤其是进行乡下演出时,像《杨家将》题材的戏,舞台人物多、文武齐上,蟒靠都有的大阵容场面的舞台氛围很受欢迎。

因此,舞台场面奔放、热烈也是丝弦的一大重要特点。

3 连台本戏分场演出的特点在丝弦戏曲的发展过程中,为增加观众的连续观看率,推出了连台本戏。

解放初的几年里,长期观看原有的老戏观众逐渐产生厌倦情绪,为了扭转当时不利的局面,挽留住观众,使得丝弦戏曲能够生存延续,开始排演连续剧,排练一百本戏,三天一本,这样维持住了上座率。

连台本戏更适合在固定剧场演出,在城市有了固定演出场地后,连台本戏才发展起来。

而在剧团没有固定之前,演员流动性大,业余的的临时戏班里是无法排戏的,只能演老戏曲目。

像丝弦曲目《封神演义》《杨家将》《呼延庆打擂》《白袍征东》《姚刚征南》等,是口碑很好的连台本戏,固定在当时和平戏院、新新戏院、同庆剧院进行演出。

下乡演出时,一般一个台口五天内演九场戏,如安排连台本戏,就能有效吸引观众。

丝弦传承人边树森先生主演的《刘公案》五本连续剧,观众很喜欢看。

连台本戏在当时是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之一,传承多年,也成了丝弦特色的一部分。

三独特的戏曲表演特点丝弦的特点,可以说是“炸”“放”“耍”,即是唱腔追求的炸音,舞台动作的奔放,表演技术的耍功。

表演方面有独特的艺术特质。

1 粗放夸张的特点丝弦戏曲在表演的过程中,表现出奔放豪迈“粗”线条的特征,表演艺术热烈火炽。

其中老生为主的粗放是丝弦的一个重要特点,其中以花脸、老旦、花旦等行当表演更具特色。

其表演不像京剧板眼分明、中规中矩,有农民生产劳作感觉的酣畅、奔放,传达出浓厚的泥土气息,以这种方式表现戏曲内容中的文争武斗,刻画人物细腻,表现人物比较鲜活、有力度。

丝弦表演中,用朴素夸张的方式表现生活化的动作,如人物生气时跺脚的表演、着急奔走时拍屁股的表演等,都透露出丝弦戏曲表演中夸张的特点,增加了通俗的表演元素。

《空印盒》中陈坚因为得知动机败露,手持空盒得知中计不知如何是好时,以拍屁股的动作反映这个奸臣的着急心理。

这些动作是丝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提炼。

然而丝弦的粗放和通俗掌握尺度很关键,一旦拿捏不好就成了粗野和低俗。

因此这种粗放夸张是丝弦典型的表演特色。

2 经典的特技艺术丝弦不仅有炸音、夸张奔放的豪迈气概,也有经典、细腻的耍技功夫的温柔性格,可谓既有豪放侠骨也具耍技柔情。

石家庄丝弦崇尚动作特技的表演,在与周边区域戏曲剧种共同发展演变中,通过不断的借鉴、改进创新,逐渐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技表演特色,其中耍髯、耍帽翅、耍手帕、耍牙、耍鞭、耍碗等特技工夫见长,其中的耍竹牙、耍碗是石家庄丝弦的独门工夫,可惜目前均已失传。

王永春是第一个借鉴山西蒲剧开始耍帽翅的人,另外,他的耍发在《八郎刺银宗》中的表演无人可及。

刘砚芳当年的耍鞭、耍刀也独树一帜,唱武旦舞刀能用五个指头轮流耍。

特技表演加强了戏剧人物性格、心理的表现,同时也成为丝弦戏曲的重要看点,丰富了戏曲舞台效果。

《空印盒》、《调寇》中均有经典的耍帽翅表演,反映办案钦差复杂的心理感受。

《白罗衫》中姚达上茶时通过耍茶碗表现其复杂的心理矛盾。

耍功特技表演不仅调动了观众的积极性,也增加了戏剧舞台上的艺术表现力。

四丝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丝弦戏曲由乡野村间到地方戏曲艺术舞台,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

现今丝弦戏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丝弦艺术的传承发展成为首要问题。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戏曲艺术逐渐成为历史的印记,丝弦的生存空间日渐狭窄。

如石家庄所属的一些丝弦剧团先后停止活动,仅剩石家庄市丝弦剧团还在维持演出,但也面临着演出市场萎缩、观众锐减、上演剧目老化、经费紧张、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等许多问题。

一面是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另一方面是丝弦戏曲演员、观众的断层,另外地方戏曲走向市场的发展趋势也是重要转折点。

对此,当前国家、省级、市级各相关部门都在积极努力,积极开展发掘和抢救工作,如通过非遗保护、创办戏校班传承丝弦戏曲剧种等,试图留住并延续丝弦戏曲艺术。

但是,真正的传承、发展之路还需进一步的探索。

石家庄丝弦是我国地方戏曲剧种的典型代表,它不仅代表着地方曲艺特色,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支脉,以典型的地方区域特点、鲜明的内容题材,以及独特的舞台表演等独特魅力立于世人。

丝弦戏曲剧种要想保持其经典特色,应从技术和艺术等多方面、全方位角度去延续和发展其文化精髓。

然而,技术可以量化掌握,但艺术却不可拷贝,丝弦作为观赏艺术,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其精神层面的东西需要结合历史去理解。

艺术中技术层面可以通过言传身教达到,但艺术的深邃境界则需要长期的感悟与体味。

因此,丝弦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感悟、开拓与分享。

参考文献:[1] 李晓洁:《石家庄丝弦旦角演唱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