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短、打死我我都不会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
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
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
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下面是我对评剧的一些认识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评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俗称蹦蹦戏、落子戏,又称平腔梆子。
1935年改称今名。
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
评剧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原来形式单调,经成兆才等艺人改革,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由演员扮演剧中人;以蹦蹦音乐为基础,吸收冀东民间音乐素材,创造出行当使用的唱腔;采用全套的河北梆子乐器伴奏,故取名平腔梆子戏。
评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影响很大。
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新凤霞演出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东北韩少云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欢迎。
新凤霞评剧演员新凤霞,是青衣、花旦。
原名杨淑敏。
小名杨小凤,天津市人。
中共党员。
6岁学京剧,12岁学评剧,14岁任主演。
1949年后历任北京实验评剧团团长,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评剧团副团长,中国评剧院演员。
作家。
全国第七届政协委员。
6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作品。
新中国成立初期,她亲自执笔创作演出了以她个人经历为题材的大型评剧现代戏《艺海深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巧儿》是新凤霞青年时代主演的一出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剧目。
在这出戏中,《刘巧儿》新凤霞成功地塑造了刘巧儿的艺术形象,并创造了有其自己特点的评剧疙瘩腔唱法。
公演及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后,在全国掀起了学唱刘巧儿的热潮,人们通过《刘巧儿》了解了评剧,通过《刘巧儿》知道了新凤霞,的名字从此走进了千家万户,新凤霞演唱艺术从此确立并得到广大评剧观众的喜爱。
在《刘巧儿》的创作过程中,新凤霞得到了许多文艺工作者的热情帮助,新凤霞和这些同志愉快合作,首开了戏曲工作者与新文艺工作者联手创作的先河,为戏曲艺术的革新与发展做出了示范。
继《刘巧儿》之后,新凤霞在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创作的评剧《祥林嫂》中成功地塑造了在封建社会受尽摧残迫害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艺术形象,她的唱腔也展现了深层次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发展了新派演唱艺术。
新凤霞在演出《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祥林嫂》《刘巧儿》等新戏过程中,创造了不少新的唱腔,人称“新派”。
她的唱腔清新甜润,玲珑婉转,富于华彩,塑造了一批新型妇女形象。
她还与新文艺工作者合作,创造了蜻蜒调、凡字调、送子调等新板式,为丰富和发展评剧女声唱腔作出了贡献。
她和音乐工作者一道在这些剧目中创造了众多的新板式和新曲调。
在《乾坤带》中创作演唱了凡字调大慢板;在《无双传》中创作演唱了反调大慢板;在《春香传》中创作演唱了三拍子调;在《金沙江畔》中创作演唱了格登调;在《三看御妹》中创作演唱了降香调;在《调风月》中创作演唱了蜻蜓调;在《六十年的变迁》中创作演唱了送子调。
这些新板式和新曲调极大地丰富了评剧的唱腔艺术,为评剧向大剧种的发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推动了整个评剧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评剧的艺术特点: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
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
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
早期评剧只有男、女角色之分,后发展为生、旦、丑的“三小戏”。
以后又受梆子和京剧的影响,逐渐发展为青衣、花旦、彩旦、小生、小丑、老生、花脸等行当。
早期评剧只有男、女脚色之分,后逐渐发展成为生、旦、丑三小戏,受梆子和京剧影响,增添行当,有了青衣、花旦、老旦、小生、老生、小丑之分,但仍保留了民间小戏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
唱腔为板式变化体,板胡为主奏乐器。
显著特征评剧的显著特征是贴近生活,剧目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题材为主。
评剧的第一个剧作家成兆才,1919年编写的《杨三姐告状》,即以真人真事为素材,久演不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评剧进入了新的繁荣发展时期,演出了一批受群众欢迎的现代戏,如小白玉霜主演的《小女婿》、新凤霞主演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以及《金沙江畔》、《夺印》、《野火春风斗古城》等。
评剧除在东北、华北地区流布外,中南、西北、西南的一些城市也有演出团体。
唱腔评剧的男腔和女腔,是在莲花落、蹦蹦戏的音乐基础上,逐步吸收并借鉴梆子、京剧的唱法形成的。
伴奏以胡胡(板胡)为主,打击乐器与京剧大体相同。
评剧女腔开初是由月明珠等人创造的,男腔是由倪俊生等人创造的。
评剧唱腔是在唐山民歌、莲花落等民间音乐基础上,吸收东北二人转、京剧、河北梆子等冀东和京津一带地方戏曲的音乐成分形成。
其特点为抒情性强,流畅自然,乡土味浓。
伴奏乐器伴奏乐器分文场相武场。
武场有板鼓、梆子、锣、镲等;文场有板胡、二胡、中胡、低胡、琵琶、笛、笙等。
后来又增加了大瓢胡、倍司、铜管、大提琴、小提琴等。
西路评剧的乐队配制为大弦、横笛、鼓、镲、手锣、绑子等。
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一、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一般指1898年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前存在于中国音乐生活中的具有一定流传时间和民族特色的音乐,包括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
传统音乐是与新音乐、现代音乐相对而言的概念。
新音乐指20世纪初学堂乐歌产生以来,学习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创作的体现中国人思想情感的音乐,主要包括专业音乐作品和体现时代精神的革命音乐作品;现代音乐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习西方现代创作技法创作的音乐,主要包括活跃在国内外的华人音乐家创作的现代音乐作品。
二、戏曲艺术戏曲是中国传统的音乐戏剧,是集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表演、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我国的戏曲与希腊的悲、喜剧和印度的梵剧并列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戏曲以音乐为基本表现形式(声乐、器乐伴奏两部分)适应并体现戏剧性的要求,与戏剧表演密切配合。
三、戏曲音乐继承集合了民间歌曲的抒情特征和说唱音乐的叙事特长。
(一)构成因素:声乐方面的唱腔和念白,器乐文武场面的伴奏和各种过场音乐,声乐居于主导地位。
1、戏曲唱腔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抒情性唱腔、叙事性唱腔、戏剧性唱腔(散板)。
2、戏曲乐队分为“文场”和“武场”两组,“文场”指管弦乐部分,“武场”指打击乐部分(包括唢呐),合称“文武场”,也叫“场面”。
(二)剧种与声腔:1、剧种是根据产生、流行地区、民族特色、艺术特色等因素划分的戏曲种类。
2、声腔是指具有一定音乐特征的腔调,包括与其相关的表现形式和手法。
如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明清以来流传最广泛的四大声腔)等。
一种声腔系统不止一个剧种,一个剧种也可以使用多种声腔系统。
(三)戏曲唱腔的结构形式: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类。
1、曲牌体又称曲牌联缀体或曲牌联套体。
2、板腔体又称板式变化体(包括调性、旋律、节奏、速度等方面的变化)。
四、昆曲艺术与昆曲音乐(一)昆曲艺术昆曲原称昆山腔,是元代后期产生的南戏四大声腔之一,明代由戏曲音乐家魏良辅进行改革,改革后的昆腔委婉细腻、擅长抒情,有“水磨调”之称。
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明清时期最为盛行,对中国戏曲影响深远,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它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基础深厚,剧目丰富。
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昆腔有南昆、北昆两大流派。
南昆流行于江南、浙北一带,北昆流行于北京、河北的保定、高阳一带。
南昆风格柔美秀丽,多用于爱情题材,北昆风格豪放激昂,多用于刻画英雄人物。
(二)昆曲音乐1、四大声腔:(1)明代南曲系统的四大声腔:余姚腔(浙江)、海盐腔(浙江)、弋阳腔(江西)、昆山腔(江苏)。
(2)清代前期地方戏曲四大声腔:昆山腔(南方)、弋阳腔(北方)、柳子腔(东部)、梆子腔(西部)。
(3)明清以来影响最广泛的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
2、主要板式:昆腔有散板、干板(1/4)、一眼板(2/4)、三眼板(4/4)、赠板(8/4)等板式。
3、伴奏乐器主要伴奏乐器有笛、箫、笙、唢呐、琵琶、三弦、月琴、打击乐。
后加入高胡、二胡等拉弦乐器。
4、作家、传奇(1)第一部昆腔传奇是明代梁辰渔的《浣纱记》。
(2)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紫钗记》、《还魂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3)洪昇的《长生殿》。
(4)孔尚任的《桃花扇》。
(5)李玉的《千忠戮》(千忠禄)。
(三)《牡丹亭》1、概况《牡丹亭》创作于1598年,原名《还魂记》,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临川四梦”之一,描写南安太守之女杜丽娘和贫寒书生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超过元代杂剧名作《西厢记》(约创作于1295——1307年间),据载“《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原剧共55出,后为适应昆腔演唱,汤显祖同年进士吕玉绳按昆腔音律作了改定,遭到汤显祖多次异议。
但近代以来流行演出版本多为改本。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
临川(今属江西)人。
他的艺术贡献享誉世界,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他强调“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主张文章要有灵性。
2、欣赏版本青春版《牡丹亭》,由当代旅美著名作家、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白先勇先生作为主要组创人员。
全剧根据汤显祖“情至”、“情真”、“情深”的创作理念和线索,将55折原本精致删减为“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三本共27折。
由苏州昆剧院“小兰花班”青年演员沈丰英饰演杜丽娘、俞玖林饰演柳梦梅。
五、京剧艺术与京剧音乐(一)京剧艺术1790年,徽班(三庆班)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之后留在北京,吸收京腔、秦腔、西皮等各种声腔,形成京剧。
经过众多艺人和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努力,逐渐成为表演体系较为完善、行当流派异彩纷呈、唱腔音乐精致考究、保留剧目丰富多样、传播盛行大江南北的“国粹”。
1、三次合流(1)徽秦合流:乾隆年间,徽班(徽调二黄)吸收京腔和秦腔,是第一次合流。
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合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