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三历史史料分析的调查报告
交大二附中历史教师卜萍
在初三年级历史学法课《中考历史史料教学技巧》上完后,为了检测学生对这节课掌握的教学效果,我从2013年3月开始到2013年5月24日,通过学校组织的四次模考和西安市中考历史分卷练习的成绩统计,追踪学生对史料教学技巧运用的情况,我选择了初三年级作为调研的对象,重点跟踪了初三、一班48名学生五次模考第II卷史料分析题成绩变化的统计,对他们每次考试成绩展开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初三、一班四次模考和分卷练习第II卷成绩统计分析表
从调查报告的统计数字来看:
学生中优秀、良好人数在逐渐增多,优秀、良好人数的比例已基本稳定;
中间的学生开始向良好、优秀学生发展,每个等级的学生成绩都有所提高;
问题生人数在逐渐减少。
这个调研的结果,充分说明前一阶段《中考历史史料教学技巧》的教学效果是有成效的,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但是,《中考历史史料教学技巧》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学生问题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它是通过讲、考、练、再讲、再考、再练不断完善的过程,学生也是通过听、学、模仿、体验到完全接受老师的教学理念的一个过程。
面对学生对历史课的不重视,语、数、英等课的外在因素的冲击;面对历史课一周只有两个课时的现实情况;作为历史教师要想快速提高历史成绩,具有一定的困难。
为了提供学生的成绩,只能是自己想办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我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步:先理论讲解史料分析题的技巧;(1课时即可)
这节课重在给学生讲解解题方法,让学生对史料分析题有一个粗浅的认识。
但学生容易犯的错误是:对老师讲的内容半信半疑,大部分学生可能就没有听进去,只有1/3学生能认真领会老师所讲内容的重要性,这是正常现象。
对老
师来讲,这时要有信心,要学会等待时机。
第二步:通过练习和作业融会贯通老师所讲的理论;
这一阶段学生处于出错率较高的阶段,学生在做练习过程中由于不认真、不重视频繁出错,老师应选择具有典型案例的例题来讲解,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
尤其是要抓住出错比较严重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出错的原因,再将《中考历史史料教学技巧》教给学生,这时他们会意识到他自己所犯的错误。
教师这时一定要抓住时机,提醒、鼓励他们应按老师的要求继续做题并拿给老师来看,他们的成绩一定会提高。
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就会认真去做,按老师所讲方法开始尝试,通过一、两套题的练习,他们很快对老师所讲的内容领会,老师的教学理论又赢得了一批学生的认可。
第三步:通过模拟考试成绩的反馈和模考试题的解析,深化教学理论;
这一阶段是学生认识最深刻的时期,通过考试成绩的反馈,打破了他们开“卷考试不用复习”的错误认识,成绩上不去,使他们开始重视历史。
这时老师讲的方法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2/3的学生都开始认真听讲,并会将老师所讲的内容记住,老师此时应趁热打铁讲述学生应该记住的要点。
第四步:老师应注意模考中会出现:新错误的产生,及时做好新方法的解决;
老师应通过每次的模考及时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对学生已改正的错误及时加以表扬,对新产生的错误应分析出错的原因,并根据学生出现的新错误,再修正所讲的《中考历史史料教学技巧》,完善自己理论。
以上内容是我对2013届学生在培养他们史料分析题解题技巧过程中的具体做法,成绩提高比较显著,我还会通过最后两次模考继续发现学生出现的新问题,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新方法。
学生成绩的提高要通过方法的掌握,更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掌握老师所教方法的运用,这样成绩提高才会更快。
2013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