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辅导资料全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辅导资料全
5、咸 “能下、能软”。咸味药表示具有 通下大便、软坚散结等作用 。大便燥结,瘰疬、 包块等证,常选用咸味药。过咸易伤心气。
6、涩 “能收、能涩”。 涩味药表示具有 收敛固涩等作用 。滑脱之证,常选用酸涩味的药 过酸易敛邪。
7、淡 “能渗能利”。 淡味药表示具有 通利小便等作用 。水湿为患之证,常选用淡味药。 过淡易伤津液。
四、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结合:
意义:气与味从不同角度表明药物作用,要较全面认识药物的性能,只能性味合参。
原则:一气可与任何一味或多味结合,一药中气只能有一。 规律:气味均一,或一气二味或多味。
气味结合与疗效的关系:气味相同,功效相似;气味相异,功效不同。
第三节 升降浮沉
照的先进方法。③收载药物850种。④对世界医药影响较大。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1、作者:唐慎微。
2、成书年代:宋代。
3、学术价值:①本著作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刻版,保存了大量的
医药文献。②收载药物1746种。③开创了方药对照的方法,附方3000余首。
五、《本草纲目》
1、作者:李时珍。
三、所示效用: 寒凉性药物具有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热、泻热通便、清热利尿、 清肝息风等作用。 温热性药物具有 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脉、回阳救逆、暖肝散结等 作用。
四、具体表述:寒、凉、温、热、平,大寒、微寒、大热、微温等。
五、阴阳属性:寒、凉、大寒、微寒属阴;温、热、大热、微温属阳。
六、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 既是临床中的用药原则,又是选药的依据。
第一章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一、《神农本草经》
1、作者:秦汉时代的著作。
2、成书年代: 东汉末年 。
3、学术价值: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在我国药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②收载药物365种,所记药物功效大多翔实可靠。③所载药物按上、中、下三品分类。④总
结了药物的 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 、剂型、服药方法 等多方面内容, 奠定了中药 学的理论基础。
2、成书年代:清代。
3、学术价值: ①收载药物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故名为本草纲目拾遗,并具有很 高实用价值。②订正了《本草纲目》32条错误。
七、《中华本草》
1、作者:当今时代的集体著作。
2、成书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1999年9月出版
3、学术价值:①收载药物8980种,备考药物571种,并收载了藏药396种,蒙药421种,
二、《本草经集注》
1、作者:陶弘景。
2、成书年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梁代。。
3、学术价值:①开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的编写模式。 ②收载药物730种。③丰富了药学理论,如增加了诸病通用药及服药食忌等。
三、《唐本草》
1、作者:苏敬等21人集体著作
2、成书年代:唐代。
3、学术价值:①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有人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②开创了图文对
1、根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
2者,寒热并用。
4、对于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当分别选用热药或寒药,必要是时可加药性相反的反佐 药。
第二节 五 味
一、五味的含义: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是表示药物作用的性能。
二、确定依据:最初是通过口尝而确定,以后则是 根据药物的功效来确定 。如桑叶具有解 表作用,故标辛味。山药具有补肺、脾作用,故标甘味。
一、升降浮沉含义:药物作用于人体的趋向性。是与疾病的病势相对而言的。升是上升, 降是下降,浮是向外,沉是向里收涩。
二、确定依据:
1、药物的质地轻重(及入药部位)。质轻的升浮,质重的沉降。
2、药物的气味厚薄。薄者多主升浮,厚者多主沉降。
3、药物的性味。性温热,味辛、甘、淡为阳,多主升浮;性寒凉,味酸、苦、咸为阴,多 主沉降。
2、成书年代:明代。
3、学术价值:①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之大成,中药学巨著。②本著作分16部60类,纲 举目张,成为当时最为完善的分类系统。③收载药物1892种(图1100余幅,附方11000
余首)。④ 被当时其他国家认为是中国的百科全书,对世界的医药学和自然科学影响极大。
六、《本草纲目拾遗》
1、作者:赵学敏。
第一节四 性
、四气的含义: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确定依据: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针对疾病的病性相对而言的。
凡是能消除或减轻热性、阳性疾病的药物,为寒凉药性。如石膏、知母能治气分实热证,为寒
凉药性。能消除或减轻寒性、阴性疾病的药物,为温热药性。如干姜、肉桂能温中散寒,则为 温热药性。
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五味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1、辛 “能散、能行”。辛味药表示具有 解表、行气、活血、化湿、开窍等作用 。表证, 气滞、血瘀证等,常选用辛味药。过辛易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 “能补、能和、能缓”。甘味药表示具有 补虚、和中、缓急止痛及缓和药性等作用 虚证,饮食积滞,腹痛等常选用甘味药。过甘易助湿满中,湿阻、中满气滞者慎用。
维药423种傣药400种。②是20世纪的中药学巨著
第一章
中药的性能
、中药性能的含义:
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功能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
、中药性能的内容:
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等。
、中药的作用:
治疗作用
—预防作用
保健作用一养身作用
副作用
—不良反应
毒性作用(危害性反应等)
四、中药的性能不能与中药的性状相混淆。
中药学专业知识 (一)
总论
学习中药学是以掌握药物的功效为重点,而记忆众多药物的功效会有一定难度,如果能改 进学习方法,则可变难为易, 事半功倍。本资料是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 用分类、归纳、比较、 列表的方法,排列出药物的功用异同,突出重点,一目了然,从而降低了记忆的难度,使之能 更好地学好、考好中药学。
3、酸 “能收、能涩”。酸涩味药表示具有 收敛固涩等作用 。滑脱之证,常选用酸涩味的 药。过酸易敛邪,邪气盛者慎用。
4、苦 “能泄、能燥、能坚”。苦味药表示具有 清热泻火解毒、降逆止呕、降逆平喘、泻 下通便、燥湿、坚实肾阴等作用。 热证,大便秘结、呕吐、喘息、湿浊阻滞等证,常选用苦 味药。过苦易伤阴伐胃,脾胃虚弱、津夜大伤者不宜大剂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