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探索

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探索

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探索【摘要】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许多中小企业仍面临着融资困难的问题,制约了其持续发展。

本文在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融资难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融资模式,能够提高资金利用率,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融资;供应链金融;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内资企业发展分析》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全国实有内外资企业共计1308.57万户(含分支机构),其中,注册资本(金)在1000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对企业总体数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89.1%。

其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我国gdp的60%,提供的税收占50%,外贸出口占68%,在新增就业机会中有85%以上来自中小企业,为各级地方财政提供了80%左右的收入来源,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仍然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资金短缺就是其中最主要的问题。

国家信息中心和国务院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等机构的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在发展中所获得的金融支持服务与其贡献极不相称。

尽管政府和金融机构都相应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解其融资困难的局面,但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的弱点和外部金融支持体系不完善,其融资难问题仍然严重。

因此,探索如何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对中小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1.内源融资匮乏内源融资即企业将折旧和留存收益等内部融通的资金转化为投资的过程。

内源融资具有低成本、高效益的优势。

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税收优惠政策单一,国家扶持力度小,税外费用高等原因,导致资金实力相对有限,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通过内源融资获得的资金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

2.外源融资渠道有限外源融资是企业最为主要的融资渠道,主要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私人资本市场的融资。

在我国沪深两市中,企业要想上市,其注册资本必须达到5000万元,而创业板又主要服务于高新技术企业,导致大部分中小企业很难从证券市场上融到资金。

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有些企业就会趋向于从私人资本市场进行贷款。

但此类贷款往往利率较高,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财务压力。

同时,私人资本市场发展尚未完善,缺乏系统的监督管理体系,表外业务的过度发展也会引起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商业银行为减小风险将实行严格的信贷配给,中小企业想获取贷款将更加困难。

可见,在现阶段高门槛和政策性限制的条件下,中小企业想要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获取资金还是相当困难的。

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贷款是其间接融资的最主要渠道。

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银行对中小企业放贷的成本和风险较大,银行为了避免不良贷款的产生,往往选择拒绝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另外,虽然近期人民银行开放了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但就目前的融资成本分析来看,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都在基准利率之上,所以相对于大企业的议价能力来看,中小企业想要享受低利率贷款还是很困难的。

根据《2012年重庆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蓝皮书》显示,截至2012年底,在1581家企业中实际仅有229家企业成功融资,占比为14.5%左右;而实际融资到手的总金额为321147万元,仅占需求规模的7%,可见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

二、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的成因分析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目前的条件下,银行贷款仍是中小企业获取融资的较为理想的途径,但是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放贷规模往往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

1.中小企业自身缺陷一方面,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自身规模较小,且多数企业采用粗放式或家族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内部治理结构不够清晰,缺乏明晰的产权制度,所以难免会出现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其本身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难以预测,所以银行不敢贸然放贷。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缺乏优质的抵押品和可靠担保人。

张捷等(2003)基于对传统信贷配给理论模型的考察发现,在信贷配给中被排除的主要是资产规模小于或等于银行所要求的临界抵押品价值量的中小企业。

目前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主要采取以固定资产抵押和担保为主的贷款方式,而大多数中小企业资产变化较快,缺乏可用于抵押的固定资产。

加之其本身信用较低,难以寻找到可靠第三方作为担保人,所以想要从银行获得贷款较为困难。

2.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前,需要对该笔贷款带来的利息收入和风险进行衡量。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竞争激烈、生命周期较短等特点,导致其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加之其财务管理混乱,财务政策不透明,导致银行无法从企业的财务报表上获取有效的信息进行风险评估,无法了解贷款所投向的项目的真实情况。

而作为借款者的中小企业往往比作为贷款者的商业银行更清楚项目成功的概率和偿还贷款的条件及动机,这些促使了事前信息不对称的产生。

事后信息不对称则是当企业得到资金以后,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企业可能违背原先在贷款合同中的承诺,改变资金用途,转而投向于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而银行由于无法及时获取相关信息,缺乏对贷款用途的监督和控制,从而加大了资金偿还的不确定性。

所以银行为了规避这些风险,往往拒绝向中小企业贷款,形成融资缺口。

三、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供应链金融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来自于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而供应链金融跳出了单个企业的传统局限,将中小企业至于整个供应链之中,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或核心企业的担保,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有效缓解了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借贷矛盾。

(一)供应链金融概述所谓供应链金融,就是围绕核心企业,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出发,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用户有机整合起来,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

这里所指的供应链是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企业上游的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还包括渠道链,如下游的分销商、代理商等。

供应链金融具有信贷整体性、融资外包性、风险易控性等特点。

在信贷评估方面,供应链金融业务突破了传统只针对单一企业主体的授信模式,将被评估企业置于其所在的整个产业链中进行综合评估,其融资范围涉及供应链上几乎所有的企业。

在风险控制方面,银行通过核心企业的信号传递,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授信企业较为全面的信息,及时了解和控制资金和物流的去向,降低不良贷款的发生率。

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参与者主要包括:核心企业、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第三方支持性主体。

图1 供应链融资模式结构核心企业是在供应链中规模较大,信用等级较高,具有坚实的财务基础和资金实力,能够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流和资金流产生较大影响的企业,是整合整条供应链的关键角色。

核心企业通过向供应链中其他企业提供直接信用或者以自身信用注入的方式帮助中小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

商业银行在供应链模式中采取“1对n”的方式,对整条供应链(包括上游企业,核心企业和下游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维持了整个供应链体系高效运转,是整个供应链体系的财务战略伙伴。

第三方物流和仓储公司是供应链金融中最重要的支持性主体之一。

第三方物流是供应链融资服务的主要协调者,一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仓储等服务,另一方面代表银行进行资产的监督和管理,为银行提供及时的风险预警信号,是促进银企间合作的桥梁。

(二)供应链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1.可以增强银企间信息传递,缓解信息不对称矛盾在传统融资模式中,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矛盾,这一问题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产生,增加了银行的交易成本和贷款风险。

在供应链金融系统中,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和核心企业存在合作关系,银行可以比较容易地从核心企业获得中小企业信誉、资产规模、盈利水平等方面的信息,降低了银行放贷前搜集有关信息的成本,有利于银行更为全面地了解目标企业的信用水平,更好地评估和控制潜在风险,从而增加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供应链融资模式将第三方物流引入信贷结构,把原先银行对贷款的监管职能外包给现场监管的物流企业。

物流企业通过其强大的信息平台和专业的技术,能够准确地对中小企业质押物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把监管信息及时反馈给银行,有效降低了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2.能够加强资产流动,提高资金利用率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主要源于其自身的流动资金压力。

在银行传统的授信方式中,大多要求企业提供固定资产作为抵押,对流动资产的接受度较低,中小企业常因达不到银行的硬性指标而难以获得贷款,而在供应链金融系统中,中小企业的应收帐款以及未来货权都是以和大企业之间的真实交易为背景的。

通过核心企业的担保提升了其信用等级,降低了信用风险,同时也为银行监控流动资产提供了条件,从而使银行愿意接受以中小企业的存货、预付款和应收账款等动产作为质押品进行的融资。

通过利用流动资产作为质押进行融资,降低了动产的资本占用率,盘活了中小企业因存货和应收账款占有的流动资金,增强了资金的流动性和资金利用率,可以有效缓解了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3.有利于提升中小企业信用水平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存在贸易合作关系,银行在进行风险评估时,不再片面强调单个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而是依据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真实贸易活动和交易情况,着重于整条供应链的稳定性。

核心企业由于其自身规模大,信用度高,在行业里具有优势地位,银行对其授信时往往要求较低,且授信额度较大,贷款使用时间较长,中小企业可以利用与核心企业的资信捆绑来提高自身的信用度。

从中小企业自身角度来看,如果在经营中改变了贷款资金的用途或者不按时偿还贷款,就会影响到其与核心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贸易关系,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种约束条件下,中小企业为了维持与核心企业的业务往来,树立良好形象,就会主动避免将资金投入高风险的项目中,并且按时偿还银行贷款,减少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提升了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融资模式,有效缓解了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资金利用率,减小了银行的放贷风险,使整个供应链金融体系的价值得到提升,最终实现了各方主体的共赢。

据统计,2008年,全球最大的五十家银行中就有四十六家向中小企业提供了供应链金融融资服务。

国内各大银行也相继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截至2012年9月底,工商银行已经累计为4万户小企业发放了6681亿元的贷款。

可见,供应链金融具有比较突出的经济效益,有望成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1]王栋.浅谈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j].现代商业,2012(30).[2]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8).[3]林毅夫,孙希芳,姜烨.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j].经济研究,2009(8).[4]陈晓红,陈建中.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5]许志英.供应链金融:概念、研究进展与发展优势[j].金融经济,2010.[6]“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7]王霄,张捷.银行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贷款——一个内生化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的理论模型[j].经济研究,2003(7).作者简介:代梦莹,女,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