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 保定简介: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辖3区、4市、18县),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
作为近临北京、天津的主要城市,有着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是国内外客商投资兴业的理想选择。
保定市文物荟萃,名胜众多。
大慈阁、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腰山王氏庄园、白洋淀、满城陵山汉墓、易县清西陵、涞水野三坡、涞源凉城白石山、涿州影视城等观光景点独特、景色怡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1)1.1地理位置 (1)1.2历史发展进程 (1)1.3土特名产 (4)1.4保定旅游资源系列分类 (5)1.4.1文物古迹、革命遗址系列 (5)1.4.2水体形胜、自然风光系列 (5)1.4.3专业购物市场系列 (6)1.4.4民风民俗、社会风情系列 (6)1.4.5人文景观、休闲度假系列 (7)1.4.6“上谷八景” (7)1.4.6.1“上谷八景”保存现状 (7)1.4.6.2市阁凌霄 (8)1.4.6.3奎楼应宿 (8)1.4.6.4横翠朝晖 (9)1.4.6.5涟漪夏艳 (9)1.4.6.6东皋春雨 (9)1.4.6.7西刹秋涛 (9)1.4.6.8鸡水环清 (10)1.4.6.9狼峰竞秀 (10)1.5保定历史名人及典故 (10)2. 徐水简介 (11)2.1历史发展进程 (11)2.2土特名产 (12)2.2.1驴肉火烧 (12)2.2.2刘伶醉酒 (12)2.2.3红星二锅头白酒 (13)2.2.4草编工艺 (13)2.2.5漕河驴肉 (13)2.3徐水古迹 (13)2.3.1尚存: (13)2.3.2圮: (15)2.3.3无可考: (15)2.3.4废: (15)2.3.5传: (15)2.3.6遗址 (16)2.3.7徐水八景 (16)2.3.7.1旧八景 (16)2.3.7.2新八景 (16)2.4文艺介绍(详见徐水文艺) (16)2.5徐水故事传 (17)2.5.1釜山文化(县西二十里,即遂城镇): (17)2.5.2田光与荆轲(赤鲁村名的由来)城北二十里田村铺: (17)2.5.3刘伶醉的传说(武遂:县西二十里,即遂城镇) (18)2.5.4杨家将抗辽之冰城退敌(遂城) (19)2.5.5杨家将抗辽之羊山伏击战 (19)2.5.6醉斩蛇妖(徐水县一大集镇西樊) (20)2.5.7郑洛的传说(县西二十里) (21)2.5.8韩家营名字由来 (21)2.6徐水名人 (23)2.7徐水非物资文化遗产 (23)1.保定简介: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辖3区、4市、18县),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
作为近临北京、天津的主要城市,有着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是国内外客商投资兴业的理想选择。
保定市文物荟萃,名胜众多。
大慈阁、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腰山王氏庄园、白洋淀、满城陵山汉墓、易县清西陵、涞水野三坡、涞源凉城白石山、涿州影视城等观光景点独特、景色怡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1.1地理位置保定市位于太行山北部东麓,冀中平原西部。
北纬38°10′-40°00′,东经113°40′-116°20′之间。
北邻北京市和张家口市,东接廊坊市和沧州市,南与石家庄市和衡水市相连,西部与山西省接壤。
市中心北距北京140公里,东距天津145公里,西南距石家庄125公里,直接可达首都机场、正定机场及天津、秦皇岛、黄骅等海港。
京广铁路、京昆高速公路、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保津高速公路、滨保高速公路、保沧高速公路、张石高速公路使保定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由京港澳高速、荣乌高速、京昆高速、保沧-保阜高速在保定周边互通连接,形成高速外环。
1.2历史发展进程今保定市区在战国时期始建城池。
保定是尧帝的故乡,春秋、战国时期燕、中山就在境内建都,有三千多年历史。
保定在殷商时期为北燕之地,西周至战国为燕赵之地。
秦始皇统一天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改河北中北部为上谷郡,保定位于其中。
后来保定成为河北都会,则称保定为上谷。
北宋建隆元年(960)于清苑县置保塞军。
太平兴国六年(981)保塞军升为保州,清苑县更名保塞县。
金保塞县复名清苑县,并复置满城县。
宋淳化三年(992)李继宣知保州,筑城关,浚外濠,葺营舍,疏一亩泉河,造船运粮,保州始成都市。
因处于宋辽边界,宋辽多次在此地战争。
金末年,保州城在战乱中成为废墟。
金天会七年(1129)于保州设顺天军,保州为顺天军节度使驻地。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张柔主持重建保州城池,重新划市井,定民居,建衙署,筑寺庙,造园林,修筑土城墙,疏浚护城河,引一亩泉河水入城,既起到防御作用又改善城中水质,并利用水能在城外建水力石磨,奠定了保定城的基础。
新建的保州城为京师门户,为燕南一大都会。
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以保州为顺天路治所,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顺天路为保定路,辖1录事司、7州、8县,州领11县,“保定”之名自此始,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
宋熙宁四年(1071)保州建州学。
明代改为保定府后,又始建府学,并建有二程书院、金台书院、上谷书院。
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都督孟善加固城墙,以砖石砌城,筑女儿墙堞口3710雉。
隆庆年间(1567~1572),张烈文等三任知府将土城逐步改建成砖城,加固并增筑城楼,从战略防御出发,根据当时条件和地利,确定城池形制,城周基本呈方形,唯西城南部向外呈弧形凸出500米,整个城池形似足靴,故有“靴城”之称。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保定路为保定府。
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决定将国都迁北平(迁都后改称北京),并将北平行都司更名为大宁都司,迁驻保定,负责京畿附近的护卫与安全。
清沿旧制,仍设保定府。
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移驻保定,保定为直隶省省会。
保定直隶总督署始建于明洪武年间。
初为保定府署,永乐年间为大宁都司衙署。
保定之名,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大都即北京。
保定自古为京畿重地,元朝设郡明朝建府清朝为直隶总督署,自清雍正八年(1730)至清朝灭亡(1911)直隶总督驻此,一直为河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中心。
清雍正八年(1730),直隶总督唐执玉移直隶总督署至明朝大宁都司故址。
十二年(1734)在莲池边设莲池书院,为直隶最高学府,院长有黄彭年、张裕钊、吴汝纶等,后期并开设英、日文专科班,有日本人来此留学。
书院造就了一大批文人学士。
乾隆十七年(1752)大规模修浚府河,直隶总督方观承亲赴上游察看水源,深挖和开凿一亩、鸡距、申泉、五花诸泉,疏浚候河、白草沟河及下游数十里河道,使天津、南北运河的船只接踵而来,府河码头呈现"舳舻相接,樯帆如林"的景象。
乾隆三十年,直隶总督方观以乾隆皇帝观视保定腰山王氏庄园的棉行为背景,组创刻制棉花图,推广植棉和纺织技术,并将其献与乾隆皇帝,对植棉和纺织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同治九年(1870),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在城内建官刻印书局,约有200多名员工,为直隶较大的印书局,曾印《畿辅通志》、《保定府志》、《清苑县志》和《四库全书》的一部分,八国联军侵保时废。
光绪二十四年(1898),直隶总督在城西南灵雨寺创办畿辅大学堂(直隶高等学堂),为保定第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高等学校。
光绪二十六年(1900)七月,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闰八月,英、法、德、意四国联军侵占保定,大肆烧杀抢掠,对文物古迹肆意破坏,并将布政使廷雍、城守尉奎恒、淮军统领王占奎等以“纵拳杀西人、烧洋房”的罪名,枭首示众。
《辛丑条约》签订后,侵略军始撤离保定。
光绪二十八年五月(1902),袁世凯在保定练新军,设陆军速成学堂和将弁学堂(后改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师范学堂、巡警学堂等。
三十年设立农务学堂,三十一年设立直隶学堂、法政学堂,以及测绘、军需、马医、医务等学堂。
三十三年设直隶全省警务学堂、崇实中学、直隶女学堂。
保定陆军军官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位于保定市区,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陆军的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
1912年至1923年保定军校办过九期,毕业生有6000余人,不少人成为黄埔军校教官。
在国民党及共产党内都有保定军校学生,如蒋介石、叶挺、陈长捷等。
从北洋军学堂算起,保定训练了接近一万名军官,当中超过一千六百人获得将军头衔。
光绪三十三年(1907)陈幼云等同盟会员在保定创办育德中学(保定育德中学),培养青年先进分子,并作为河北省同盟会的机关驻地。
民国6年(1917),育德中学开设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李维汉、李富春为第一班学员,刘少奇为第二班学员。
宣统元年(1909),又创建直隶第二师范学堂(就是现在的保定十七中)、清苑中学堂和盲哑学校。
中华民国建立后,1912年曹锟受袁世凯指使发动兵变,保定兵匪乘机抢掠府库,焚烧街市,连续烧抢两昼夜,火光冲天,官民财物被劫掠一空,后由驻军入城镇压始息。
1921年直隶农专(农务学堂)、医专(原医务学堂)、法律、法政、高等师范学堂合并,建立综合性的河北农业大学。
1926年,清苑人张培植在保定西大街创办协生印书局,除印刷课本和报纸外还负责印刷中国共产党北方组织的文件和马列著作,出版单位署名“人民出版社”或“北方人民出版社”。
1934年由于叛徒告密,协生印书局被国民党保定行营查抄,张培植被逮捕关押,1936年释放政治犯时获释。
1937年9月24日,日军侵占保定。
1939年伪河北省公署由天津迁保定,日军不断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出动“扫荡”,残酷屠杀抗日军民。
日伪还于1944年以保定城关及附近村庄成立保定市,并建立伪保定市公署。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中华民国河北省政府由北平迁保定。
1947年10月,中华民国河北省政府开始由保定迁往北平。
1948年11月5日,解放军围攻保定。
11月22日凌晨,驻保国民党军政人员逃往北平。
解放军随即入城行政人员也陆续进城,建立保定市人民政府,为冀中区直辖市。
1949年8月1日建河北省,保定仍为省会,8月9日建立保定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8年4月省会迁天津,11月29日,保定专区所属22县1市分别合并为保定市、定县(现定州市)、阜平、涞源、涿县(现涿州市)、易县、高阳、徐水、安国、唐县10县(市)。
1960年2月,专、市合并称保定市。
1961年5月恢复保定专区建制,市属各县变专区所属,合并的大县陆续撤销。
1962年恢复22县1市建制。
1966年省会返迁保定,1968年迁往石家庄。
1968年8月18日,保定专区改保定地区,建保定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改为保定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11月15日,保定市由地区析出,复为省辖市,满城县划归,1986年5月7日增辖清苑县,保定市辖新市区、南市区、北市区、郊区和清苑县满城县4区2县。
1987年撤销郊区。
经国务院批准1994年12月23日,保定地区和保定市合并,建立保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