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小学语文《搭石》课堂实录

部编版小学语文《搭石》课堂实录

《搭石》课堂实录师:(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

(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

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齐读课题生齐:21搭石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搭石有所了解了,谁能来说说什么是搭石?生: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瞧!这放在小溪里用来帮助人们踩踏过河的石块就是搭石。

(出示图片)师:但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师:“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做做动作。

生:卷起来的意思。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生:脱鞋绾裤师:人们收工也必须——生:脱鞋绾裤师:人们赶集还必须——生:脱鞋绾裤师:人们访友还是必须——生:脱鞋绾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生齐:脱鞋绾裤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生:我觉得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

生:我认为会很辛苦。

生:还会很麻烦。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生齐: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我觉得有了搭石,人们过小溪就很方便了。

师:不错,小小的搭石给人们带来了方便。

从哪些词语中让你感受到它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呢?生:“平整方正”(点击课件,出现着重号)生:“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点击课件,出现着重号)师:为什么?师:精心的挑选和细心的摆放,正是乡亲们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写照。

谁能通过朗读把这种细心表现出来吗?(指名读)师:透过这小小的搭石我们看到了乡民们的纯朴和善良(板书:善良),难怪刘章爷爷会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是的,那里的搭石处处是美,有看得见的美,也有看不见的美。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去找找这样的美吧!师:自由读课文2—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体会,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美,把它勾画下来。

师:两人交流,你可以读一读课文中的美句,画一画文中的美景,感受看得见的美;也可以说一说自己的感悟,演一演文中的情景,体会看不见的美。

师:相信,一幅幅画面已在大家的脑海中呈现,相信,美已走进了大家心里。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交流吧!生:我找到的美是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生:我能感受到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师:从哪可以看出来呢?生:因为句子中说“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就是说老人无论自己有什么着急的事,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就一定会把搭石摆好。

所以我说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师:是的,自己的事再急,也要把搭石弄好。

从这个场景中,你还看出了什么?生:我感觉这是一位很善良的老人。

师:理由呢?生:因为这位老人宁可自己先不赶路,也一定要把搭石摆好。

从这我能看出这位老人非常善良。

师:可为什么他还要“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呢?生:这是因为老人怕搭石不稳,从这也可以看出老人很为别人着想。

师:从你的发言中老师也可以看出你是一位读书认真,并且善于思考的孩子。

谁能再读一读描写老人认真搭石的句子?(指名读)师:透过句子,我仿佛看见了在瑟瑟的秋风中,一位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放下包裹,俯身搭石的情景。

多么善良,多么可亲的老人啊!让我们一齐来感受一下吧!师引读:上了点年岁的人,生齐读。

师:通过老人的动作,我们感受到他那美好的心灵,在我们眼前仿佛呈现了一幅关心别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心灵美景。

搭石连同这善良的老人构成了搭石的一道风景。

生:我找到的美也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象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读得很流利。

说说看,这个语段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生:我从“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感受到美。

(点击课件,两个短语下出现着重号)师:能通过朗读把这美妙的声音送给大家吗?(生读)师:踏踏,多么清脆。

这踏踏的脚步声,是一串在搭石上跳跃的音符。

多美的画面啊!你还有别的感受吗?生:我从这段话中体会到家乡的人们走搭石十分默契,动作十分协调,看着很整齐,很美。

师:默契也是一种美,想想这搭石并不好走,必须得走得快,一个人走还好,特别是很多人一起走时,就需要默契了。

走搭石,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可以体会到什么?生:体会到人们之间非常和谐,有一种和谐之美。

师:你体会得真细腻呀!除了这些,你还能从哪些描写感受到美?生: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点击课件,两个词下出现着重号)师:你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请坐。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什么样子?谁能用自己的告诉同学们?生:小溪潺潺地流着,人的影子在摇晃。

生:清澈的溪水在荡漾,倒映在水里的人影在晃动,看不大清楚。

师: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生读)师:因为走搭石的人,不抢路,不突然止步,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才有了这一幕幕和谐、富有诗意的画面。

(板书:和谐)正是有了人的活动,普普通通的搭石才美了起来。

因为和谐,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生: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师:找得真好,多么动人的一幅画面啊!从这幅画面你感受到什么?生:村民们有礼貌,很友好。

生:村民们懂得谦让。

(板书:谦让)师:那就把这种友好、亲切带进句子里读出来。

(指名读)师: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常见的情景、平常的动作蕴含着浓浓的乡情。

大家齐读,把这种浓浓的乡情读出来。

(生齐读)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生: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哪个词语打动了你?生:我觉得“伏”字打动了我。

师:是的,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读书体验。

我们先来看看“伏”,“伏”是什么意思?生:就是“弯”的意思。

师:是怎样的弯呢?(身子成90度)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

(一男生上台)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

(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老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生:尊老爱幼师:是尊老还是爱幼呢?生:敬老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生:家乡的一道风景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生:不会。

师:为什么?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师:如果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师:因为(指课件文字)——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师:因为——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生:我觉得家乡的人一代一代都是这么做的。

生:家乡的人十分地谦让,十分地淳朴。

师:我注意到你的发言中有两个“十分”,那也就是说,这已经积淀成山村淳朴的乡风、民风。

所以,“上了点年岁的老人,……”(学生一起读)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生:一道风景(“理所当然”是文章的关键语句,这个词语也是最能体现人性美的点睛之笔,只有教师很好的解读了教材,才能驾驭教材,才能抓住关键所在。

读课文就是要做到“咬文嚼字”,不仅要理解字面的含义,还要透过字面理解引申义,以及把这个词放在整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去体验,并且还要注意用好这个词。

理解、积累、体验、运用是语文词语教学的基本要义。

此环节的处理没有停留在词语教学的表面,而是还做到了通过抓住关键此,让学生体验到人性的善美,把词语教学和生活感受密切的联系在一起,有助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师:是啊,正是乡亲们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让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一道自然、朴实、生动的风景!风景中的人——村民们在秋凉以后,会根据——(生接读)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生接读)人们走搭石时,不抢路,不突然止步,动作是那么——(生接读)如果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生接读)遇到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生接读)(全课的学习都是紧紧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来进行,思路清晰流畅,每交流一段,教师都在有意识地强化这种认识,相信这道特殊的风景已经深深印在了学生的头脑中。

)师:读到这,你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那它是什么?生:是乡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

生:是联结乡亲们美好情感的纽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