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祭文的書寫格式※開頭人們寫祭文,習慣以“維”字開頭。
“維”是助詞,作發語詞用,無別的意思。
祭文以“維”字開頭後,緊接著即言明弔祭文時間及祭誰,誰來祭。
這是開篇明義,首先要點明的問題。
內容祭文的內容必須簡短,語言必須精煉,要以簡明扼要之詞表達悲哀況痛之情。
—般祭文以二三百字為宜,切忌拖泥帶水。
過去的祭文,語言均押韻。
可—韻到底,也可變韻——即押兩個以上韻。
結尾祭文用“尚饗”一詞結尾。
“尚饗”是臨祭而望亡人歆享之詞。
尚,是庶幾,希望也;饗,設牲犧以品嘗也。
【格式內容】1.標題。
寫成"祭xx文"、"xx"表示死者的輩份或與生者關係。
2."維"起。
3.死者逝世的情況。
4.祭奠人。
5.死者生平及事蹟。
6.表示哀痛之情。
7.結語用"伏食尚饗"。
※貳--祭文範例※※祭始祖文※1、時維西元一九九六年,農曆丙子清明之前三日,全族裔孫,致祭于××始祖×公之墓前而奠曰:大哉始祖,上文下通。
祧接一裔泰伯,光揚“三讓”高風。
宣宏國學,蒞導宿松,士得以博識,民啟以愚蒙。
任職兮,鞠躬盡瘁;處世兮,勤謹謙恭。
籍定本邑,繁衍吾宗。
承先啟後,良冶良弓。
吾祖之績,如虹貫空;吾祖之德,如日在東。
濟濟後代,同沐恩功。
虔誠祭禱,一脈興隆。
庶饈清酒,共表微衷!伏維尚饗全族後裔跪稟2、祭×氏先祖文維西元二○○七年,歲次丁亥,二月十八日,清明佳節之際,蓨城×氏子孫,彙集青城,謹以三牲酒醴、家饌庶饈、鮮花時果、雲錦彩緞、雅樂之儀致祭於×氏歷代宗祖之神位前曰:韶光流易,已屆分煙。
桐花初放,柳絮將綿。
追念先德,倍覺愴然。
禮重報本,祭禮宜虔。
黃水泱泱,蓨阪逶迤。
緬我祖先,炎黃高陽。
繼天立極,開物成務。
功被生民,澤垂萬世。
偉哉元祖,炎帝神農。
姜姓伯夷,德惠永長。
岳後呂尚,扶周稱王。
太公姜尚,功卓封齊。
始祖高傒,佐桓稱霸。
王父高邑,以高為氏。
高姓正始,繁衍四海。
聲威天下,木本水源。
山東發祥,春秋勃發。
英賢代出,人文蔚煌。
孔門高柴,傳薪四方。
東漢高洪,渤海始祖。
曹魏高柔,位列三公。
北魏高允,五朝名相。
北齊高洋,天下至尊。
奠基高歡,神武皇帝。
隋唐八相,威震朝綱。
一家三相,世人美談。
詩人高適,文治武功。
高釴之家,進士五人。
北宋太后,女中堯舜。
南宋臨建,五王祠築。
高家楊家,將帥齊名。
元代智耀,文臣楷模。
明相高拱,權重威高。
高正承顏,狀元位高。
德暘主編,永樂大典。
攀龍泰斗,學本程朱。
帝寵士奇,禮部雄文。
啟翔奇才,四傑八怪。
鳳翰非凡,板橋題碑。
高鄂則成,琵琶紅樓。
夢旦創編,四角辭海。
博士高魯,天文創始。
總督斌晉,治水聞名。
名醫鬥魁,濟貧救民。
舉人淩尉,攝總代總。
跟孫儉父,一代宗師。
二大中央,執委宇君。
政副主席,高氏崇明。
高門廣被,仁雨德風。
氏牆固植,清輝雅範。
高姓五望,高氏七邦。
國君帝王,三十有九。
宰相公卿,八十晉二。
名家列傳,五六百人。
名著數百,四庫全收。
書畫珍品,流芳百世。
祖宗雄宏,萬代興盛。
文武光耀,千古垂名。
我祖可尊,原籍山東。
明時登州,勃海源淵。
成化己醜,追隨肅王。
兄弟三人,就藩戍邊。
家留父母,長兄五弟。
三遷至隴,落籍右鄉。
涼州甘州,蓨城三方。
殿侯之後,分枝三房。
樹大分枝,長髮其祥。
長房大林,蓨城為將。
二房大海,高渠屯荒。
三房大木,河州住良。
胄裔錦衍,流布四方。
母祖晉氏,德壽仙逝。
長眠青城,人傑地靈。
蓨城我祖,懿德長昭。
簪纓濟美,賢才輩出。
五貢廿二,舉人有九。
梓鈺振采,三甲美談。
進士鴻儒,禮部主持。
知縣炳辰,名蓋雍梁。
師策通達,重義輕財。
團總拒異,頌揚立碑。
鳴桂受封,才兼文武。
省委健君,文革迫害。
六世登官,創建家廟。
九世秉信,重修祠堂。
祖仁映楠,築造福堂。
福堂在左,以安神靈。
祠堂在右,以供吾祖。
中有塋門,以時祭掃。
歷代祖宗,德業輝煌。
知學知行,孝悌耕讀。
克承世澤,創業垂統。
子孫後裔,枝繁葉茂。
繼往開來,千秋其昂,發揚光大,宜增其光。
尋根追本,飲水思源。
今逢清明,惠風和暢。
追念祖德,高山景仰。
音容雖遠,報本情殷。
謹具菲儀,酒醴焚香。
祭文通昭,告于祖堂。
伏乞列祖列宗,同格共用。
恩賜子孫,降福降祥。
萬事如意,和諧順暢。
五穀豐登,歲歲榮昌。
洪恩大德,世代不忘。
祖宗神靈,來格來享。
伏維尚饗!※祭祖父母文※1、維:西元一九六一年五月三日,齊期刊、大維、二維等,虔具清酌庶饈之奠,致祭于先祖父德享老大人之靈前而哀曰:祖父去世,年僅七旬。
奔波勞碌,終生耕耘。
風雨無阻。
不避艱辛。
勤儉持家,生活平穩。
教育吾輩,克己恭人。
對待敵友,愛恨分明。
維護集體,不講私情。
祖父之德,足啟後人。
老當益壯,宜壽長春。
無奈不測,急病纏身。
一臥不起,迅速辭塵。
嗚呼祖父,百喊不聞。
肝腸斷絕,血淚沾巾。
哀號祭奠,悲痛難陳。
黃泉有覺,來品來嘗。
嗚呼哀哉!尚饗!2、祭祖父文維西元一九六一年五月三日,齊期××、××、××等,虔具清酌庶饈之奠,致祭于先祖父××老大人之靈前而哀日:祖父去世,年僅七旬。
奔波勞碌,終生耕耘。
風雨無阻。
不避艱辛。
勤儉持家,生活平穩。
教育吾輩,克己恭人。
對待敵友,愛恨分明。
維護集體,不講私情。
祖父之德,足啟後人。
老當益壯,宜壽長春。
無奈不測,急病纏身。
一臥不起,迅速辭塵。
嗚呼祖父,百喊不聞。
肝腸斷絕,血淚沾巾。
哀號祭奠,悲痛難陳。
黃泉有覺,來品來嘗。
嗚呼哀哉!尚饗!3、祭祖父文(2)祖父錦仙游,事事皆休,嚴君早亡淚未收,祖父又逝心更痛,血淚拋珠;祖父性本賢清,厚德慈仁,三更涼露淚孫曾,一夜秋風摧祖竹,流水無情;瞻衣無盡時,花落水流,祖父一別再難留,流水夕陽千古恨,永別千秋;亮節昭後人,風範永存,素旌紛紛赴玉京,知是海島仙山去,只聽鵑鳴;淒風苦雨迷,祖歿孫哀,哀哉兩字弗堪聞,祖赴蓬萊何所在,葉落歸根;古柏永垂霞,往事堪誇,壯志未酬恨無涯,幸有高文垂宇宙,風範猶嘉;遺澤不能忘,祖德流芳,歿葬佳城骨亦香,祖父此日乘鯨去,駕赴仙鄉;志成有典型,祖德堪尊,座右銘言不在聞,眉間爽氣無由見,能不痛心。
4、祭祖母文(1)祖母蕭蕭去九天,暮雲無複對庭前,應向王母瑤池去,空向人前淚杜鵑;賢中陶孟女中魁,閫范音容安在哉,祇憶祖星隨月煥,誰知婺露為塵埋;和九畫荻情猶在,桂馥蘭芬哭夜台,漫道親人悲腸斷,猿啼鶴唳亦悲哀;緬想瑤池樂融融,教孫何處覓芳蹤,愁歌薤露空悲切,淚詠南陔恨無窮;祖母仙游去雲山,諸孫灑淚幾時幹,懿訓遺言猶在耳,創業容易守業難;祖母德澤最堪尊,良操美德令人欽,溫良恭讓稱賢母,與世無爭睦裏鄰;一代賢淑彤管揚,重托坤箴恪規章,侍奉翁姑稱孝媳,助夫旺子家道昌;滿擬祖母壽無疆,一疾弗起返仙鄉,早晚晨昏少定省,頓足捶胸愧難當;人天異路隔陰陽,難再相聚夢一場,駕鶴歸來欣饜飫,寸楮瓣香奠靈堂。
5、祭祖母文(2)維西元二零零六年,農曆二月十二,先祖母因病醫治無效在家中仙逝,享年83歲!汝之遽別已兩年矣,生死別離,嗚呼哀哉!如今陰陽兩隔,徒思念而無盡矣。
每念及此,不覺潸然淚下而不能自已。
汝泉下有知,望托夢與孫兒,以慰孫兒牽掛之心。
憶汝去世之前,忽一日夢汝,音容笑貌,猶在眼前,夢中醒來,淚已沾襟。
遂致電父親,得知祖母病危,孫兒惶惶不能終日。
及予歸,叔伯及姑母伺候旁側,汝臥塌而不能下地矣。
見汝因病頰消耳垂,枯瘦如柴,孫兒心痛無以言表。
汝緊握孫兒之手,訴思念之苦。
見汝尚能進食,心稍安矣。
想汝之病應無大礙,加之工作纏身,故無奈而離去。
二月十二日,父親又來電,祖母病情加重,盼速歸。
途中,孫兒心急如焚,又遇裝滿花圈之車,此乃不詳之兆也,頓時心痛不已,悔當初不該棄汝而去。
至家中,祖母已不能言,孫兒不孝,孫兒不孝大矣,嗚呼!痛哉!彌留之際,孫兒日夜陪伴,淚水已幹,泣不成聲,恨不能替汝而去!好在汝彌留之際,並無痛苦之狀,體態安詳,猶如入睡,誰知此長睡不醒矣!孫兒為汝守靈幾夜未睡,亦無食欲。
待安葬之日,親朋好友均至,花圈排滿庭院,場面之大,實乃少見。
汝之骨灰,安葬村東山腰,于祖父墳塚之側,風雨晨昏,羈魂有伴。
山為之青,水為之澈,自不孤瘳。
汝之憾,未曾得見孫媳,故留遺囑,託付父親將錢轉予孫媳。
孫兒不孝,未竟祖母之願。
祖母未語之話,孫已盡知,未了之願,孫亦已知之。
得已償願之時,孫兒必攜孫媳至汝之墳前,燃香以告知。
汝之一生,含辛茹苦,清白一世。
汝之教誨,孫兒銘記心間。
是夜,微風習習,細雨淒淒,夜不能寐,故寫此祭文以悼祖母在天之靈。
嗚呼哀哉,尚饗6、《祭祖母文》西元xxxx年x月x日,乃我祖母仙逝安厝之前夕,不孝孫xxxx率全家人等,虔具清酌時饈致祭于先祖毋xx老孺人之靈前而哀泣:天蒼蒼,地茫茫,我哭祖母別家堂,千呼萬喚不聞應,捶胸頓足淚汪汪。
憶往昔,我孤苦伶仃失爹娘,饑寒交加,艱難成長。
祖母苦心,含淚撫養。
相依為命。
甘苦共嘗。
形影相弔,寒暑相望。
教我耕耘,訓我麻桑。
引我習字,育我詞章。
教孫正直做好人,勤勞儉樸把家當,海深恩情長,祖母深情永難忘。
今我長大,配偶成雙。
雲開日出,初見陽光。
童子僕懷,天倫剛享。
敬奉餘年,晨昏周祥。
惟願祖母,長壽無疆。
無奈黃天降不祜,祖母染疾臥榻床。
氣息奄奄,速歸帝鄉。
喊天天不應,哭地她不岣,祖母,祖母,你去得太早,走得太忙,你勞苦一生,晚福未享。
我犢情未報,無限悲傷。
號泣祭奠,難訴衷腸!願祖毋九泉有靈,佑我家振業旺,天長地久,福祿齊芳。
願祖母神赴瑤池,來品未嘗。
祖母,你安息吧!嗚呼哀哉!※祭父母文※1、吾父大人在上,不孝女傑泣血拜曰:西元一九九一年七月十四日,吾父大人溘然長逝,撒手人寰,終年四十有九。
吾父大人生來命苦,於繈褓中喪父,與其母相依為命,孤兒寡母,艱辛度日。
父大人年少時,奮發自強,日夜苦讀,考取公職,二十一歲成婚,所娶之妻,端莊貌美,知書達禮,婚後,恩恩愛愛,相濡以沫,生四子,二女二男,長女欣,次女傑,長子越,次子浩,三世同堂,生活雖拮据,卻也幸福美滿,其樂融融。
想吾年少之時,不諳世事,玩劣異常,學業荒蕪,吾父大人,當頭棒喝,吾方如夢醒,遂勤勉以學之,孜孜以求之。
高考之時,因發揮欠佳而至名落孫山,父並無責怪,語重心長語與吾曰:“吾家境貧寒,吾亦無甚能耐,汝姊與汝,吾未有陪嫁之資,惟有供爾等讀書,考取大學,以文憑為陪嫁耳!”父遠見卓識,言之切切,今猶在耳。
吾聞之默默,潛心苦讀,於次年考取大學,父並無言語,惟有燦笑。
父生前為子女操勞,以至心力交瘁,今雖離吾輩而去,念子女之心未有稍減。
每每現於吾夢中,立於室內,告吾:“汝父未死,仍在家中。
”。
忽一日又夢父,父甚喜,告於吾曰:“汝父今日回家,懼汝母疑吾為鬼,特與庭院中淋雨三日,現吾仍完在,故汝父未死,汝信乎?”夢醒之時,已是淚流滿面。
後,以告姊弟,皆言亦或夢父。
吾父大人,吾姊弟四人,現皆已成家立業,女欣、傑皆為人師,子越、浩事業有成,家皆和睦,收入尚可,生活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