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26 我们的中华文化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1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下列对公元1世纪时期的中华文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中华文化能够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②儒家学说已经确立了至尊地位③汉字已经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④中华文化已经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A.①②B.②④C.①③ D.③④解析:公元1世纪主要为我国的东汉时期,此时,儒家学说已经确立了至尊地位;在新疆,中国文化已经能够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等并存,故①②入选。
汉字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③错误。
隋唐时期,中华文化才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④排除。
答案:A有人指出,北宋以后,中华文化逐渐被昏庸的以封建皇帝为代表的统治者“阉割”,刚健不闻,阴柔萎靡,创新不足,封闭有余。
及至清末,中华文化积重难返,萎靡至极。
据此回答2~3题。
2.由上述材料可知,“中华文化积重难返,萎靡至极”的重要原因是( )A.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B.日趋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C.中国文人的集体无意识D.中国农民阶级的小农意识解析:由“中华文化逐渐被昏庸的封建皇帝为代表的统治者‘阉割’”可知,应选B。
答案:B3.要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就应( )①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继承和吸取外来文化②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③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解析: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应吸取的是外来文化的有益部分,且“继承”用词不当,①错误;我们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②错误。
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D4.杭州模拟2019年,两档汉字听写类电视节目《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走红,让不少国人惊呼自己已经“不会写字”。
这一“汉字危机”现象再次引发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这是因为汉字是( )①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②人类文明世代相传的重要标志③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见证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汉字的有关知识。
汉字是中国的文字,不能说其是人类文明世代相传的重要标志,故②不选,①符合题意;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④排除;③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B5.英国学者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估算,中国从公元1000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占到世界的五分之一以上。
然而,这样的“老大帝国”,却是以一种屈辱的姿态进入近代史的。
走出屈辱,重振并超越“老大帝国”的地位,我们必须(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②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坚持文化的包容和创新③摒弃中华传统文化,吸纳西方现代文化④使中华文化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从文化角度看,走出屈辱,重振并超越“老大帝国”的地位,意即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实现民族的复兴。
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中都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故③说法不妥;①②④均正确说明了再创中华文化辉煌的具体做法。
答案:B6.漫画《珠算是什么》的寓意为( )①要珍惜和爱护传统文化,防止“历史虚无主义”②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③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④要在历史(传统)与现实(当代)的交汇点上,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A.①③ B.②④C.①②④ 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大众传媒的特点、文化创新等知识。
要珍惜和爱护优秀的传统文化,防止“历史虚无主义”,①说法不科学。
②④正确切题。
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③说法错误。
答案:B7.京剧中的脸谱,不同颜色象征着不同的人物性格:红脸表示忠勇耿直,如关羽;白脸表示阴险奸诈,如曹操;黄脸表示骁勇善战,如典韦;黑脸表示忠耿正直、铁面无私,如包拯,或代表粗率莽撞,如张飞、夏侯渊等。
京剧脸谱中的这一特色( )A.是中华民族文化独特性的表现B.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C.是中华民族文化区域性的表现D.会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旨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不同的京剧脸谱象征不同的人物性格,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的体现,表明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故A正确。
答案:A8.有人把“八大菜系”以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像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
这反映出我国的饮食文化( )A.具有区域性的特点 B.具有民族性的特点C.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D.具有先进性的特点解析:中国菜肴中的每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是分不开的。
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
因此材料显示我国的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
B、C、D三项与材料的中心思想不相符合,故排除。
答案:A9.“黛玉自忖,兀那汉子这等眼熟,却不知是卧龙还是凤雏,便问道: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最近上流行的这个“神句”,将四大名著的语言特点、重要人物等囊括在内。
诸如四大名著等文学艺术( )①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②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③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④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解析: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②排除。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③排除。
①④属于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的作用,故选C。
答案:C10.稍稍关注中国科技史就会发现,京杭大运河通航设施的演变已成为中国船闸历史的缩影。
夫差筑邗沟时,在邗沟与淮水交汇处的末口筑一道拦河坝“北神堰”,这是利用埭堰进行人工渠化河流的最早尝试。
东晋末年,秦康埭、邵伯埭、三枚埭、镜梁埭先后横卧邗沟,成为古代科技的标志。
唐朝节制水流设施——斗门的设计,更是我国最早的船闸的雏形。
这反映出( )①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等特点②我国古代科技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③我国古代科技成果并非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④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解析: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③排除。
④中“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说法错误。
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
答案:A11.2019年9月4日,银川市迎来第十五个“民族团结月”,在银川市中心的光明广场上,回族茶艺、刺绣、剪纸、芦苇画、景泰蓝金丝沙画、太西煤雕刻等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引来市民关注,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展现了民族团结的风采。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说明(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②文化繁荣是经济、政治发展的基础③发展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④人们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享用着文化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中华文化的特点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回族茶艺、刺绣,剪纸、芦苇画、景泰蓝金丝沙画、太西煤雕刻等回族文化丰富多彩,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①当选;回族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史化遗产,通过文艺演出让人们欣赏这些灿烂的文化,体现了④;②错误,经济是政治,文化的基础;③错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思想道德建设。
答案:B12.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联系上述材料,不难看出(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中华文化始终具有先进性③中华文化包容性强④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渐趋淡化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包容性。
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故①可选;儒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故③可选。
②中“始终”说法有误,④中“渐趋淡化”表述不妥。
答案:C13.不止是园林,昆曲、古琴艺术、苏绣、核雕和玉雕等,也都成为向世界展示“文化苏州”的重要名片。
更令人赞叹的是,在传统文化产品大量出口的同时,苏州的现代文化产品也不断走了国门,如漆画装饰画、3D机甲类游戏等。
可见,苏州给世界留下的文化印象有( )①苏州文化源远流长②苏州文化博大精深③具有很明显的区域特征④具有整体性和实用性的特点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
材料说明了苏州文化内容丰富,地域特征明显,故②③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反映苏州文化源远流长,故①排除;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整体性和实用性的特点,④与材料不符。
答案:C14.下图是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使用的乐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②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③中华文化呈现出多种文化的丰富色彩④各民族文化以其民族特色成为中华文化之精髓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化异彩纷呈。
材料强调,中华文化由各具特色的各民族文化组成,中华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故①③符合题意。
②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故④说法有误。
答案:B15.在我国,尊儒的也信道和佛,如《红楼梦》中贾府为秦可卿发丧,和尚、尼姑、道士、儒官,各色俱全。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 )①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②多样的文化能和睦相处③多元主流文化能相互吸收、交融④各种文化一律平等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②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文化多样性等知识。
①②正确切题。
任何国家和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都是一元的,③错误。
④说法有误。
答案:D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面两组图画和材料回答问题:经专家认定:六千多年前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就是汉字的雏形。
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
汉字的正式文字从甲骨文开始。
按演变的顺序,其主要字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此外,还有两种辅助性字体,即草书和行书。
结合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1)以上图片和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试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