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在现代社会,全球化的潮流席卷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它给全球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同时带去了机遇和挑战。
这种集迅速融合和优胜劣汰于一体的方式,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发展。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发展的精神原动力,是社会进步的精神保障。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有它自己积淀形成的独特文化形式,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冲击,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如何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并为己所用是中国文化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现如今,人们分为了两个极端,一部分人认为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侵蚀了传统文化的空间,现在的中国人普遍崇洋媚外,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岌岌可危。
他们认为,过多的外来文化影响,会使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不自信;外来文化过量,导致许多人把中国传统文化当作了“过时”的手艺,使中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失传;快餐文化有害健康;青少年不加选择地接受了太多的有害元素,无利于我们的身心发展。
而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外来文化是推动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助力,我们应该最大程度地吸收外来文化,开阔眼界,促使中国走向世界,更好的推进全球化进程。
这两种选择虽然都有合理的理由,但却过于极端,外来文化有优劣之分,对它们的选择过程十分复杂,我们不能单纯的对其作出判断。
实际上,人类文明的演进与发展过程就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冲撞与融合的过程。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借鉴,互相吸收,由此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由于外部文化的大量输入,必然导致各种文化思想的相互冲撞与融合,从而推动本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无论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如果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最终都只能导致停滞与落后。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文明演进史上,中国文化曾在世界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并由此逐步养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优越感,由此引发的严重后果需要我们深刻反省。
文化流动与文化冲撞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在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还应该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文化。
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
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以正确的文化心态,从容应付外来文化的挑战。
应该在吸收其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文化的特点加以发展创造,正确处理好文化发展的本土化多元化的关系,任何一种外来文化要想在中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就必须实现本土化。
第二,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第三,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第四,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
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能力。
尤其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和管理,把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
第五,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
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
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
综上所述,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与吸纳,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撞与融合是推动各国文化发展的外在动因。
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只以良好的文化心态,以我国民族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积极参与各国文化间的交流与竞争,才能从容应对外部文化尤其是强势文化的挑战,发展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