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趋势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引以为荣的一样珍宝,曾一直不被人们所质疑但是自从中国走上近代后,在外来文化入侵之后,我们便开始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修改。
但是这种反思进行得十分艰难缓慢,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一直在试图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但是由于中国政治的原因,这种反思经常受到保守派的阻碍。
例如戊戌变法,在当时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的一次新潮的反思,对当时的社会应该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却被保守派认为是对“祖宗之法”的不敬,从而血腥的扑灭了。
再例如近代的那些军阀,在国内大肆鼓吹敬孔,他们不懂思想文化,又要对思想文化进行阻拦,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反思难以前进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一个原因,就应该是一些享有特权的人们的利益问题。
纵观中国近代史不难发现,这种对传统文化反思受到阻碍的共同原因都是这种反思对当权者产生不良影响,或是经济或是政权。
而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统治更是导致了这种阻碍的坚固性。
中国传统文化构成的复杂性,也是原因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已有数千年历史,其构成在每一阶段都会有新的内容添加,便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性。
有很多是好的,但也有很多是糟粕,这令很多人很迷惑:到底是应该爱,还是应该恨?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拥有很大的优越之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鸟兽不可与同居,吾非斯人之徒与谁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都是西方文化所望尘莫及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发展,是任何保守力量都无法阻挡的。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十一封建社会文明为背景的。
回顾历史,西方文化严格来说实在文艺复兴之时才逐渐形成的,是以资本主义为背景的。
一个是封建社会色彩浓厚的文化,一个是资本主义色彩浓厚的文化,这就注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性。
试着来分析一下。
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的尊重、权利等关注不够。
它所讲的更多的是帝王的权力,而不是百姓的权力。
从现代社会我们可以看出,激发社会的积极性必须从老百姓做起,想要提升整个社会的地位和尊严必须提升个体的地位和尊严。
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做法,完全与之不符,这必然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与传统文化相违背的思想都被定为离经叛道,而其思想也必定被抹杀,李贽等人给了我们很好的警示。
与之相反,西方文化虽然时间不长,但是他却尊重思想的自由,因此短短的几百年来,西方人才辈出,自然科学成就成果显著。
讲到思想自由,自然有人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思想也应该算是思想的自由发挥,但我们需要注意,儒释道三种思想并不是互相对立的,况且他们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思想的解放,而是为了迎合统治者。
这在本质上与西方的文化有这区别,因此这种情况完全不能使思想得到发展。
在其他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着很大的漏洞。
比如说人才选拔方面,在法律监督方面等,中国传统文化都无法与西方文化所媲美。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接受和吸收外来文化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总有一些人,在本能上抵触外来文化。
近些年来,有些人看到周易、论语等思想成果的价值,这是一件好事,但是盲目的崇拜,却是错误的,因为任何思想文化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有些人在看到西方文化受到一些挫折后,便大力宣扬儒家文化应该重新复兴,是大势所趋。
我认为这纯粹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行为。
中国文化确实应该去复兴,却不应该去复兴儒家文化,而是应该对外来文化加以选择吸收,融合到传统文化中,建立在科学民主的新型中国文化。
我认为文化这种东西不应该去相互竞争,而是应该相互学习融合。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思想文化的大融合也应该是一种整体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已经进行了一百多年,总体的印象就是太慢了。
亚洲的几个国家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比我们快多了,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走上的是资本主义,比较便于接受同属资本主义社会的西方世界先进的成果。
而我们则直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由于长时间内我们不能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一直抱有一定的警惕性,不能接受西方的文化和先进成果,反而耽误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论有多大的坎坷,最终也是要完成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国际上交往的不断加深,我们将对外来文化了解的更加深入,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速度也会加快,从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内容摘要】如今全球化越演越重,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已经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
中国人在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同时,要注意吸收和借鉴外国的先进文化。
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会受到尊敬、吸收和借鉴。
然而,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不同文化间的碰撞,面对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张岱年先生运用哲学的方法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文化的综合创新,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点结合起来,在根植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基础上而努力有所创造。
如今,我们的任务就是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它包括先进的自然科学和先进的人文社会科学。
新的时代,呼唤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经济全球化;文化综合创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方兴未艾,引起人们对经济以外诸如政治、文化等问题的思考,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将导致文化全球化。
诚然,经济全球化会加强各个地区文化的联系,对文化交流有一定影响,但是不可能消除各地区文化的民族特色,更不会导致文化全球化。
每个国家和民族在政治上是独立的,在文化上也是独立的,各民族应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
文化只有样式不同,才能更丰富。
丰富多彩、百家争鸣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于文化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如今全球化越演越重,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已经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
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
文化资源、人文环境和民族素质,也是一个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经济生长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们对待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时,应该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文化。
更实际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应当说是以“道释儒三教为中心的十多种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部分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价值,可以世世代代继承和发扬下去。
优秀的文化传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强不息。
《易传》中提出“自强不息”,也称为“刚健”。
中国从19世纪初就受到外国的侵略,在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中国人民就表现出了一种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今天,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中国人民表现出来的同样是一种自强不息、永远向前的精神;二是“和谐”。
春秋初年,史伯提倡“和”,“以他平他为和”,意思就是,对于不同事物要肯定它的不同的特点,这样事物间才能保持平衡。
而“和”即“和谐”。
但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封建主义和小农经济的背景下产生出来的。
它的确包含一些陈腐的内容,如专制主义传统、惰性等。
这些内容是为适应封建社会和小农经济的社会背景而产生的。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内容我们不能够全盘照搬,不能够全盘继承和弘扬,我们应该通过合理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西方文化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一是西方文化传统中讲究逻辑推理,所以,西方的逻辑学发达。
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注重分析,而中国自古就缺乏分析方法。
二是西方的自然科学相对发达。
例如在数学方面,虽然中西在数学方面各有特点和贡献,但尤其在几何学方面中国却不如希腊。
三是西方文化的文化创新速度要比中国快。
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不同文化间的碰撞,面对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张岱年先生运用哲学的方法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
“文化综合创新论”就是要运用唯物辩证主义的思想来对待文化问题。
文化的综合创新,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点结合起来,在根植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基础上而努力有所创造。
如今,我们的任务就是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它包括先进的自然科学和先进的人文社会科学。
科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使国家、民族之间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更多了。
我们在对其他民族文化兼容并包的同时,也应该采取主动回应的策略,向世界人民展示我们优秀的文化,同时传递我们由于进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欣欣向荣的信息。
加快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步伐,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单就现阶段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开展的文化交流来看,我们似乎“拿来”的多,“送去”的少。
近年来,国家也搞了一些对外文化宣传活动,如:中国文化美国行、中国文化法国节等等。
但这种“送去”的工作还不够。
在“送去”的同时,“拿来”的工作也还要继续做。
世界上各地区间在文化方面应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中国传统文化向西方可以借鉴的就是民主制度。
民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的内容,儒家追求“天下为公”,道家的“无为”都是民主的思想内容。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主,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实践,在这种条件下,就需要对西方的民主文化进行借鉴,然后再逐步发展中华民族的民主文化。
经济的全球化加强了各国家、各民族之间文化上的联系,但绝不会消除各民族的各种样式文化的特色。
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吸取西方文化的成就,同时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
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是综合创新。
我们必须坚持以唯物辩证主义思想指导文化研究,既反对全盘西化,也反对保守主义。
因此我们要综合中西文化之长,创造新型的中国文化。
而它的前提是,正确理解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这样才能具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才能具备文化进步的基础。
同时,还要看到中国文化在近代落伍了,必须吸取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尤其是民主与科学。
建设新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离开了它,就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
有学者曾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即发扬自觉性、坚持前进精神,以和为贵、宽容博厚精神。
这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文化。
新的时代,必须建设新的文化。
新的文化有自己的一些特点:第一,新的文化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将更加深刻;第二,新的文化必然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要使命;第三,新的文化必然大力弘扬人的价值和尊严,尊重人的合理需求;第四,继承、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国今后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化就是生活,文化就是创造;——传统存于现在,我们的传统就在于我们的现实;因此,我们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有充分的责任和权力,不仅继承它,而且创造发展它!【参考文献】[1] 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2] 潘鲁生.融入当代观念把握艺术前沿[J] .2005.11.[3] 邹德忠.中国书法的兴起、现在与未来[J] .马来西亚:《国际时报》1996.10.[4] 袁道.我是中国文化的保守主义者——庞朴先生访谈[J] .《博览群书》2004.(9)[5]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