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1石壁上的九色鹿|湘美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1石壁上的九色鹿|湘美版

第11课石壁上的九色鹿
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敦煌石窟的演化历史,欣赏经典艺术
2.学习敦煌壁画的构图和色彩,并尝试运用在自己的作品里
教学重点:赏析敦煌壁画。

教学难点:学习敦煌壁画的颜色。

教具准备:九色鹿的故事,绘画工具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恒河旁边,住着一头鹿,它的毛有九种颜色,它的角像雪一样白。

九色鹿每天到河边吃草喝水,这儿有它的一个好朋友,那是一只乌鸦。

有一天,一个人不小心掉进了河里。

九色鹿看到了,赶快跑到河边,不顾危险,掉进河里去,把那个人救上岸来了。

那人要谢九色鹿,九色鹿摇摇头说:“我救你,不是为了叫你谢我。

你回去吧,只要你不告诉大家。

”说完话,就回去了。

那个人说:“一定、一定,我什么也不告诉人家。

”说完话,就回去了。

这个国家的王后,一天夜里做了个奇怪的梦,看见一头鹿,它的毛有九种颜色,他的角像雪一样白。

她醒来对国王说:“我要九色鹿,拿它的皮做坐垫,您快给我找来。

要不,我就要死了。

”国王告诉全国的老百姓:谁能找到九色鹿,就分给他半个国家,还给他满满一盆金子。

可是谁也没见过九色鹿,谁也不知道九色鹿在哪儿,只有一个人,就是九色鹿救了他的那个人知道。

他想:“这下可好了,我可以有满满一盆金子,还分到半个国家呢!”他跑到王宫里,让国王带上兵马和他一起去捉九色鹿。

这天,九色鹿正伏在地上打瞌睡,它的好朋友,就是那只乌鸦,站在树枝上,看见远远问那个人:“九色鹿救了你,你为什么反而要害他呢?”那个人说不出话来。

国王叫他的士兵让开一条路,把九色鹿放了,并且下了个命令:“以后,谁也不许来捉九色鹿。

”那个人呢?他没有拿到满盆的金子。

也没有分到半个国家。

国王叫士兵把他绑起来,扔到恒河里去了。

二、石壁上的九色鹿
1.敦煌石窟九色鹿图片欣赏
2.壁画以横幅长卷形式连续画出佛的前身九色鹿王故事的种种情节:
鹿王在江边救起溺水人,
溺水人叩谢;王后梦见鹿王,要求国王捕捉鹿王;国王悬赏捕鹿,溺水人告密,国王带人捕鹿,鹿王向国王诉说救溺水人经过;国王放走鹿王,王后心碎而死;告密者得到报应,身上长癞,口中恶臭。

每一段落均附有文字榜题。

显然是继承了汉画的传统手法。

画面以人物为主,衬以山石树木。

土红地色上配以青绿山水,点缀花草,有浓厚装饰风。

画中的建筑物格式、车马形制、骏马形态等,都与汉画中的形十分相似。

三、作业要求:欣赏《九色鹿》的造型特点,尝试用剪影的造型手法创作一幅有动物的场景图。

四、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第二课时:
一、敦煌石窟的色彩分析:
敦煌壁画色彩极为鲜明,它主要体现在壁画的整体色彩方面、局部补色等。

敦煌壁画在色彩
纯度方面要求较为严格,通常情况下,在补色对比方面,采用的是橙色跟蓝色,抑或是绿色跟红色;局部补色时,所采用的是蓝紫跟金黄,还有壁画变色之后的白色跟黑色。

绘画刚开始,含有铅白元素的红色会逐渐变化成为暗灰色,但是绿色却依然如昔,大放异彩。

因此,色彩变化之前,在补色对比结构方面,大多采用的是绿色跟红色,两者明晰度较高,色彩相近。

在敦煌壁画中涉及的色彩较多,它是将补色视作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对多种色彩作以适宜安排。

此种较为复杂化的色彩结构,加之同样极为复杂的建筑结构,显现出古代画工的细腻与精致。

古代画匠在绘制初期,都是依靠自身本能找寻绘画色彩的自然对比。

除此之外,因为面积等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画匠在安排绘画色彩时,有时候需要对同样补色的地方作以处理,有时候要对不一样的复调补色作以处理,如此一来,色彩能够有效混合,呈现出精美之效。

与此同时,黑白对比能够最大限度地弥补壁画在色彩明度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

加之洞窟面积很大,如此一来,诸多变色画面中的黑白对比将会产生色彩上的互补,这就是敦煌壁画所特有的补色对比结构。

二、学生作业
1.学生完成涂色。

2.教师巡回指导。

三、作品展示
四、课堂小结: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
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莫高窟最初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至元代(1271—1368)基本结束,其间经过连续近千年的不断开凿,使莫高窟为集各时期建筑、石刻、壁画、彩塑艺术为一体,世界上规模最庞大,内容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艺术宝库。

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

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反映了中国中古时期宗教和社会生活情况,同时也表现出历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非凡成就。

板书设计:
石壁上的九色鹿
雕刻浮雕半浮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