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艺术概论的资料新选.

自考艺术概论的资料新选.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论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1: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1:艺术在社会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位置?(一)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共性。

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性是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第一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第二,它们又反过来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第三,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2: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关系?(1),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2),艺术不仅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它也作为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也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3),从根本上讲,艺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3: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艺术同“中间环节”的关系是直接的和密切的。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而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中外艺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可以证明,进步的艺术总是为上升的经济关系通过进步的政治所决定,并反过来给政治以及经济以积极的影响;没落的艺术则是为没落的经济关系通过反动的政治所决定,并反过来为其政治以及经济服务。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是直接的反映,距经济基础较近,对艺术的影响很大。

道德能知道人们一般的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以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另方面,艺术反过来又可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作用。

另一种形式的表现,即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综上所述,艺术同“中间环节”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它们不是决定与被决定关系;艺术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政治与道德对艺术的影响不可回避。

4:艺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关系艺术与宗教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它们都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对艺术创作活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并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是上层建筑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关系,相互影响关系。

二、艺术与社会生活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一)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三、艺术与社会生产(一)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二)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三)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1: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生产”的思想理论,我们首先需要肯定的是: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又是一种生产形态。

2:“艺术生产”与一般物质生产的不同或本质区别?(1)从人的需要与生产的目的性来看,这两种生产是不同的。

(2)从产品的消费来看,“艺术生产”明显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

(3)再从生产的过程与结果来看“艺术生产”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艺术创作的全部过程中,包括一个主体通过改变外在事物达到自己目的的物化过程,即创作主体在现实中确立自己产品物质形式,实现劳动对象化的过程。

3: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对于避免走资本主义条件下“艺术生产”异化的弯路,健康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艺术,有重要意义?资本主义条件下“艺术生产”的异化情况主要表现为:第一,“艺术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精神消费,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享受,而是为了生产而生产,为了利润而生产,为了满足积累个人财富的需要而生产,艺术劳动变成了资产者投资的对象,艺术创作的自由精神遭到压抑和窒息。

第二,资本主义的商品价值规律左右和支配了“艺术生产”,艺术品的价值也以其实现赚取利润的多少作为评判的标准,审美价值和商品价值相对立,艺术品变成了商品。

第三,从事自由自觉的精神创造的艺术家成了像工人一样的受雇的劳动者,高尚的精神劳动成了一种受资本经济规律支配的制造特殊商品的劳动者。

我过的社会主义条件下,艺术作为“艺术生产”应该作为真正的精神生产实现其本质,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为根本目的。

第二节艺术的认识本质一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一)艺术是对世界到一种认识(二)艺术以特有到方式“掌握”世界1:马克思在这里提出了四种“掌握世界|”的方式,即“理论”到(哲学到,科学到)方式,“艺术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和“实践——精神的”方式)2:宗教到“掌握世界到方式”或反映社会生活到途径,主要是通过“佛”“菩萨”“上帝”“真主”等虚幻到观念,是完全空幻到,根本颠倒了实际。

3:真实性:宗教是虚幻到,艺术是真实的。

4:形象性:宗教是宗教观念(普遍观念)的外化,艺术形象是人到本质力量到对象化。

5艺术与哲学掌握世界的区别?哲学:抽象的、理论化到逻辑活动,把握一般性与本质,抽离个别性与具体性。

艺术:形象化的想象活动,表现事物到个性与特征是个性与共性,特殊与一般性到统一。

哲学作用于人到理性,艺术既作用于人的(理性),也作用于人到感性(情感)。

二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1:艺术到基本特征是:形象性。

2:艺术形象有三大特性: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

三艺术反映世界到真实性(如何理解艺术到真实性?)一: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到真实。

所谓“再现”是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对他所认识到客观对象或社会生活到具体描绘。

二:艺术反映主观世界到真实性——表现到真实。

三:高度真实的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

3:艺术的真实性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放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或再现的真实,一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或表现的真实。

4: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

一方面以鲜明生动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它又凝聚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

5什么是艺术典型?首先,艺术典型是同社会生活的本质、事物和人物的普遍性、共性密切相关的。

另外,艺术典型还必须具备鲜明生活的现象、个性或特殊性,而且这鲜明生动的现象、个性或特殊性还要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事物的本质、共性或普遍性。

再者,艺术典型不但要表现出它所描绘的事物和人物的个性,还要体现出创作主体即艺术家的独特的个性及特殊的创造。

从跟不上说,是来自社会生活的,是艺术家概括生活中事物的普遍性,经过艺术传达而创造出来的。

艺术典型的创造、是优秀艺术作品的标志,也是艺术家杰出艺术才能表现。

6:所谓“现实美”,即现实中美的事物的美。

7:社会美是指人类社会关系中的美。

8:所谓艺术反映现实美,指的是艺术与现实美的关系,它只是艺术与美的关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9:罗丹的的雕刻名作《美丽的欧米哀尔》(又名《老妓》)中,现实的丑神奇地转化成了艺术的美。

10:人与现实之间的这种审美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首先,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和独立,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

另外,人之所以要和现实建立审美关系,还是由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的需要。

因此,正是由于人的本质力量的需要,人与现实才是“人化的自然”过程中建立起审美关系。

11:人化的自然:是指经由生产劳动实践,自然界从与人无关的、敌对的或自在的状态,变为与人相关的、统一的、为我的对象,其结果使人逐渐认识到客体对象的美并掌握了美的规律,从而发展起人的审美能力。

12:人化的自然,实际上指的是人与现实建立审美关系的条件,是人之所以能够认识美和欣赏美的条件,并不是指美本身。

13:美的本质是什么?首先,美的本质应是和美的规律联系在一起。

美的规律也就是美的本质,掌握了美的规律,也就把握了美的本质。

美的规律首先关系到事物的本质特征,关系到事物的内容和普遍性。

14:“美的规律”,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

15:在审美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

16:美感的本质上是美的感受与美的感动的统一,感官的快适与理性的满足的统一。

17:艺术的审美特征,从两方面来谈,一是它的一般审美性格;二是它的特殊审美个性,即它特别突出也特别重要的审美特点,这就是艺术的情感特征。

18: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一是实践性与主体性。

二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三形象性。

(也是最根本的)四形式美与形式感。

五创造性。

六情感性。

第六章1:艺术接受是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

2:艺术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活动方式。

这种活动不仅表现为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同样表现为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传播、接受与消费的过程。

3:艺术活动中的艺术接受与消费为什么占有重要地位?首先,艺术接受和消费在其现实性上是艺术活动的完成。

其次,艺术的接受与消费在潜在的意义上又同时是整个艺术活动在观念与动机上的起点。

第三,艺术的接受与消费贯穿于整个艺术生产活动之中。

4:“隐含的读者”: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提出,他认为隐含的读者“既体现了本文潜在意义的预先构成作用,又体现了读者通过阅读过程对这种潜在性的实现。

也认为“隐含的读者”不是真实的读者。

从艺术接受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方面看,“隐含的观众”既是隐含的,又具有现实性。

把它分为两类,一类可称为社会学意义的“隐含的观众”,一类是美学意义上的。

5: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6:艺术本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家,另一方面是艺术作品。

7:艺术之所以为艺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是与艺术接受和消费联系在一起的,创作主体和作品与接受主体构成了特点的对象性关系。

8:接受方式和态度不同,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性质则不一样,历史学家从史学角度去接受和研究《清明上河图》,从而把它仅作为研究宋代民情风俗的旁证。

《清明上河图》作为审美对象存在的特征就被历史学的接受方式给遮蔽了。

9|:艺术不但必须以自身的存在方式与社会中的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而且在接受方式上也要求有特定的审美接受方式——审美态度与它相适应,从而使艺术作品在其现实性上成为艺术作品。

10:审美态度不仅是一种接受方式,也是一种审美能力,这种能力是随人类的历史发展逐渐生成。

第二,在对艺术作品的接受过程中,审美意识、审美理想这些带有倾向性、目的性,概念性的东西必然参与进来。

11:艺术接受是艺术返回社会生活的必由之路?首先,艺术返回社会生活就内在于艺术接受和消费的形式中。

从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数量关系看,两者是不对称的,接受主体要大大多于创作主体。

其次,艺术的接受与消费使艺术重返社会生活还表现在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构造新的社会生活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