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最终是由社会生产力所决定,当今社会科学
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日益凸现,信息科学技术作为现代先进科学技
术体系中的前导要素,它所引发的社会信息化则将迅速改变社会的面
貌、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一、
信息就其含义而言,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信息本身所表达的意义,即
信息的内容;二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即信息载体,如符号、声音、文
字、图形等都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技术则是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
存储、显示和应用技术,如遥感技术、遥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
技术、光盘技术、各种显示终端技术等。信息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的生
产和应用两个方面。信息技术的生产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产业,包括
计算机软硬件、电信设备、微电子生产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则是体现
在信息技术的扩散上,包括信息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等。在信息技术
系统中,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可称为信息
技术的核心。它们的发展进程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 从微电
子技术看,自从1948年晶体管被发明以后,1958年第一块集成电路
问世,引发了一场微电子革命,微电子技术使得越来越复杂的电子系
统可以集成在一小块硅片上,使电子设备和系统的微型化、低能耗成
为可能。集成电路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逐步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并实现了平均每18个月集成电路芯片上集成的
电子器件数翻一番,而价格却保持不变甚至下降,这就带动了以集成
电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创造了信息技术产品性能不断提
高,而价格不断下降的奇迹。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看,从19世
纪上半叶莫尔斯发明电报至20世纪下半叶初第一部程控交换机的诞
生和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应用,使通信技术开始向数字化发展。卫星通
信、称动通信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更是开拓了通信手段,进一步扩展
了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而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笨重的庞大的、
高电能耗的计算机问世以后,随着集成电路和软件技术的发展,计算
机的运算速度、存储容量和能力不断提高,其功能也从单一的计算功
能发展成能处理数字、语言、图象等多种信息,其应用的领域也覆盖
了社会各个方面。 从网络技术看,1969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
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ARPANET,然而它仅连接了四个大
学实验室,这是计算机互联网(因特网)的前身;因特网的真正起点是
1986年建成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而因特网的迅速发展
则是在进入商业应用的1991年,从此因特网的发展迅速膨胀,给信
息产业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从电子邮件到电视会议,
从因特网传真到因特网电话、从网上浏览至购物等等丰富多彩的服
务,不仅方便了消费者,为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有利的机会,而
且带动了同因特网有关的一批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由于信息技术的快
速发展,使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各
个方面。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
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彻底改变传统工业的面貌,信息技术进入消费领
域,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加速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因特网的兴起,
更是空前地加速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渗透,掀起了全球的信息化热
潮。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引发了社会信息化,"每9个月互联网
用户增长一倍,信息流量增加一倍,线路带宽增加一倍"。这一事实
被称为新摩尔定律。据统计,1999年底,全球已有2.6亿多互联网用
户,956万个站点,电子商务营业额达到2400多亿美元;中国已890
万互联网用户,1.5万个站点。预计3年后,全球将有5亿因特网用
户,2100万个站点,电子商务营业额达到1.3万亿美元;中国因特网
用户将达到3700万户,5万个站点。而信息科学技术所引发的社会
信息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社会的形态、经济增长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
和思维方式,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1、对经济增长
方式的影响。在工业社会中,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是靠资源投入的方
式来实现,工业化加工资源的方式是一种高消耗、高污染的实现方式,
这种方式必然会引起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工业污染的加剧、环境退
化的失控。而信息科学技术引发的社会信息化,为各国摆脱高投入、
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技术可能。信息化的开展开创
了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即依靠科技进步,而不是高资源、高投入来促
进经济增长。目前发达国家中,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率已达60%
-80%的幅度。2、对人类社会时代的影响。由于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我们时代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已经从以物质能量为主的生产力转换
到以信息知识和技术为主的生产力,从工业经济转到知识经济,从读
写为主的时代转换到视听为主的时代,即虚拟时代、数字时代。虚拟,
就其本身来说,是数字化方式的构成。它首先是人类中介系统的革命。
人类第一次中介系统的革命,是语言符号系统的发明,它创造了人类
思维空间和符号空间,导致了人类文明的长足发展。而虚拟则是在思
维空间中发生的革命,它在思维空间中又创造出了虚拟空间、数字空
间、视听空间和网络世界,使不可能的可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为
一种真实性。虚拟这场中介革命,使人类由以前的语言符号文明进入
到更高级的数字文明。其次,虚拟性激发了人们的创造能力的巨大发
展。对于虚拟而言,现实只是许多可能性中的一种可能性,在虚拟空
间中,还有别的可能性,虚拟使现实中的不可能在虚拟空间中复活、
再生、创造发展,从而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信息科学
技术影响下,虚拟时代、数字时代即将到来。3、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思维方式是一定时代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是按一定结构、方法和程
序把思维诸要素结合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思维运行样式。思维主体、思
维客体和思维中介系统三者社会历史地结合,构成特定时代的思维方
式。在大机器生产为主的工业社会,思维主体以个人为主、以人脑为
主,思维客体受思维主体及社会关系的影响,主要以现实世界为主,
思维中介主要由工业技术中介系统和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各种物化的
思维工具构成,这标志着工业社会时人类的思维方式的发展状况和水
平。进入信息化社会以后,思维主体则由个人为主发展到以群体为主,
以人脑为主发展到以人-机系统为主,思维客体由现实性为主进入到
虚拟为主,思维中介系统由工业技术中介系统和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各
种物化的思维工具构成转变为网络技术中介系统和信息技术所产生
的各种物化的思维工具构成,从而实现思维方式由现实性转换到虚拟
性思维。4、对教育方式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给教
育方式带来巨大影响,表现在:第一,教育投资的重心将由物质资源
转向信息资源。工业社会中,教育以消耗物质资源如校舍、桌椅、粉
笔等维持,因此教育投资的重心主要是物质资源的投入。而信息化社
会,由于信息具有无损使用、无损分享、不可分割、公平性等特点,
使其将取代自然资源、资金、人力等成为最重要的资源,投资的重心
也将转变为信息的开发上,因为信息产业是开发费用高、使用费用低
的产品,其低廉化使用是建立在高投入开发的基础上的。因而,教育
一旦依赖于信息资源,则其开发问题将制约网络化教育发展,教育的
投资由过去重在物质条件的扩充转向信息资源的开发也成为不言而
喻的事情。第二,单一的"班级授课制"将为多样化的网络授课取代。
"班级授课制"这种曾大大提高过教育效率的教学组织形式将被信息
技术打破,互联网络应用于教育,改变了传统的固定师生关系,使异
地授课,网上学习成为可能。利用互联网可以十分便捷的得到世界各
地的教育资料,实现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使无法
进入学校读书的人获得必要知识成为可能;学生无论身在何处,只要
有网络计算机终端设备便可上网学习,为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奠定了
基础。第三,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功能的优势,通过学习内容
的丰富性、学习方式的灵活性,调动学生多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从
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5、对生活方式的影响。由于信息化建立了
一个规模庞大、四通八达的网络通讯系统,从而信息作为最有效、最
有价值的资源,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第一,通过网络体系,人类
的观念大大地流通、渗透、互相影响,这将有利于人们按照共同利益
协调行为。第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工作方式发生很大变化,
由以前的按时定点上班变为可以在家上班,通过网络体系处理各种资
料和信息。第三,人们的访友、购物、会议、娱乐等许多事情都可能
通过网络进行;在不远的将来,人们还可能通过住网络住宅、使用网
络冰箱、乘坐网络汽车等,进入科技家庭的生活模式,体验科技带给
人们的便利。 总之,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地发展以及由它引发的社
会信息化,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人类社会将进入信息时
代。而作为时代的引领着,我们中学生有权利,也有义务充分掌握这
门技术,为中国的腾飞,以至于全人类的进步,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电子信息工程
20104950 银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