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药品配伍表

常见药品配伍表

(二)联合应用抗菌素药物联合用药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协同作用,从而提高抑菌或杀菌效果,更好的控制感染,降低毒性,减少或延长抗药性的产生。

但临床实践证明,联合用药并不是对所有病例都能获得所希望的增强效果,甚至少数情况下(5%-10%)疗效反而降低。

因为联合用药可以发生相加、增强、无关、拮抗等4种关系。

在实践中,可以按照抗菌药物对菌作用的不同,将其分为4类:第一类:繁殖期杀菌剂。

如青霉素类、头孢霉素类等。

第二类:静止期杀菌剂。

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

第三类:速效抑菌剂。

如四环素、土霉素、氯霉素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等。

第四类:慢性抑菌剂。

如磺胺类、呋喃类。

在联合应用时,各类之间联合应用后的效果是不同的第一类和第二类:都是杀菌剂,合用有增强作用,例如青霉素类与链霉素合用,在链霉素的作用下,细菌合成了无功能的蛋白质,但蛋白质合成并未停止,因此细菌细胞继续生长而体积增大,这就有利于青霉素阻碍细胞壁黏肽合成,导致细胞壁缺损,胞浆内渗透压增高而使细菌肿、变形、溶菌而死亡。

青霉素破坏细菌胞壁的完整性,也有利于链霉素等进入细胞内而发挥作用。

多黏菌素类和青霉素类或氨基苷类抗生素合用,也可使疗效增强。

第一类和第三类:合用可降低抗菌效能,如青霉素类与氯霉素或四环素类合用,由于后二药使蛋白质的合成迅速被抑制,细菌处于静止状态,致使青霉素(繁殖期杀菌剂)干扰细胞壁合成、导致壁缺损的作用不能充分的发挥,降低其抗菌效能。

第二类和第三类:合用可获得增强或相加作用,一般不产生拮抗作用。

第三类和第四类:由于都是抑菌剂,一般可获得相加作用。

第四类和第一类:合用一般无重大影响,在治疗流行性脑膜炎时,由于青霉素G透过血脑屏障能力较差,可与易透过的磺胺嘧啶合用而提高疗效。

联合用药的对象:1、病因未明。

危及生命的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

2、严重感染。

如金葡菌感染、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估计使用单一药物难于控制者。

3、混合感染。

单一抗菌药不能控制感染时可能为混合感染。

如烧伤污染的复合创伤,腹腔脏器穿孔所引起的腹膜炎等。

4、感染部位为一般抗菌药不易透入者。

如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杆菌的细胞内感染,可采用链霉素与易透入细胞内的异烟肼合用,以增强疗效。

5、防止抗菌药耐药性产生。

需要长期应用抗菌药而细菌易产生抗药性者,如结核病、革兰氏阴性杆菌所致的肾盂肾炎。

6、抑制水解酶。

异口恶唑类与青霉素合用,由于前者可抑制β-内酰胺酶,从而发挥两药的协同抗菌效果。

(三)部分鱼药极限浓度及使用注意事项1、鳜鱼鳜鱼对敌百虫、孔雀石绿、硝酸亚汞、福美砷、氯化铜等较敏感,前3种药物0.2毫克/公斤以上就会造成鳜鱼不同程度的死亡;1.5毫克/公斤以上的福美砷,0.7毫克/公斤以上(pH小于7)氯化铜也能造成鳜鱼中毒死亡。

因此,在鳜鱼池中不宜使用这些药物。

2、乌鳢乌鳢对硫酸亚铁十分过敏。

因此,在乌鳢的人工养殖过程中防治鱼病要慎用或不用硫酸亚铁为宜。

3、淡水白鲳防治淡水白鲳鱼病不可滥用药物,特别是对有机磷农药最为敏感,敌百虫、敌敌畏、孔雀石绿等均属禁用药物。

4、加州鲈加州鲈对敌百虫较为敏感,一定要慎用。

据试验杀灭蚤幼虫用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要控制在0.3毫克/公斤以下才安全。

5、虹鳟鱼据报道虹鳟鱼对敌百虫、孔雀石绿、高锰酸钾较为敏感。

水温在11.5~13.5℃时,敌百虫对虹鳟成鱼的安全浓度为0.049毫克/公斤;在16~16.2℃ 时安全浓度为0.18~0.54毫克/公斤;特别对虹鳟幼鱼敏感性较强,应禁用。

孔雀绿石对虹鳟幼鱼的毒性表现有累积毒性的特点,安全浓度为0.01毫克/公斤,应慎用。

高锰酸钾对虹鳟鱼的安全浓度为0.035毫克/公斤,亦属敏感性药物,它属强氧化剂,一般不留残毒,且对类纤毛虫等原生动物寄生虫有特效,应用剂量小,易分解,可使用。

6、鳖鳖对抗菌药物有一定的过敏,如果使用过量会产生较强的毒副作用,应慎用。

如鳖的腐皮、穿孔、烂颈等病,是由细菌感染的,用喹诺酮类中的抗菌药物,在应用中较少产生抗药性,但对骨质关节和软骨组织有较大的不良作用。

因此,对50克以下规格的鳖苗内服,会产生骨质变性和畸形,如鳖的败血型的红底板、白底板病,使用氯霉素在机体内可引起溶血性的贫血,会加重病情,加速死亡。

防治鳖病使用呋喃唑酮药物,如果长期或超剂量应用,内服次数较多,极易引发神经炎,以后抽搐而死,特别是对鳖鱼还可诱发溶血性贫血而成僵鳖。

7、河蟹河蟹对晶体敌百虫、硫酸铜较为敏感,要慎用,全池泼洒敌百虫一般控制在0.3毫克/公斤以下,硫酸铜在0.7毫克/公斤以下较安全。

8、青虾青虾对二二三乳剂、甲胺磷、呋喃丹、杀灭菊脂、敌百虫(晶体) 、硫酸铜等较敏感,应禁用或慎用,特别对敌杀死十分敏感,应禁用。

敌百虫、硫酸铜应慎用。

全池泼洒,敌百虫一般控制在0.013毫克/公斤以下,硫酸铜在0.3毫克/公斤以下较安全。

9、罗氏沼虾罗氏沼虾对敌百虫特别敏感,应禁用。

控制使用药物:漂白粉在1毫克/公斤以下,硫酸铜在0.7毫克/公斤以下,生石灰在25毫克/公斤以下。

10、蛙类据蛙类试验:无论成蛙、幼蛙在1%的盐度水里就无法生存,蝌蚪的池水中盐度不能超过1‰。

因此在人工养殖的过程中防病要注意盐度的积累成害。

11、水蛭水蛭对碱性药物十分敏感。

因此,在人工养殖的过程中,防病应禁用氨水,慎用生石灰,以免死亡。

12、鱼、虾、蟹混养三者混养对晶体敌百虫,硫酸铜应禁用或慎用。

全池泼洒常用药物控制:生石灰10~15毫克/公斤,优氯净0.3~0.6毫克/公斤,土霉素0.1 毫克/公斤,孔雀石绿0.1~0.2毫克/公斤,硫酸锌0.5~1毫克/公斤,福尔马林10~25毫克/公斤,较安全。

13、鲆鲽类(大菱鲆、牙鲆、石鲽、星鲽、高眼鲽、半滑舌鳎、欧鳎等),河豚等海水鱼类对季铵盐类消毒剂等较为敏感、安全浓度一般在0.5ppm以下。

高浓度的溴氯制剂也易引起中毒鱼体发黑,死亡。

14、海参对重金属类(硫酸铜、硫酸锌等),强氧化剂(高锰酸钾等),强还原剂(甲醛等),油性物质---易造成化皮;下泻类药物---易造成滑板(如三黄粉,瘟毒克等)。

15、各品种养殖种类育苗期如常用、呋喃类,奎诺酮类药物致残率会增加。

16、河豚对有机磷类杀虫药剂(如敌百虫等)重金属类杀虫药,较为敏感,应慎用。

17、甲苯咪唑溶液:按正常用量,胭脂鱼发生死亡;淡水白鲳,斑点叉尾洄敏感;各种贝类敏感。

无鳞鱼慎用。

18、菊酯类杀虫药:水质清瘦,水温低时(特别是20℃以下),对鲢、鳙、鲫毒性大;如沿池塘边泼洒或稀释倍数较低时,会造成鲫鱼或鲢鳙鱼死亡。

虾蟹禁用。

19、含氯、溴消毒剂:当水温高于25℃时,按正常用量将含氯、溴消毒剂用于河蟹、青蟹、梭子蟹,会造成蟹死亡(梭子蟹较轻),死亡概率在20~30%。

在水质肥沃时使用,会导致缺氧泛塘。

20、杀虫药(敌百虫除外)或硫酸铜:当水深大于2米,如按面积计算水体药品用量,并且一次性使用,会造成鱼类死亡,概率超过10%。

21、外用消毒、杀虫药:早春,特别是北方,鱼体质较差,按正常用量用药,会发生鱼类死亡,特别是鲤鱼,死亡概率5~10%,且一旦造成死亡,损失较大。

22、阿维菌素溶液:按正常用量或稍微加量或稀释倍数较低或泼洒不均匀,会造成鲢和鲫鱼的死亡。

海水贝类在泼洒不均匀的情况下,易导致死亡。

23、内服杀虫药:早春,如按体重计算药品用量,会造成吃食性鱼类的死亡,概率10~20%。

24、水质因素:当水质恶化,或缺氧时,应禁止使用外用消毒、杀虫药。

施药后48小时内,应加强对施药对象生存水体的观察,防止造成继发性水体缺氧。

25、辛硫磷:对淡水白鲳、鲷毒性大。

不得用于大口鲶、黄颡鱼等无磷鱼。

26、一水硫酸锌:用于海水贝类是要小心,有可能致死,特别注意使用后缺氧。

27、代森铵和代森锰锌:不可用于鳜鱼。

代森铵用后易导致缺氧,使用后应注意增氧。

28、硫酸铜、硫酸亚铁:贝类禁用,用药后注意增氧,瘦水塘、鱼苗塘适当减少用量;30日龄内的虾苗禁用。

广东鲂、鲟、乌鳢、宝石鲈慎用。

29、硫酸乙酰苯胺:注意增氧,珍珠蚌类等软体动物禁用;放苗前请试水;鱼苗及虾蟹苗慎用。

30、大黄流浸膏:易燃物品,使用后注意增氧。

31、硫酸铜:不能和生石灰同时使用。

当水温高于30℃时,硫酸铜的毒性增加,硫酸铜的使用剂量不得超过300克/亩一米水深,否则会造成鱼类中毒泛塘。

烂鳃病、鳃酶病不能使用。

鳜禁用。

32、敌百虫:虾蟹、淡水白鲳、鳜禁用;加州鲈、乌鳢、鲶、大口鲶、斑点叉尾洄、鳜、虹鳟、海水章鱼、胡子鲶、宝石鲈慎用。

33、高锰酸钾:斑点叉尾洄、大口鲶慎用。

34、阳离子表面活性消毒剂:若用于软体水生动物,轻者会影响生长,重者会造成死亡。

35、盐酸氯苯胍:若做药饵搅拌不均匀或超量,会造成鱼类中毒死亡,特别是鲫鱼。

36、阿维菌素、伊维菌素:内服时,无磷鱼或乌鳢会出现强烈的中毒症状。

牙鲆、大菱鲆、河豚在防治纤毛虫时应慎用。

37、季铵盐碘:瘦水高温塘慎用。

38、杀藻药物:所有能杀藻的药物在缺氧的状态下均不能使用,农用扑草净在海参池塘应慎用,用后可形成慢性中毒,吐肠、化皮的概率较高。

39、菊酯类和有机磷类药物:除生物菊酯外,其余种类不得用于甲壳类水生动物。

40、海因类含溴制剂有效成分大于20%的,在水温超过32℃时,若水体内三天累计用量超过200克/亩一米水深,会造成在蜕壳期内的甲壳水生动物死亡。

(四)合理施药在鱼病防治中,正确的施药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药效的发挥。

根据鱼病的特点和药物的特性分别选择全池泼洒、拌饵内服、悬挂、药浴等方法进行施药。

一、外用药:1、药物的溶解。

溶解药物的容器最好是陶器、木器、塑料容器等,不要用金属容器溶解药物,防止药物与金属容器发生化学反应而失去药性或产生毒害物质,容器中先放水后放药,药物要充分溶解,有药渣时要用60目纱布过滤,避免鱼误食中毒。

如硫酸溶解不充分后,鲤鱼吞食铜量达到400mg/kg,三天后全部死亡。

用药前应先投饵后洒药禁止边洒药边喂食。

(工厂集约化养殖应禁止喂食后药浴)。

2、注意药物的极限浓度 (按上文提示或使用说明书或在技术人员指导下使用)3、泼药时间。

一般在晴天上午9一10点或下午4一5点,夏季高温应避开中午,否则会造成鱼中毒。

(夏天网箱药浴应在早晨或傍晚水温较低时)4、泼洒方法;药量要根据水温、水质、池底质、水中有机质、病鱼的情况等作调整,药物泼洒应从上风处向下风顺风泼,目的是使池塘中药的浓度均匀和防止施药者意外中毒。

清晨鱼浮头或浮头刚结束时不要用药物(增氧剂除外),阴雨或雷雨天不泼洒药物。

二、内服药物:1、药饵在水中的稳定性要好。

如稳定性不好,药饵入水后会很快散开,病鱼就吃不到足够的药量。

需要时可使用水产专用粘合剂或鱼肝油等包被后再使用。

2、投喂药饵的量要计算准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