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三多管理学考研笔记精华整理含课后题答案13.doc

周三多管理学考研笔记精华整理含课后题答案13.doc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3.根据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应扮演哪些角色?(书后题)根据亨利·名茨茨伯格研究发现管理者常扮演十种角色,总体可归纳为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1)人际角色人际角色归因于管理者的正式权力。

管理者所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是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1)管理者扮演代表人角色。

作为所在单位的领导,参加一些重压的社会活动时,所在单位的领导必须行使一些具有礼仪性质的职责。

2)管理者扮演领导人角色。

由于管理者直接对所在单位的成败负责,他们必须在单位内扮演领导者的角色。

员工一起工作并通过员工的努力来确保目标的实现。

3)管理者扮演联络者角色。

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沟通。

(2)信息角色在信息角色中,管理者负责确保和其一期工作的人能够得到足够的信息。

管理的职责性质决定了管理者既是其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别单位信息传递的渠道。

1)管理者扮演监督者角色。

监督的目的是获取信息。

管理者可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管理者识别潜在的机会和威胁。

2)管理者扮演传播者。

管理者把监督获取的大量信息分配出去,传递给有关员工。

管理者有时也因特殊的目的而隐藏特定的信息。

3)管理者扮演发言人角色。

管理者必须把信息传递给外界。

(3)决策角色决策角色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管理者负责做出决策,并分配资源以保证决策方案的实施。

1)管理者扮演企业家角色。

作为企业家,管理者对发现的机会进行投资。

2)管理者扮演冲突管理者。

一个组织运行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冲突或问题。

管理者必须善于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

3)管理者扮演资源分配者。

管理者决定组织资源用于哪些项目。

组织资源包括财力资源或设备、时间、信息和其他类型的重要资源。

4)管理者扮演谈判者角色。

管理者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谈判上,谈判对象包括员工、供应商、客户和其他组织。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组织,其管理者为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都必然要进行谈判工作。

4.根据卡茨的研究。

管理者应具备哪些基本技能?(书后题)根据罗伯特·卡茨提的研究具备三类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1)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技术、惯例和工具的能力。

对基层管理者最重要2)人际技能:是指成功的与别人沟通的能力,既包括对下属的领导能力也包括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

对所有层次管理重要性大体相同3)概念技能: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拥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往往把组织视作一个整体,并且了解组织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

对高层管理者最重要6.西方管理理论出现哪些分支?每个理论分支的内容与特征各是什么?(书后题)管理理论最早出现在西方,西方的管理理论可以划分为如下分支(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在出现于欧美,它可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代表人物有: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弗兰克·吉尔布雷斯和莉莲·吉尔布雷斯夫妇以及亨利·L.甘特等。

泰罗的贡献(科学管理之父)基本内容:1.工作定额:劳动方法的标准化原理。

通过进行时间和动作的研究来制定工人“合理的日工作量”。

2.标准化:培训工人的科学化原理。

就是要使工人采用标准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来提高生产率。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了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4.差别计件工资制:实行奖励工资制的原理,即是按件计酬。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管理职能专业化原理。

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由管理部门来研究时间和动作,制定科学的工作定额和标准化操作方法,再由工人执行。

其他人的贡献: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动作研究——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甘特:创造了“甘特图”,提出了“计件奖励工资制”2)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和切斯特·z·巴纳德等。

法约尔的贡献(“5+6+14”):主要在管理职能的划分和管理原则的归纳上。

任何企业都存在着六种基本活动管理知识其中一种。

企业的六种基本活动:1.技术活动:生产、制造和加工。

2.商业活动:采购、销售和交换。

3.财务活动:资金的筹措、运用和控制。

4.安全活动:设备维护人员保护。

5.会计活动:货物盘点成本核算。

6.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管理是企业六种基本活动之一。

14条原则:(内容了解)1.分工:实行劳动的专门化,可提高雇员的效率,从而增加产出2.权力与责任:管理者必须拥有权力以发布命令,但权力必须与责任相当3.纪律:雇员必须服从和尊重组织规定,领导一身作则、管理者和雇员对规章有明确理解和公平的奖惩对于保证纪律的有效性非常重要的。

4.统一指挥:一个下属人员只应接受一个上级的命令,并向这个上级汇报自己的工作。

5.统一领导:从事同种工作的任何部门应该由同一个管理者按一个统一的计划来加以领导。

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个人和小集体的利益不能超越组织整体的利益。

7.报酬合理:必须给工作和服务以公平合理的报酬。

8.集权与分权:集权的程度应该适合于该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所属环境。

9.等级链与跳板:表现为从最高权力机构直至低层管理人员的领导系列,上下层次之间和横向部门之间应保持灵敏的信息沟通。

10.秩序:企业成员和物品都应各得其位、各得其用。

11.公平:管理者应该友善和公正地对待下属。

12.人员稳定:减少不必要的流动,以保证所属人员能很好地完成工作。

13.首创精神:鼓励员工发表建议和增加执行任务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14.集体精神:任何分裂对企业都是非常有害的,所以要注意协作、协调、沟通、配合,甚至包括必要的妥协。

韦伯对管理理论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认为等级、权威和行政制式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

而权威有三种类型:个人崇拜式、传统式和理性—合理的权威。

他认为,只有理性—合法的权威才是理想组织形式的基础。

对于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具有以下特点:①存在明确分工。

②按等级原则对各种公职和职位进行法定安排。

③根据正式考试或教育培训来选拔员工。

④除个别需要通过选举产生,担任公职的人一般都是任命的。

⑤行政管理人员是“专职的”管理者。

⑥行政管理人员不是其所管辖企业的所有者而是工作者。

⑦行政管理人员必须遵守组织中规则、纪律和办事程序。

⑧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理性准则为指导。

巴纳德对管理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他认为在组织中,经理人员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为“社会系统学派”理论奠定了基础。

行为管理理论:形成于20 世纪20 年代。

梅奥对其领导的霍桑试验进行了总结。

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①工作场所照明试验(1924-1927)。

②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8-1928.4)监督指导方式的改善能促使工人改变工作态度并增加产量,于是决定进一步研究工人的工作态度和可能影响工人工作态度的其他因素成为霍桑试验的一个转折点。

③大规模访谈(1928-1931)影响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是工作中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待遇和工作环境。

④接线板接线工作试验(1931-1932)在此基础上形成人际关系学说。

(内容)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3.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维克托·H·弗鲁姆和戴维·麦克莱兰分别提出了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和成就需要理论。

行为科学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麦克兰、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是指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如先进的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技术、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做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

内容主要包括运筹学、系统分析和决策科学化。

运筹学:是数量管理理论的基础。

是一种分析、实验的、定量的方法、专门研究在既定的物质条件下,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如何最经济使用人、财、物等资源.系统分析:特点解决管理问题要从全局出发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制定出正确的决策。

决策科学化:要以充足的事实为依据,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对大量的资源和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遵循科学的程序,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系统管理理论:是指运用系统理论中的范畴、原理,对组织中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特别是组织结构和模式进行分析的理论。

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已从的要素构成的。

可以把系统分解为子系统,子系统还可以再分解。

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系统在投入一转换一产出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以获得自身的发展。

权变管理理论:是20 世纪70 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与环境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量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

它强调管理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环境寻求不同的管理模式。

权变管理理论着重考查有关环境的变量与各种管理观念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以使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有效地实现目标。

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权变关系,这是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质量管理理论:20世纪80和90年代,西方工商企业界掀起一场质量革命。

本质是由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持续不断的管理理念。

(5点)1.关注顾客。

2.注重持续改善。

3.关注流程。

4.精确测量。

5.授权于员工。

(了解)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理论新发展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20世纪90年代初,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企业应该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①自我超越---实现心灵深处的渴望。

②改善心智模式(---用新眼睛看世界。

③建立共同愿景---打造生命共同体④团体学习--激发群体智慧。

⑤系统思考并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四条标准:①人们能不能不断检验自己的经验。

②人们有没有生产知识。

③大家能否分享组织中的知识。

④组织中的栖息是否和组织的目标息息相关。

精益思想:最典型的是以日本丰田生产方式为原型的“精益生产方式”以及1996年沃麦克等人的著作《精益思想》一书。

所谓精益思想,就是根据用户需求定义企业生产价值,按照价值流程组织全部生产活动,使要保留下来的、创造价值的各个活动流动起来,让用户的需要拉动产品生产,而不是把产品硬推给用户,暴露出价值流中隐藏的MUDA,不断完善,达到尽善尽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