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生物下册总复习提纲北师大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总复习提纲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总复习提纲 第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一、 生命的起源 1.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观点 (1)神创论(2)自然发生论(3)生生论(雷迪实验3,和巴斯德”鹅颈烧瓶”实验4),生生论推翻了自然发生论.(3)宇宙生命论(地球上的生命来源于其他星球)(4)化学进化论(米勒实验参见课本6)地球上生命可能起源于原始海洋。原始的大气中没有氧气。 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 二、 生物的进化 1.②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我国的银杏、水杉和大熊猫是“活化石”。③ 在越古老的地层,出现的生物越简单、低等;在越晚的地层,出现的生物越复杂、高等。在地层中最初出现的是水生无脊椎动物,以后依次出现鱼类,开始登陆的两栖类,陆生的爬行类和由爬行类分化出的鸟类和哺乳类,最后才出现人类。④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苔藓类→蕨类→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⑤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的单细胞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⑥生物进化在趋势 : 一般说来,生物进化在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2.地球上的生命史主要包括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每代又可以分为若干个纪。中生代主要生物为: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 3.自然选择:①动物的保护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②自然选择学说是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创立的。自然选择指的是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 三、人类的起源与进化:1、森林古猿是人类的最早祖先和现代类人猿的祖先;2、现代类人猿包括长臂猿、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3.人类进化的四个阶段:人类的进化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4、现代人种:蒙古利亚人(黄色人种);高加索人;尼格罗人;澳大利亚人。5.南方猿人是目前位置发现的最早两足直立行走的人类。我国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属于直立人,“山顶洞人”属于智人。

第22章物种的多样性 第一节 生物的分类 一、尝试对生物分类(检索表) 二、科学家进行生物分类的方法 1、 分类的原则:以生物性状差异的程度和亲缘关系的远近为依据。 2、 生物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3、 (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4、 分类依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 5、 分类目的: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6、 △生物的命名:林奈双名法(属名+种名) 第二节 植物的主要类群 生物圈中已知的植物约有30万种,分成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①藻类植物有单细胞(如衣藻等),也有多细胞的。大多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阴湿处;全身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没有根、茎、叶,只有叶状体和根状物。藻类植物释放出的氧气是大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常见的藻类植物有水绵、海带、紫菜、衣藻。海带,石莼。 ②苔藓植物(地钱、葫芦藓、小墙藓):生活在背阴潮湿处,具有茎和叶,有假根(假根没有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只起着固定植物体的作用)有输导组织,植株矮小。叶只有一层细胞构成,容易受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侵害,因此,苔藓植物被人们当作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③蕨类植物(满江红、贯众、卷柏、芒萁等):生活在潮湿的地方,具有根、茎、叶,开始出现输导组织;蕨类植物叶片下表面的褐色隆起里有大量的孢子(一种生殖细胞),孢子成熟后散落下来,遇到适宜的环境会萌发和生长。 ④种子植物:指能产生种子的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的产生使得种子植物比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更能适应陆地生活。因此,种子植物比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高等。种子植物可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⑤裸子植物:指种子没有果皮包被、裸露的植物;裸子植物没有果实,具有根、茎、叶和花、种子五种器官。松、杉、柏、苏铁、银杏都是裸子植物。中国是“裸子植物的故乡”

单子叶植物 有 种子有果皮包被 植 种 (被子植物) 双子叶植物 物 子 种子无果皮包被(裸子植物) 的 分 有根(蕨类植物) 类 无 有茎叶 无根(假根)----苔藓植物 种 子 无茎叶无根--------藻类植物

第三节 动物的主要类群 原生动物 如草履虫、变形虫、眼虫,原生动物是最原始、最古老、 结构最简单的动物。都为单细胞组成。 腔肠动物 如海葵、珊瑚虫、水螅、水母、海蛰等 动 扁形动物 如猪肉绦虫、涡虫、血吸虫 物 无脊椎动物 线形动物 如蛔虫 的 环节动物 如蚯蚓、沙蚕、水蛭 分 软体动物 如乌贼、鲍鱼、贝壳、螺、牡蛎等 类 节肢动物 (昆虫纲—蝗虫,多足纲---蜈蚣,甲壳纲—虾蟹, 蛛形纲---蛛蜘) 棘皮动物 如海星 海胆、海参 鱼纲:脊椎动物中数量最多的动物 脊椎动物 两栖纲 爬行纲 鸟纲:脊椎动物的第二大类群 哺乳纲 4环节动物、节肢动物、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的主要特征。 身体 呼吸 运动 体温 其他 环节动物 由彼此相似的 环状体节构成 靠湿润的体壁与外界进行其他交换 靠肌肉的交替舒张和收缩使身体运动 变温 卵生

节肢动物 身体分部, 体表有外骨骼 呼吸器官为鳃或气管 靠翅或分节的足运动 变温 卵生

鱼类 体表被有鳞片 用鳃呼吸 靠躯体和鳍摆动游泳 变温 卵生 鸟类 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 用肺呼吸,体内有气囊协助呼吸 靠翼和足运动 体温高且恒定 卵生 哺乳动物 体表被毛 用肺呼吸 靠四肢运动 体温高且恒定 胎生哺乳

第四节细菌、真菌和病毒 细菌、真菌和病毒个体体积微小、结构简单,通称为微生物。 一、细菌 细菌: ①形态:根据细菌的形态可分为杆菌、螺旋菌和球菌三种。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②结构:单细胞个体,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没成形的细胞核(即DNA集中的核区)构成;有些细菌还有荚膜,或鞭毛。③生殖方式:分裂生殖,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有些细菌还能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能抵抗不良的环境,在环境适宜时又萌发成一个细菌。芽孢不是细菌的生殖细胞。④营养方式;异养(寄生如痢疾杆菌,腐生如枯草杆菌)⑤与人类的关系:有害的(很多寄生的细菌会引起疾病)有利的(1. 枯草杆菌作为分解者促进物质循环2.乳酸菌制作酸奶、泡菜3.醋酸杆菌用来制醋4.根瘤菌固氮作用5.苏云金杆菌用来杀死菜青虫) 二、 真菌 1、 酵母菌(单细胞) 2、 霉菌(青霉—孢子团扫帚状、曲霉---放射状):由菌丝构成的多细胞个体; 3、 食用真菌:蘑菇 4、 生殖方式:孢子生殖 注意:1、酵母菌:①单细胞真核生物;②酵母菌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 细胞质和细胞核。③酵母菌不含叶绿素,营腐生生活,它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活。有氧时,酵母菌能把葡萄糖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较多的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无氧时,酵母菌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释放出较少的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所以,酿酒、做面包和蒸馒头都离不开酵母菌。④酵母菌在环境条件合适时,成熟的酵母菌能长出芽体,芽体逐渐长大变成新的酵母菌,这种叫出芽生殖; 2、青霉和曲霉:①青霉和曲霉的菌体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的,其菌丝有横隔,都是多细胞个体。②青霉和曲霉的每个细胞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③营养方式:不含叶绿素,靠分解现成有机物获取养料,进行腐生生活。④生殖方式:直立菌丝的顶端能产生孢子,依靠孢子进行孢子生殖。 注意:青霉直立菌丝顶端长有扫帚状结构,,每个分枝长有成串的孢子。成熟的孢子呈青绿色,使青霉呈现青色。曲霉的菌丝顶端呈放射状地长有成串孢子,孢子有的呈黄色、橙黄色或黑色。所以,青霉和曲霉所呈现的颜色不同,都是孢子颜色造成的。 3、蘑菇:①包括菌盖、菌褶、菌环和菌柄。下面由菌丝构成,地下部分是菌丝,吸取养分(有机物)。②蘑菇是多细胞大型真菌,细胞由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构成;③营养方式:不含叶绿素,进行腐生生活。④生殖方式:孢子生殖。蘑菇的菌盖下面生有许多菌褶,其上生有很多孢子,孢子成熟后散落下来,遇到适宜的环境就萌发成菌丝,当水分充足和菌丝里积聚了大量养料时就生出蘑菇。 三、病毒 (一)病毒的种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三类 (二)病毒的结构: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三)病毒的生活:寄生生活 四、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腐生性的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细菌和真菌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 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生态系统。 (1)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比如一片草原、一条河流、一个池塘,甚至一片农田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生物部分 消费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生态系统的组成 分解者:腐生性的细菌、真菌(把动植物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物质,供植物直接利用。) 非生物部分: 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等 (3)食物链和食物网。 ①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食物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也叫捕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②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多条食物链相互关联使生物之间形成了复杂的营养关系。 ③食物链和食物网反映了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复杂关系,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础。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和能量就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进行运输和传递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依次流动的。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性和逐级递减 (一般说,10℅-20℅传递给下一个环节。)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行、循环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5)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构成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和比例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其特点如下: ①生态平衡时,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②是一种动态平衡。 ③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成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调节能力越大,生态平衡越容易维持,并且绿色植物的数量总比草食动物多,草食动物总比小型肉食动物多,小型肉食动物总比大型肉食动物多。 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一定限度,生态平衡就被破坏。 ⑤生态平衡的破坏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其中人为因素是主要的, (6)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24章人与环境 1、地球的承载量是有限的:粮食问题(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