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完整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完整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课题:《梦游天姥吟留别》学习目标: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2、反复诵读,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3、理解本诗的意境及其所展示的诗人独特人生态度和傲岸性格。

教学重难点: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授课用时:三课时【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环节:二、常识简介:1、解题梦游,梦中游览。

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指天姥山。

是所梦的内容。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

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

“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

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态度和意向是真。

了解“诗仙”——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现存诗歌__900__余首,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长于乐府与绝句,其诗风格豪放而飘逸,语言热烈奔放而清新自然,对后世影响较大,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全集》。

3、作品背景: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

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

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

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

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

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

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4、资料补充: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他兼有游侠、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和行径。

他一方面接受儒学“兼济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接受道家尤其是庄子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万物;他还接受游侠思想影响,所以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打破传统。

但在黑暗现实面前,李白的人生理想始终未能实现,但他又在追求。

矛盾、冲突及遭打击后的愤懑、狂放就产生了。

李白的一生基本与盛唐时代相始终,盛唐那种繁华、大气、兼容并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风气,对李白的思想、气质都产生了深深的影响,当然也直接影响了李白的创作。

以致后人评李白有“盛唐之象”。

浪漫主义诗作的两大支撑: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3、基础要点扫描(一)字音识记天姥(mǔ)瀛(yíng)洲剡(shàn)溪渌(lù)水谢公屐(jī)暝(míng)澹(dàn)殷(yǐn)岩泉訇(hōng)然石扉(fēi)鸾(lúan)霓(ní)魂悸(jì)嗟(ji ē)怳(huǎng)二、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发展在唐朝达到了顶峰。

唐朝,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一个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在唐诗的百花园中有一朵色泽不同的奇葩,他郁郁不得志时,会悲愤地呼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当能实现伟大抱负时,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一生酷爱饮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豪迈而自信:“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热爱祖国,纵情山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他,李白。

台湾着名诗人余光中在他的《怀李白》中这样写到:“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三、学习过程:整体感知,梳理全诗结构(一)、初读全诗,并用诗中原句填空:1、诗人入梦追寻天姥山的原因是: “海客谈瀛洲,……对此欲倒东南倾”2、诗人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我欲因之梦吴越”3、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4、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初读全诗,以“梦游”为分界点,试概括全诗脉络,并用四字短语归纳层意:梦游之由(起)——梦游之景(见)——梦游之吟(叹)【教师分析参考】一、梦游之由(起):“海客谈瀛洲”到“对此欲倒东南倾。

”二、梦游之景(见):“我欲因之梦吴越”到“失向来之烟霞。

”三、梦游之叹:“世间行乐亦如此”到结尾。

鉴赏第一层:吟诵指引 鉴赏第一层 相关练习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实在)(寻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 谈论 ) ( 有时 )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遮断 横断)( 超过 )( 遮掩 )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拔 :A.拔出来 B.提拔 C.超越、高出 D.攻取、占领 ①势拔五岳掩赤城( C )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 ) ③今者项庄拔剑舞( A ) ④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D ) 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瀛洲”是什么地方有何好处且产生强烈的诱惑,勾起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轻读,四处对照衬天2、本层写天姥山的山势的时候运用了四重对照,找找看: 对比的对象使用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天姥山与 天 比 → 天姥山与 五岳 比→ 天姥山与 赤城比→ 天姥山与 天台 比→ 【教师分析参考】本层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使诗一开头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扣住题目,转入正题。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如何如何高,而是采用比较和夸张的手法极写天姥之高:先把它与天相比横在半天云上,与天相连;再与其他山比,其高峻超出五岳,盖过赤诚;最后与天台山相比,连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在它的面前,也矮小得象要倾倒下去一样。

这样,就把天姥山的高耸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将跟着诗人一步步飞向那梦幻的境界。

吟诵指引 第二课时:鉴赏第二层 第二层可以分为四小层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 依据 )( 代词,代越人谈论天姥山的话 )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 清 ) ( 猿声凄清 )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 迷恋 )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使……震惊 )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 闪电 ) ( 神仙住地 ) ( 大声 ) ( 高空 ) ( 神仙住处,金台银阁)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云彩 ) (演奏) (形容神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 猛然) ( 指觉醒以前 ) 1:飞度镜湖 特点:幽——幽静雅致 ↓ 2:登山览胜 特点:奇——雄奇迷离↓ 3:洞天仙境 特点:盛——盛大壮丽↓4:梦醒若失一、思考并回答:1、“一夜飞渡镜湖月”的“飞”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作者迫切的心情。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送”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月亮亲切,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2、为什么诗人在登高耸入云神奇雄峻的天姥山时,用了“身登”一词为何不用“攀登”写作手法: 以虚引实、比较、轻读答:“攀登”给人一种艰难、费劲的感觉,“身登”更能表现诗人登山的轻快、心情的喜悦和游兴的浓厚。

3、哪一句诗句最能表现诗人眷恋山水、乐而忘返的情景答:迷花倚石忽已暝【教师分析参考】:前面描写诗人白天游山的情景,“忽”字一转,既带过时间推移,又表现诗人深被山中奇花异石吸引,观赏不够,留连忘返的情景,体现了诗人迷峦山色,玩之不足的心情。

这里描写的不是一幅静止的画,而是随人移动而变化的长轴画卷,真是景象万千。

4、李白用他的惊人的想象力,驰骋无羁的笔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神仙出场图,把读我们带入令人目眩的神仙世界,梦境达到高潮。

请放飞你想象力,用散文化的语言对“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

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

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云彩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

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5、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富丽堂皇的“仙境”突然地消失了,诗人醒来了,诗人的心情是苦闷无奈的,他没有进入仙府。

但诗人醒得好,诗人没有入仙,没有逃避现实。

诗人以现实的冷清与梦中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之情。

吟诵指引鉴赏第三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坚定、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低头)(弯腰)翻译整句: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1、本来全诗由入梦到梦醒,已经是很完整的结构,为什么后面还有几句诗呢其实,这是诗人的议论,他的感叹。

梦是虚,梦醒后才是实,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全诗的中心意思。

这是由梦醒后的徘徊失望引出的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

当中有对人生的伤感,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一面,譬如这句:“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也有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对当时的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决心,例如这句:“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是全诗的“诗眼”,它“卒章显志”,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表现李白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豪迈气概。

第三课时一、导入: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梦境,是有他独特的用意的: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

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二、延伸讨论1、关于李白梦醒后的感叹,有下列的看法:观点一:有人认为,这是李白消极的世界观——虚无主义人生态度集中反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