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工作论文

社会工作论文

对社会工作的认识【摘要】在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门学科自1987年恢复重建以来,在教育及其理论研究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社会工作提到历史性的高度并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说明社会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和推进社会工作,体现了整个社会对特定阶段需求的提升,是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去把握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

本论文主要写我对社会工作的认识。

【关键字】社会工作认识发展前景学校社会工作一.导言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是助人自助,以推动社会进步、捍卫社会公义为目标,即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这与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致的。

二.社会工作1.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方法通过学科导论课,我认识的到了社会工作是以关于社会和人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一定的制度和社会政策框架下,运用科学的、多样化的方法,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并在此过程中发展理论与方法,以进一步推进社会服务的过程。

社会工作者的助人过程,要不断地认识服务对象的问题,评估和选择工作方法的过程,各种目标是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持续合作、互动,共同达至的。

所以,在服务时候就要讲究科学,用一套科学的助人方法秉承专业价值理念,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助人。

2.社会工作的本质社会工作本质的深层内涵:助人自助。

满足受助人的需要——怎样识别受助人的需要。

助人过程是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互动的过程——使服务对象提升自我能力。

就是我们在服务别人的同时也在提升自我,让我们更好的去满足受助者的需要。

这就要求我们学好专业知识,用自身的专业能力去服务别人。

3.社会工作也是一个专业专业指建立在科学的教育和训练之上的,某类人专门拥有的职业领域。

从早期的慈善救助活动到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理论,并逐步建立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模式,实现专业助人的职业。

国外的社会工作由于其本身经济发展早,对这个行业的研究也就比较早。

并且很多知名大学都有相关课程,也有相关的认证制度。

我国的港台地区发展也比较早,像港大和台大都较早的开设了这个专业。

像台大62年就开始单独把社会工作划出来,70年开始单独招生,96年就开始招收第一届博士生,其发展很完善。

并且台大社会工作学刊自创刊以,一直是社会工作,社会和社会政策学界最重要的学术发表园地之一社会工作虽然在国外已经有百年历史,但国内起步较晚。

如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大学等少数院校恢复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算起,社会工作教学和研究在我国已经有近20年。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社会工作真可谓是方兴未艾。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00所学校开设相关专业或课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为一个专业,我国的高校要想做到像国外和港台地区那样,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4.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在我国,社会工作还算是一门新兴的专业。

社会工作发展很不平衡,区域差异明显。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和职业化尚处于探索阶段。

社会工作的功能没有实质性的发挥,其社会影响力小,社会熟知度和认可度不高。

另外,社会工作教育较发达国家落后,教育资源缺乏。

总的来说,中国社会工作的现状是刚刚起步,还很不成熟。

首先: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大社会工作发展的不平衡,这一问题主要由经济差别与文化习俗引起。

其次:专业教育落后,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

虽然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基于师资与经验,目前还是很落后。

并且伴随着经济越来越发展,对社工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显然不能满足这个人口大国。

再次:职业化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

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处于起步阶段、大规模的职业化队伍还没有形成。

不仅服务的种类不能满足需求,质量也亟待提高。

最后:功能没有实质性的发挥,社会影响力小。

由于职业认证的相关缺失,所以造成很多工作不能实质性的发挥。

并且社会工作被那些慈善机构的挤压,影响力很小。

三.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在青少年成长历程中,学校教育对每个人的个性品格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并且随之而来的青少年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社会工作是由专职社会工作者与其他学校辅导人员配合,运用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的一种全新学校工作模式。

经国外近一百年的发展与完善,这一模式己成为学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港澳台地区广泛运用,并正在向我国内地传统的学生工作和单一的学生人格培养模式发起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越来越复杂,当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就有可能导致青少年问题的发生。

单纯依靠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劝导已经得不到很好的效果,而心理咨询员起到的作用也并不全面。

因此,尽快开展中小学社会工作对于解决青少年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四.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及现状学校社会工作源于二十世纪初一美国东海岸的大都会纽约、波士顿和哈福地区。

最初是由校外民间福利机构或市政单位的工作员以访问教师的形态提供服务, 加强家庭和学校间的相互配合, 以使学校方面能尽到照顾学生整体福利的责任。

这项工作逐渐引起各地学校董事会的认可, 年罗切斯特城的学校率先建立访问教师制度, 随后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学校也群起效仿。

配合当时义务教育的实施, 在注重学生个体化差异及教育生活化的呼吁声中, 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日益确立, 并最终成立了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协会。

我国的学校社会工作也出现过, 二十世纪早期主要由基督教青年会在一些中学建立青年会组织, 协助青少年更好地处理个人生活与社会适应等问题。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社会工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但是相关工作仍由一些其他措施所取代。

时至2002年, 在上海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支持下, 国内第一家专业社工机构——乐群社工服务社开始从事民工子弟学校的社会工作服务, 再次揭开了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新序幕。

五.建立学校社工的必要性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越来越复杂,当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就有可能导致青少年问题的发生。

单纯依靠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劝导已经得不到很好的效果,而心理咨询员起到的作用也并不全面。

因此,尽快开展中小学社会工作对于解决青少年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1、学生问题日趋复杂与多元由于社会的急速变迁, 经济的快速增长与伦理价值的无情颠覆, 学生的成长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因而其问题也呈现出复杂与多元的趋势。

单一的心理辅导人员已无法满足学生需要, 而社工则可发挥其专长, 整合各个领域的专家与资源, 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2、学校原有心理辅导体系功能的有限性首先, 许多学校目前并未具备完善的心理辅导体系,而部分学校虽然已经具备心理辅导体系,但老师任务繁重, 无心全力辅导工作。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心理辅导老师通常仍需兼任教学任务, 每周近二十节的心理辅导课已令其身心疲惫。

若要其再全力辅导学生, 恐怕有所勉强。

其次,心理辅导老师受制于学校的氛围与教师的角色。

心理辅导老师由于受制于学校的氛围, 其处理学生的问题必然以学校角度出发, 这样容易忽视学生在学校外的情况, 无法领会“人在情景中”的理念, 找出问题症结。

加之其教师的角色使得其与学生的关系往往限于师生的传统关系之中, 难以建立专业的辅导关系。

最后,心理辅导老师少有专业出身, 且无社工相关知识,通常只是在大学师范教育中修过心理学课程而已。

专业技能的缺乏, 使其在心理辅导工作中达不到预期效果。

通常心理辅导老师的辅导工作仅限于运用校内资源,对于家庭、社区等社会资源则无法做到有效的调配整合,而学校社工的出现则能够有效弥补这一缺点。

3、学校社工与心理辅导员需要相互配合通常学校辅导工作体系需要三类专业人员:心理辅导人员, 教育协商人员、学校社会工作者。

当我们强调学校社工与心理辅导人员之间差异性的同时,亦不能忘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联性。

社会工作与心理辅导是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专业。

学校社工擅长整合全部的资源,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考虑;而心理辅导老师擅长针对学生个人问题, 做深度的心理辅导。

两者若相互孤立, 则会出现纰漏;若相互弥补, 则可以产生巨大的功效。

学校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预防功能的发挥,如香港社会福利署的理念, 学校社会工作是一项预防性、发展性和补救性的服务。

其预防功能是学校辅导工作体系的重要目的。

由于学校社工的职业敏锐性, 使之可以比其他老师更容易体会学生的变化。

学生问题在轻度时发现及补救, 既可提高辅导的功效, 减少人力物力支出, 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对学生的伤害,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人格成长, 降低问题的发生率。

学校是青少年的主要活动场所,是社会工作者提供青少年服务的重要载体。

通过驻校服务,学校社工可以深入且即时地了解学生的困难和需求,从而为他们提供最切合实际的服务,避免因为延误或不了解实际情况而错过了助人的最佳时机。

综观世界各地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结合我国本土的教育体制,可以看到学校社工在我国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关乎我国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因此建立有效的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刻不容缓。

六.我对社工前景的看法如果社会工作没有发展前景,将没有这么多的人在执着的追求。

毋庸置疑,回答是否定的。

社会工作对人类的价值,社会工作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所有社会工作研究者、教育者、工作者和学生是坚信不移的。

然而,社会工作在中国似乎很冷门。

社会普遍对社工的认识存在偏差或不足,认为社工就是义工,或者抗拒社工所提供的服务。

目前中国社会现实是“强政府”与“弱社会”,所以我们很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的有力实施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现在,党和政府对社会工作的投入越来越大,社会工作也将会得到长足发展。

所以,社会工作需要在专业教育、社工队伍、专业服务机构等方面加强自身建设。

当自身变得成熟、壮大了,才有能力去实现价值,承担更多责任。

作为在校大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索,对社会工作的现状和前景有个系统化的认识,这有助于我们的专业学习和实践。

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和社会工作功能的实质性发挥,是我们社会工作学生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有勇气去承担并付出努力。

不断深化对专业的认识,同时多参加实践活动,提高自我之间能力。

吸取他人经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虽然社工在中国很冷,但是,我相信,中国社会工作的前途是光明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们已走过30个春秋,中国社会出现许多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无法避免的问题,如医疗、就业、教育、住房、犯罪等问题突出,中国社会面临一次大的转折。

所以中央也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社会工作正是这次转折好坏的关键所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