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示功图具体分析
1.泵工作正常时的示功图
和理论示功图的差异不大,均为一近似的平行四边形,除
了由于抽油机设备的轻微振动引起的一些微小波纹外,其它因
素影响在图上显示不明显。
2.气体影响时的示功图
由点到面在下冲程末余隙内还存在一定数量的溶解气和压缩
气,上冲程开始后泵内压力因气体的膨胀而不能很快降低,使吸入
凡尔打开滞后,加载变慢,余隙越大,残存的气量越多,泵进口压
力越低,则吸入凡尔打开滞后的越多。
特点:
下冲程时,气体受压缩,泵内压力不能迅速提高,使排出凡尔滞后打开,卸载变慢,泵的余隙
越大,进入泵内的气量越多,卸载线越长“示功图”的刀把越明显。
3.气锁现象时的示功图
是指大量气体进入泵内后,引起游动凡尔、固定凡尔均失效,活
塞对气体起压缩和膨胀的作用,泵排不出油。
4.供液不足时的示功图
沉没度小,供油不足,使液体不能充满工作筒。
下冲程中悬点载荷不能立即减小,只有当活塞遇到液面时,才
迅速卸载,所以,卸载线较气体影响的卸载线陡而直。
5.油井出砂时的示功图
油井大量出砂,油流携带着砂子冲刺,载荷受砂卡原因呈不规则
毛刺现象;致使工作筒、活塞、凡尔等磨损,导致泵效降低,严重时
固定凡尔或游动凡尔砂卡或砂埋,直接影响泵效。
6.油井结蜡时的示功图
由于活塞上行时,泵内压力下降,在泵的入口处及泵内极易结
蜡,使油流阻力增大,光杆负荷增大,引起凡尔失灵或卡死凡尔、
活塞,堵死油管等现象。
7.抽油杆断脱时的示功图
抽油杆断脱后的悬点载荷实际上是断脱点以上的抽油杆柱重
量,只是由于摩擦力才使载荷线不重合。
8.连抽带喷时的示功图
具有一定自喷能力的抽油井,抽汲实际上只起诱喷和助喷作用。
特点:
在抽汲过程中,游动凡尔和固定凡尔处于同时打开状态,液柱载荷
基本上加不到悬点,示功图的位置和载荷变化的大小取决于喷势的强弱
及抽汲流体的粘度。
9.固定凡尔漏失时的示功图
固定凡尔球和凡尔座配合不严,凡尔座锥体装配不紧,凡尔罩内落
入脏物或蜡卡着凡尔球等而造成的漏失,典型表现为加载和减载缓慢,
呈弧形,减载更严重。
10.游动凡尔漏失时的示功图
游动凡尔漏失时,活塞上冲程的有效冲程长度将减少,而下冲程
有效冲程长度将增加,漏失越严重,上冲程的有效冲程长度的减少和
下冲程长度的增加越厉害。
特点:
增载线的倾角比泵工作正常时为小,既左上角圆滑,漏失量越大,其圆滑程度愈厉害,增载线成为一圆弧线,卸载线比增载线陡。
11.双凡尔漏失时的示功图
在上冲程过程中,游动凡尔漏失起主导作用,使图形左上角和
右上角变圆,但负荷线能达到理论上负荷线。
在下冲程过程中,固定凡尔漏失起主导作用,使图形左下角和
右下角变圆,但下负荷线能降到理论下负荷线处,所以,示功图变
成两头尖圆。
12.油管漏失时的示功图
油管的丝扣连接未上紧,油管被磨损、腐蚀而产生破裂和孔洞时进入油管中的液体就会从这些裂缝、孔洞及未上紧处重新漏入油套环行空间。
所产生的结果:
(1)当漏失量小于深井泵的排量时,油井仍能出油,但产量比原来降低很多,泵效降低。
(2)当漏失量大于深井泵的排量时,深井泵抽汲上来的油,全部漏入井筒,油井不出油。
特点:
由于油管漏失不是深井泵装置本身所致,所以,示功图图形本身不发生变异,和正常出油时的示功图一样,只是当漏失严重油井不出油时,示功图的最大负荷线可能
较最大理论负荷线低。
13.油井见水时的示功图
当油井出水到一定程度后,油水在混合运动中容易乳化,形成乳化
油,特别是由于抽油杆柱不断地在油液里上下运动,使原油乳化更加严
重。
一旦形成乳化油后,油液的粘度增大,流动磨擦阻力增加。
上行时,光杆负荷增加;下行时,光杆负荷减小,于是测出的图形和稠油井测出的图形相似。
特点:
图形肥胖,上负荷线定于最大理论值,下负荷线低于最小理论值。
14.稠油时的示功图
和见水相似,表现为:四角圆滑,形如椭圆。
15.活塞向下撞击固定凡尔时的示功图(碰泵)
由于防冲距调试不合理,活塞下行到最末端,光杆负荷突然减小
到低于抽油杆本身的重量。
强烈的撞击震动,负荷线呈波状形,同时
引起游动凡尔跳动,造成上冲程初期的瞬时漏失。
示功图增载减慢,
形成一个环状的撞击“尾巴”。
16.活塞脱出工作筒时的示功图
活塞移动到一定距离时,载荷突然下降,一直降到最低点,同时
由于脱出时引起抽油杆的强烈跳动,出现不规则的波状曲线。
17.活塞没下入工作筒时的示功图
一点油也抽不出来,示功图下冲程光杆负荷约等于抽油杆在液体
中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