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图形综合 活动名称:复习几何图形活动设计: 活动时间:活动形式:分组 预定目标:1、复习几何图形的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并能简单拼搭2、让幼儿感知集合,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想像能力教育资源:各种几何图形,胶水 纸
预定程序: 1: 幼儿坐成圆圈,教师出示纸袋(内有各种几何图形)请幼儿来摸,幼儿从纸袋内任意拿出一张卡片,并告诉大家是什么图形,说对的表扬,说错的纠正
2:出示教具,学习分类,感知集合 教师出示教具(示先准备好的几何拼图),请幼儿观察,请个别幼儿把图形归类,选把圆形找出来,在找三角形,。。。。。。。。。等
边 3:幼儿和图形作游戏 ,教师说:今天我们要来比一下,看哪个一小朋友站的快,拿正方形卡片的小朋友站在正方形里,那圆形卡片的站在圆形里
二:组操作活动。: 1:同种图形拼搭 如取出的三角形,拼后说像鱼。。。。。。。。。。等 2:不同图形拼搭 让幼儿在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不同图形中取出任意拼(幼儿拼搭时教师多鼓力幼儿要动脑筋,拼的和别人不一样,并巡回指导)教师主要多启发幼儿拼搭
活动反思: 《比较大小.长短.高矮》 教学内容:比较大小、长短、高矮 教学目的:1、使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认识大小.长短和高矮的含义,体会比较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和高矮。
2、使幼儿经过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大小长短和高矮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知道长短、高矮、大小的含义。 2、 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大小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仪器:实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了解幼儿对实际生活中大小.长短、高矮已有的感性认识。 二、新课导入 1、取出一把尺子,问:这把尺子长还是短? 2、当幼儿说出答案或争论时,再分别拿出比它短和比它长的尺子,引起幼儿对刚才答案的怀疑,从而导入新课。
3、出示课题,明确目标。 三、新课教学 1、明确比较的要求。 (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对单个物件不存在什么比较。
(2)确定什么和什么比较,比较的标准是什么。 (3)比较时,要把两种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再看它们的另一端是否对齐,从而进行比较。 2、教学“大小‘长短”、“ 高矮”。 (1)提问: 图中画了些什么?你能说一说吗? (2)比一比 让幼儿看图找一找、比一比。同桌小朋友互相交流。 3、练习 4、小结 比较大小长短和高矮都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单个物件不存在大小.长短、高矮的,比较大小长短和高矮的方法一样,一定要把一头对齐,才能正确比较出大小长短和高矮。
5、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物,分组进行比较,相互讲出比较的结果。 六、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 七、作业 运用已学的知识,找身边熟识的事物比一比,说一说。
认识日历 活动目的:1. 让幼儿认识日历,知道一年有365天,一年共分12个月。12个月中分大月、小月和平月,大月有31天,小 月30天,平月(二月)只有28天。知道怎么分大月和小月,二月又为什么只有28天(不讲闰年和闰月)。 2.让幼儿学会看日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从而扩大幼儿的知识面,提高认识能力,并教育幼儿珍惜时间。 活动准备: 1.日历一大张 2.回答问题的卡片若干张。发动全班幼儿收集各式各样的挂历、墙历、台历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 老师把日历贴在黑板上,让幼儿观看。知道这就是“日历”。 二、认识日历。 1、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辨认这是哪一年的日历?并向幼儿介绍每一大格内是一个月的日历,数数一共有几大格,就知道一年共有几个月了。并告诉幼儿一年中所有的天数加起来共有365天。 2、幼儿看黑板上的大日历,回答问题: a、一个大格子里(即每一个月)有多少天呢?(让幼儿自己看格子里的数字来回答) b、为什么有的格内是31天,有的是30天,有的又是28天呢?小朋友,想知道原因吗? 师讲故事后小结:此日历使用至今,规定为一月大,二月平,……(老师一边说,一边指着日历中每一个月所示的天数给幼儿看)。 3、继续教幼儿看日历,让幼儿知道,每大格内,第一排字表明的是星期几,从星期日开始,接下去是星期一至星期六(也叫周末)。要求幼儿想想今天是哪一年几月几日,星期几?昨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明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先集体回答,请个别幼儿上来在日历上找出这一天,然后再请个别幼儿回答,并自己上来在日历上找出这一天。 三、幼儿尝试看日历。 1、给每组幼儿发一张全年日历,让幼儿自己练习看日历,在上面找出自己的生日,说出是几月几日,星期几。再请小朋友二人一组,一人说出日期,另一人在日历表上找到相应的位置,几次后二人互换。 2、提问幼儿:每周有几天要上幼儿园?(5天)包括星期六和星期天,一周共有几天呢?再指导幼儿看看自己的日历表,明确7天为一周,一周共有7天。 3、老师讲解一年的意义,如过了一年,小朋友都长大了一岁。 师问:2008年你们有多大了?那时你们想干什么事?(请幼儿自由发言。) 四、巩固提问: 一年有多少天?一年有几个月?大月是多少天?小月是多少天?平月是几月,有多少天?一星期有几天? 回答完后,再让部分幼儿上来抽老师手里的卡片,卡片上提什么问题,就回答什么问题,答对的奖一朵小红花。 五、各种日历展览。 告诉幼儿,日历可做成各种形状,如挂在墙上的叫挂历,贴在墙上的单张日历叫墙历,放在桌上的叫台历,还有小日历卡,有的手机上也有日历。 最后让全体幼儿自由地参观各种漂亮的日历,评评哪一种最好看,设计得最美,自己最喜欢哪一种。 活动延伸: 1、家中,让幼儿从日历上找到爸爸、妈妈的生日,并自己练习每天看日历。 2、教室里挂一个日历,让幼儿每天来幼儿园时,轮流撕下一张,知道今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10以内数的加减练习
活动目标: 1、巩固并复习10以内加减运算。 2、幼儿能通过感观、听觉神经系统快速准确地进行计算。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复习10以内的数的分解。游戏《拍手,对数》 1、嗨!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老师想和你们做个游戏,ok? (ok!) 凑7)老师先拍手,小朋友拍手次数与老师拍手次数加起来是7,如老师拍3下,幼儿拍4下;老师拍2下,幼儿拍5下;老师拍4下,幼儿拍3下; …… 合起来凑成6、5、8、9、4等同上法。 2、出示课件:填数,要求幼儿很快说出10的分解。 二、复习10以内加减运算。 1、游戏《开花》 教师:今天你们和老师一起做游戏开心吗?(开心)现在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再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子叫《开花》老师这里有许多花骨朵,如果小朋友答对了题,花儿就开了。幼儿问:花儿,花儿,你开吗? 教师答:我要开,我要开,答对题目我就开。出示课件口算:让幼儿算10以内数的加减算式4 + 6= 5 +3 = 6+3= 2 + 8= 等。(教学过程可面向集体进行,也可面向个别幼儿进行) 出示课件: 看图写算式做一做 2、游戏《送礼物》 教师:今天小朋友表现得很好 ,现在我想奖励你们,送给你们 一些礼物。教师面对幼儿共拿了7颗糖果,给了幼儿3颗糖果,现在老师手里还有几颗糖果? 幼儿:老师手里共有7颗糖果,给了我3颗,现在老师手里还有4颗糖果,7-3=4 此类游戏可重复进行,复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 三、教师总结并结束教学。 四、课后延伸:让幼儿在课后,根据自已生活编一些数学题
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活动目标: 1、复习10的加减,能准确、迅速地进行加减运算。 2、能认真观察画面的内容列出算式。 3、体验和同伴在电脑上合作运算的快乐。 活动准备: 已学过10以内的加减法、电脑两人一台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1、开火车复习,教师说算式,幼儿轮流回答。 2、报得数复习,教师出示数卡,幼儿抢答。 二、两人合作电脑答题列算式。 1、教师提要求:注意观察画面的运动,先出现几个,在出现几个,最后列出算式。 2、幼儿两两合作共同来完成作业。(两人要商量,分配谁操作) 3、教师巡回指导,帮助个别能力弱的小组。 三、活动评价。 1、说说两人是怎样操作的? 2、完成的情况如何?算式题练习 学习11-20数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能够正确地写出11~20各数. 2.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教学难点 理解数位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数20以内的数 (1)从1数到20. (2)从20数到1. 2.读出下列各数并说出它的组成. 11、13、16、18、20 分别出示数字卡片,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对11~20各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怎么写这些数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指导探索. 1.教学例4【演示动画“写数”】 (1)出示数位表 十位 个位
师:这个表叫数位表.它可以帮助我们写数.上面标着数位的名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个位闪动)第二位呢?(十位闪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