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齐桓晋文之事》《蹇叔哭师》原文注释翻译对照及文言现象全面总结

《齐桓晋文之事》《蹇叔哭师》原文注释翻译对照及文言现象全面总结

《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齐桓,即齐桓公,名小白,春秋时期齐国国君;晋文,即晋文公,名重耳,当时晋国国君。

两人都是春秋时的霸主,与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五霸”。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述说,谈论(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行王道吧。

以,同“已”,止。

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就说说行王道吧!”——————————————————————————————————————————————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说:“德行怎样,才可以称王呢?”——————————————————————————————————————————————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安没有人能抵御他。

莫,代词,没有人说:“安抚老百姓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到哪里?之,往说:“我从胡龁那听说:大王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

您看见他问道:‘牛到哪里去?”——————————————————————————————————————————————对曰:“将以衅钟。

”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做“衅钟”。

衅,通“釁xìn”古代指杀牲取血涂物用以祭祀(那人)回答说:“将用牛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恐惧发抖的样子走向受死的地方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那人问)道:“这样那么废弃衅钟吗?”——————————————————————————————————————————————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之乎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

”——————————————————————————————————————————————曰:“是心足以王矣。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

我本来知道您于心不忍。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biǎn)小,吾何爱一牛?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狭小吝啬(齐宣王)说:“是的。

的确有这样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莫怪。

异,对……感到奇怪他们怎么知道呢?恶,代词,表疑问,怎么(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

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伤痛、哀怜有什么区别呢?择,区别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不是吝啬那些钱财才以羊换牛的,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没有害处,等于说没有关系仁道,行仁政的途径(孟子)说:“没有妨害,这是仁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厨房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

因此君子远离厨房。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cǔnduó)度之。

’夫子之谓也。

同“悦”,高兴见《诗经·小雅·巧言》。

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

(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

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

’说的就是先生您。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想不出是为什么。

夫,句首助词。

乃,这样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为什么。

先生您说的这些,在我心中很有同感啊!——————————————————————————————————————————————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整车的柴报告古代重量单位视力鸟兽秋天生的羽毛,意思是非常纤细大王相信吗?许,相信、认可(孟子)说:“有人给大王报告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那么,大王您相信吗?”——————————————————————————————————————————————曰:“否!”(齐宣王)说:“不相信。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单单是为什么呢?独,单单、仅仅,副词(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但功德却不到老百姓身上,究竟是为什么呢?——————————————————————————————————————————————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没有受到爱护。

见,表示被动既然这样那么,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老百姓没有被爱护,是没有布施恩德。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成就王业,取得天下所以,大王您不能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情形怎样区别(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的表现,有什么区别?”——————————————————————————————————————————————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挟着泰山越过北海。

太山,即泰山。

北海,渤海(孟子)说:“挟着泰山跳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

’这确实是做不到。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对长辈弯腰作揖。

枝,通“肢”,肢体。

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向长辈弯腰作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

’这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大王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挟泰山跳过北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是向长辈弯腰作揖这类的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运转。

比喻天下很容易治理尊敬自己的老人,把它推及到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把它推及到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天下就能在手掌上转动。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见《诗经·大雅·思齐》。

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刑,通“型”,作榜样。

寡妻,谦辞。

御,治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子女做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这是说拿这样的心加在他人身上罢了。

举,拿、拿起。

斯,此、这样。

诸,之于,合音词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所以,如今(您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不推广恩德没有办法安抚妻子儿女。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的!——————————————————————————————————————————————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而功德却推广不到老百姓处,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