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拨兴奋点,激发孩子探索成长
——校本课程《顽皮的点》美术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顽皮的点》是校本课程《童趣水墨课程》感知探索单元系列中第一课的内容,是属于探索实践学习的领域。
本课的意图是让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墨点的丰富语言,体会它的各种变化,通过品析大师作品来感受墨点的审美情趣,最后通过创设“迷你汽车化妆舞会”的情景来鼓励孩子尝试用墨点来进行艺术构想和自由表现。
【学生分析】二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水墨这种新生事物。
孩子的好奇心强爱探索,动手心切。
本课通过水墨点的三次探索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设计理念】儿童天性爱动手,爱探索。
童趣水墨就是抓住了孩子们的这个特点来作为学习水墨的内驱力。
在这里动力有了,教师通过设计一些环节把孩子的“动力”引到学习关注的“点”上,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再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所获用到他们感兴趣的主题载体上,在应用中让学习得到升华。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师边总结,在黑板上板书关键词。
师:你们真是太聪明了!竟然想出了那么多方法来画点!
(借助PPT与孩子一起捋一遍:)
我们可以从大小变化的方法来画点
我们可以从浓淡变化的方法来画点
……
三、得法试“点”——全体总动员
师:这些方法你都想一个一个试一试?
生回答
师:可是这次没有那么多时间。
要不咱们这样,分组合作,每一个小组选一种方法来试,然后这个小组就把尝试的结果和感受来分享给大家?
生回答
(学生分组探索,教师巡视)
师:分享会有这些要求:每组挑选出4张作品贴在展示板上,然后推选二位同学来演示。
一个扮演展示员,一个人扮演解说员,我们可以这么说:“我是()组,我们研究的是从()方法来画点,这是……请大家指点。
”哪个组先来呢?
四、得法品“点”——秀出好眼力
师:你们的表现真是太精彩了!我们来看大师是怎么画点的?(师出示作品图1)
图1齐白石《樱桃》图2鲁慕迅《有鱼图》图3吴冠中《点》
师:这是齐白石爷爷的《樱桃图》,请大家讨论一下白石爷爷都用了什么方法来画点?
(学生讨论)
师:谁能说一说?
生:
生:
师:齐爷爷画了几个圆点,只是在大小,浓淡上稍微的变化了一下,
一堆堆樱桃就呼之欲出,叫人只流口水,真佩服齐白石爷爷的妙笔
神功。
师:我们再看一幅就住在我们布吉的鲁慕迅爷爷的作品,谁来分析
一下他画点用了什么方法?(师出示作品图2)
(指名学生答)
生:
师: 你们分析得真好。
我们再看这幅吴冠中爷爷的作品,说说你的
感觉或是你会想到什么?(师出示作品图3)
指名学生答
师:前面两幅大家一眼就能说出画家画的什么。
这种表现手法我们
称为具象表现手法(板书:具象表现手法)可是这幅画我们很难确定的内容。
并且每个人见了,感觉都不一样,这种叫做抽象画或者是抽象的表现手法。
(教师板书:抽象表现手法)
师:这幅陈向迅的作品是具象的表现手法还是抽象的表现手法?(师出示作品图4)
(学生自由答)
图4 陈向迅《课徒稿》
图5 赏析与联想一
图6 赏析与联想二
【课后反思】这是水墨教学中孩子的第一次探索。
设计以“试一试——想一想——说一说——验证——品一品——应用——评价”为路径,整个过程旨在倡导教会孩子一种艺术探索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学生积极的参与思维激发出了很浪花,让人无不感受到孩子思维的新奇,这是我们成人不能所及的。
我们美术老师究竟要培养孩子什么?在以后的生活中教会他们什么?我认为用美术的思维方式去认识探究世界是很重要的,我们不能认为我们是技巧和技法的传授者,我们更应该是孩子思想的启蒙者,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们发展终身发展有用的核心素养。
技法的获得是可以慢慢来练习,而思维的方式,探究的习惯,独立的人格,独立的认知这是我们平时就要给孩子慢慢渗透的。
创新不是口号,创新不是等到什么时候再来,
或是靠所谓的创新课程才能解决的。
创新应该在平时的点滴,创新在现在,创新就在我们身边。
在这次美术教学中我也认识到在学情关注上我做得不够。
我为了更快的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更多的关注了积极的孩子,对学习能力差,反应稍慢或内向的孩子缺少耐心的鼓励和引导。
在工具材料准备方面不足,没能满足孩子课堂的需要。
【教学情景及学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