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一复习材料 大概答案1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一复习材料 大概答案1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一》复习范围 一、什么是分析单位?常见的分析单位都有哪些?特点是什么?

二、什么是概念化?什么是操作化? (一)、概念化 指将模糊的、不清楚的观念(概念)明确化、精确化的思维过程,即达成共识的过程。例:我们想知道女人是否比男人更具有同情心。

1、指标与维度 指标:我们选择的观察,它反映我们所要研究的变量。如进教堂可以看做是宗教虞城的一个指标。 维度:分类的技术术语。概念的一个可指明的方面。概念的具体侧面或层面。如情感层面的同情心行动层面的同情心等。 2、指标互换性:若两组完全不同的指标对同一群对象测量发现都表明有相同结果(如女性比男性更有同情心),就说明这两组指标的行为与这个概念的行为一致 => 这两组指标之间被认为有互换性。(清大课件)

3、概念秩序的建立:在社会研究中,概念的理清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甚至是资料收集的关键。“概念漏斗”——研究者的兴趣可以逐渐地集中起来。文本资料分析中的“诠释学循环”——不断深入的了解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4、概念化举例:失范概念 涂尔干的《自杀论》 5、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中的定义:描述性研究在定义上花费的功夫远比解释性研究多得多。如:失业。对失业的定义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

(二)、操作化选择 定义:明确精准的规定了如何测量一个概念,即如何操作是被研究概念尽可能清晰。特定研究程序(操作)的发展,并指向经验观察。一下是操作化过程中考虑的因素(大体程序):

1、变异范围:并不一定都要测量变量的全部变异,变异范围的选定要视研究议题的不同属性分布而定。 如:测量收入 ,大于10万美元,或小于5000美元;对核能的态度:非常赞成 赞成 基本赞成 反对 坚决反对 没有意见

2、变异的两极(精确程度):当不能确定某个测量的精确度时,,宁可做得精确也不要做的粗略。 3、关于维度的提示:如对政府的态度,会有很多个维度关键是要弄清楚那些维度对研究重要。 4、界定变量和属性(确定测量的层次) 变量的两要素:一、变量的属性要有“完备性”;如“政治党派”,其属性可分为:共和党、民主党、其他(或不属于任何党派);二、变量的各个属性应具有“互斥性”。

三、什么是信度?什么是效度?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信度和效度是任何一种科学研究的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标准。信度是研究结果所显示的一致性、稳定性程度,也是对研究结果一致性和稳定性的评价标准。一个具有信度的研究程序,不论其过程是由谁操作,或进行多少次同样的操作,其结果总是非常一致的。效度是一个研究程序的性质和功能,也是对研究结果正确性的评价标准,一个有效度的研究程序,不仅能够明确地回答研究的问题和解释研究结果,而且能够保证研究结果在一定规模的领域中推广。把两者的作用结合起来看,信度和效度是一项研究的活动和结果具有科学价值和意义的保证。研究的信度是研究的效度的一个必要的前提,没有信度,效度不可能单独存在,也就是说,一项研究不可能没有信度却具有效度。 信度对于效度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有信度不保证一定有效度,一个可靠的研究程序并不证明内容一定有效,而一个有效度的研究一定是一个有信度的研究。有效度必定有信度,效度高信度必定也高,因为不可能存在唯有效度而没有信度的情况。信度是为效度服务的,因而效度是信度的目的;效度不能脱离信度单独存在,所以信度是效度的基础。 信度系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一般多以内部一致性来加以表示该测验信度的高低。信度系数愈高即表示该测验的结果愈一致、稳定与可靠。系统误差对信度没什么影响,随机误差可能导致不致性,从而降低信度。信度可以定义为随机误差R影响测量值的程度。如果R=0,就认为测量是完全可信的,信度最高。信度主要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即测验结果是否反映了被测者的稳定的、一贯性的真实特征。和信度相关的一个概念是效度,信度是效度的前提条件。信度只受随机误差的影响,随机误差越大,信度越低。因此,信度可以视为测试结果受随机误差影响的程度。系统误差产生恒定效应,不影响信度。 效度(Validity)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效度是指所测量到的结果反映所想要考察内容的程度,测量结果与要考察的内容越吻合,则效度越高;反之,则效度越低。效度分为三种类型:内容效度、准则效度和结构效度。效度是科学的测量工具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在社会测量中,对作为测量工具的问卷或量表的效度要求较高。鉴别效度须明确测量的目的与范围,考虑所要测量的内容并分析其性质与特征,检查测量的内容是否与测量的目的相符,进而判断测量结果是否反映了所要测量的特质的程度。 四、如何将一般问题转化为研究问题? 五、根据资料进行研究设计 1.养老问题是当前社会面临的最主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老有所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保障,二是生活照料(包括精神慰藉)。从经济保障方面来看,中国城乡供养模式呈相反的态势。城市老人以社会养老为主,农村老人则以家庭养老为主;从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来看,中国无论城乡仍主要由家庭承担。与家人共同生活,便于子女供养、照料老人,也是中国老年人比较认同的生活方式。根据上海市的调查,超过95%的老年人对子女赡养和生活照料状况表示满意,同时有96%的老年人倾向于在家养老。 标题:家庭养老模式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引言:解决我国面临的养老问题—最大的老龄人口基数,未富先老的社会局面,小型化家庭发展趋势以及空巢老人数量不断增加。 研究的背景:文献综述 研究问题:我国面临的养老问题,分析养老的模式 研究目标与意义:

研究内容:提出建立一种新型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社会辅助养老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并对此做出 可行性分析。 研究理论框架: 研究假设:家庭养老是中国养老的主要模式 社会辅助养老存在的必要性 研究方法:

研究的可行性与局限性 1、从政策入手;从立法角度入手;从社区到家庭养老角度入手;从经济角度入手; 年生活铺设一条更好的道路 参考文献: 2.目前,北京市公立医院实行“医药分开”改革试点政策。北京市有5家医院成为试点医院,改革确立的政策目标“人民群众得实惠,医护人员受鼓舞,医院发展有活力”,确定具体改革内容:取消15%药品加成费用,取消挂号费和诊疗费,设立医事服务费(分别确定每次为普通门诊42元、副主任医师60元、主任医师80元、专家100元;急诊每次为62元和住院每天为80元的标准。)。 标题:“医药分开”政策对于临床医师服务行为的影响研究

【摘 要】目的:了解“医药分开”政策对临床医师服务行为的影响。方法:以北京市试行“医药分开”政策的部分医院为研究现场,随机抽取800名临床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该政策对临床医师服务行为的影响。结果:临床医师对“医药分开”政策的知晓率为99.5%;92.1%的临床医师更加重视规范诊疗;85.0%的临床医师提高了服务意识,服务更周到;86.8%的临床医师更加重视患者满意度。结论:试点医院临床医师对政策的知晓和掌握情况良好。大多数临床医师优化了服务行为,并对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出有益建议,如应加强宣传,正确舆论导向;提高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提高医务人员待遇,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提高医师积极性等。 【关键词】医药分开 医疗服务 医师诊疗行为 “医药分开”指医院销售药品与医院的收入分开,即取消15%的药品加成,所有药品按进价出售,取消挂号费和诊疗费,收取医事服务费。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平移转换,结构调整”,将医院由销售药品获得的收益平移到医事服务费中来。对政策进行深入分析可知,“医药分开”改革不是简单地把“药品加成”转换为“医事服务费”,其深刻意义在于以坚持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为原则,从制度上消除“以药养医”的弊端,使医院的收入来源和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分级设立的医事服务费让医务人员的劳动和技术价值得到更合理、更有尊严地体现,从利益机制上调动医务人员规范医疗行为、合理用药,为患者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医疗服务的积极性,使医院工作重点转为“以病人为中心”。北京市“医药分开”政策从2012年7月开始试行,已有北京友谊医院、朝阳医院,以及同仁医院、天坛医院、积水潭医院先后分三批推开试点。改革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且初见成效。北京正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并进行改革提速。 临床医师作为“医药分开”政策的直接执行者,了解该政策对其服务行为的影响并进行研究总结,以验证改革取得的效果,挖掘政策存在的不足,为政策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提供有益建议和决策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北京市前三批“医药分开”试点医院中的4家医院为研究现场,包括:北京友谊医院、朝阳医院两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以及同仁医院、积水潭医院两家专科特色突出的三级甲等医院,进行两两配对研究。本研究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专家咨询和逻辑框架分析等方法,选取研究内容,确定和筛选关键指标并设计《试点医院临床医师调查表》,以具备执业医师资格的临床医师为调查对象,在每家医院随机抽取200名临床医师进行问卷调查,样本总量800人。 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86份,问卷有效应答率为98.25%。被调查者中,北京友谊医院194人(占24.7%),朝阳医院197人(占25.1%),同仁医院199人(占25.3%),积水潭医院196人(占24.9%);男性(434人,占55.2%)多于女性(352人,占44.8%);平均年龄37.27±8.903岁,参加工作平均时间12.20±9.482年;婚姻状况以已婚为主(611人,占77.7%);学历以博、硕士为主(623人,占79.3%);专业构成以外科(361人,占45.9%)、内科(271人,占34.5%)为主;职称以中、高级为主(521人,占66.3%)。其中学历、专业、职称分别有3、2、4例缺失。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的研究方法,围绕临床医师对“医药分开”政策的知晓情况、服务行为变化等内容设计调查问卷,采用自填式无记名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回收的问卷经审核后,采用Epi 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设定录入时的逻辑审查限定条件,数据录入采用双录入法。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对定性指标采用相对数、率、构成比;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医师对于“医药分开”政策的知晓率及知晓途径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786名临床医师中,表示知道“医药分开”政策的有782人,知晓率为99.5%;仅有4人,即0.5%的人表示未听说过该政策。调查问卷根据该政策的具体内容和相关要点知识设置主观选择题目,由知晓政策的临床医师进行主观评判,满分100分。通过对回收问卷对照标准答案评判并给予相应分值,平均分98.90±6.346,测试及格率为99.6%。从表1可以看出,医院宣传、专项培训、电视广播成为临床医师了解该政策的三大主要途径。对于政策的知晓途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相对综合医院,专科医院有更高比例的医务人员通过医院宣传和报刊杂志途径知晓“医药分开”政策。 2.2 临床医师“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的变化 北京市“医药分开”政策设立的医事服务费更加合理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预期通过利益机制提高临床医师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问卷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临床医师中,有626人认为改革后临床医师工作积极性提高,占总人数79.6%;有641人认为改革后,临床医师工作责任心提高,占总人数81.6%。 以改革后工作积极性、责任心是否提高作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工作年限、专业、职称、医院类型、政策知晓情况等可能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采用向前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学历”、“医院类型”、“政策了解程度”是影响改革后工作积极性、责任心是否提高的重要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