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研究方法》期末总复习
双键伸缩振动区,1900~1200cm-1
主要包括C=C、C=O、C=N、—NO2等的伸缩振动,芳环的骨架振动 等;
X—Y伸缩振动及X—H变形振动区,<1650 cm-1。
这个区域的光谱比较复杂,主要包括C—H、N—H变形振动,C—O、 C—X(卤素)等伸缩振动,以及C—C单键骨架振动等。
红外光谱谱图解析
X—H伸缩振动区,4000~2500cm-1,X=O、H、C、S
在这个区域内主要包括O—H,N—H,C—H和S—H键的伸缩振动;
叁键和累积双键区,2500~1900cm-1
主要包括炔键-CC-,腈基一CN、丙二烯基—C=C=C—,烯酮基—C =C=O、异氰酸酯键基—N=C=O等的反对称伸缩振动;
M增大时,振动频率降低; K值增大,即原子间键能越大,振动频率越高。 化学键的振动波数与化学键的强度成正比,与原子的质量 成反比。
红外光谱复习要点
影响基团频率位移的因素
外因
试样状态、测定条件、溶剂极性等的不同会引起吸收带位置。
内因
电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氢键等
有机基团特征基团频率
典型的DTA谱图
高分子材料的DTA和DSC模式曲线
1. 固-固一级转变,2. 偏移的基线,3. 熔融转变,4. 降解或气 化,5. 二级转变或玻璃化转变,6. 结晶,7. 固化、氧化、 化学反应或交联
典型的DTA谱图
高岭石 Al2Si2O5(OH)4的DTA曲线
第六章 光谱分析
重点复习内容
氢核在磁场中的自旋
自旋取向数:2I+1。 磁量子数m
m = +1/2:与外磁场同向平行, 能量较低。
m = -1/2:与外磁场逆向平行, 能量较高。
拉摩尔进动
核磁共振复习要点
NMR原理
质子的自旋能级 核磁共振方法 扫频和扫场
发生核磁共振时的条件
H 0 0 2
ν0:发生共振时射电频率 H0:磁场强度 :核的磁旋比
核磁共振复习要点
弛豫
低能态核能量仅比高能态核稍多0.001%左右,无法通过发射谱线形 式释放能量。
自旋晶格弛豫(纵向弛豫):
处于高能态的氢核,把能量转移给周围的分子变成热运动,回到低 能态。 气、液体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约1秒左右,固体和高粘度的液体可达 数小时。
自旋—自旋弛豫(横向弛豫):
一些常见的基团振动频率
-OH(游离):3650-3580cm-1 -OH(碲合):3400-3200 -CH3反对称伸缩:2960 -CH3对称伸缩:2870 -CH2反对称伸缩:2930 -CH2对称伸缩:2850 C=C:1680-1620 芳环中的C=C:1600、1580、1500、1450 -CH3、-CH2反对称变形:1460 -CH3对称变形:1380-1370 C-(CH2)n-:n=1,770-785; n=2, 743-734; n=3, 729-726; n≥4, 724-722
总复习
第五章-第八章
第五章 热分析
重点复习内容 热分析技术的分类 DTA和DSC的基本原理及其主要应用 TGA和DTA与材料失重机理的关系 热膨胀和热机械分析种类(静态和动态)。
基本概念
热分析(Thermal Analysis):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 质的物理性质随温度变化的一类技术。 DTA: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定物质和参比物之间的温度差 和温度关系的一种技术。 外延始点:指峰的起始边陡峭部分的切线与外延基线的交 点。 DSC: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输入到试样和参比物的能 量差随温度或时间变化的一种技术。 TGA: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获得物质的质量与温度关系 的一种技术。
UV紫外光谱的产生和应用,发色基团、助色基团和吸收 带; IR产生条件,虎克定律与振动频率,分子振动形式, IR基团特征频率,影响IR基团频率的因素, 简单IR谱图的识别与解析,IR的应用; Raman和IR的比较,应用。
基本概念
紫外光谱:为电子能谱,波长范围400-800nm,样品分子 或原子吸收光子后,引起价电子能级跃迁。 红外光谱(FTIR):为分子振动转动光谱,由于分子振动 能级的跃迁(同时伴随转动能级跃迁)而产生。 振动光谱(Vibrational spectroscopy):由于分子振动能 级的跃迁而产生的光谱。
红外光谱谱图解析 C8H8O
1363cm-1及1430cm-1处的吸收峰则分别为CH3的C—H对称及反对称变 形振动。
结论:
烷、烯、炔、苯、醇等的区分
烷、烯、炔、苯、醇等的区分
红外光谱复习要点
FTIR的应用
分析与鉴别材料、定量测定高聚物的链结构、高聚物取向 的研究、在无机材料方面的应用等。
复习要点
电磁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紫外光谱 红外光谱 核磁共振
电磁波与物质的作用
X射线:0.1-100Å ,能量高,引起原子内层电子跃迁。 紫外光:200-400nm,波长较短、能量较高,引起分子中 价电子能级的跃迁。 可见光:380-780nm,引起外层电子跃迁。 红外光:0.75-1000μm,波长较长、能量稍低,引起分子 中成键原子的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 核滋共振波:无线电波1-1000m,能量更低,产生原子核 自旋能级的跃迁。 拉曼光谱:散射光谱,以特定能量光子同分子碰撞,产生 光散射效应。
Rayleigh散射
h(0 - )
h0 +
Raman散射
h
E0基态, E1振动激发态; E0 + h0 , E1 + h0 激发虚态;
获得能量后,跃迁到激发虚态.
(1928年印度物理学家Raman C V 发现;1960年快速发展)
(2)拉曼散射
斯托克斯线:拉曼散射 中,光子与基态分子发生 非弹性碰撞并使之激发 , 光子的部分能量传递给基 态分子,自身能量降低, 振动频率下降。
基本概念
胡克定律(Hooke‘s law):反映振动频率与质量及键能的 关系,
特征基团(Characteristic group):复杂分子中存在许多 原子基团,各个原子基团(化学键)在分子被激发后,都 会产生特征的振动。 基团频率( Group Frequencies):与一定的结构单元相 联系的振动频率。
自旋偶合和自旋分裂
自旋分裂现象,对氢核来说一般有n+1规律,即有n个相邻氢,就出现 n+1个分裂峰,且分裂峰面积比为1:1(双峰);1:2:1(三峰); 1:3:3:1(四重峰);…即为(a+b)n式展开后各项的系数(n-相邻氢的个 数)。
第七章 核磁共振
重点复习内容
NMR基本原理, 自旋偶合和自旋分裂, 屏蔽效应和化学位移, NMR谱上信号峰强度的表示方法及其意义, NMR应用
基本概念
NMR:由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受电磁波辐射而发生跃迁所 形成的吸收光谱。 弛豫:由高能态回复到低能态而不发射原来所吸收能量的 过程。 屏蔽作用:核周围的电子对抗外加磁场强度所起的作用。 化学位移:某一质子吸收峰与标准物质质子吸收峰出现的 位置之间的差异。 自旋-自旋偶合:核自旋与核自旋间相互作用的现象。 自旋-自旋裂分:由自旋偶合引起的谱线增多的现象。
进动频率:
0 2 0 H 0
对于不同的原子核,由于磁旋比不同,发生共振的条件不 同,即发生共振时的ν0与H0相对值不同。在相同的磁场中, 不同原子核发生共振时的频率各不相同,根据这一点可以 鉴别各种元素及同位素。
例如用核磁共振方法测定重水中的H2O的含量,D2O和H2O的化学性质 十分相似,但两者的核磁共振频率却相差极大。因此核磁共振法是一 种十分敏感而准确的方法。
辐射应具有刚好能满足物质跃迁时所需的能量;辐射与物质之间有相 互作用。 分子吸收辐射光的能量是量子化的,只有当光子能量恰好等于两个能 级之间的能量差 时,才能被分子吸收。
(物质能吸收电磁辐射应满足的两个条件):
分子振动形式
伸缩振动(对称、反对称)、变形与弯曲振动(面内、面外)
胡克定律
式中k为力常数,mA、mB分别为A、B原子的质量, 定义为简化质量,c为光速,为振动频率。
拉曼光谱复习要点
Raman光谱原理
散射光谱,利用一定能量的光子同分子碰撞所产生的光散 射效应对材料结构进行鉴定分析。 瑞利散射和拉曼散射 斯托克斯线和反斯托克斯线、拉曼位移
激光拉曼光谱基本原理
瑞利散射: 激发虚态 弹性碰撞;无能 E1 + h0 量交换,仅改变 E0 + h0 方向; h0 拉曼散射: h0 h 0 非弹性碰撞;方 E1 向改变且有能量 V=1 E0 V=0 交换;
发生核磁共振时的条件
2H 0 0 h
ν0:发生共振时射电频率 H0:磁场强度 :核的磁矩 h:普朗克常数6.63×10-34J· s
对于同一种核,磁旋比 值一定。当外加磁场一定时,共 振频率也一定;当磁场强度改变时,共振频率也随着改变。
如氢核在1.409T的磁场中,共振频率为60MHz,而在2.350T时,则为 100MHz。即发生共振的频率ν0与磁旋比和外加磁场有关。
反斯托克斯线:光子与 激发态分子非弹性碰撞并 使之回到基态,光子获得 一定量的能量,振动频率 增加。 拉曼位移
E1 + h0 E2 + h0 h(0 - ) E1 V=1 E0 V=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