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对应学生用书第142页)一、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1.城市化的概念(1)概念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表现①人口的集中⎩⎪⎨⎪⎧城市人口总量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市化水平指标)上升城镇数量增加,密度加大城镇规模扩大②地域的转换⎩⎨⎧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城市用地功能进一步分化土地景观发生较大变化③经济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特别提醒](1)城市化进程加快。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
①发达国家:城市化伴随工业化进行,城市人口比重高。
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先于工业化,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3)特大城市迅速发展:在发展中国家体现得最明显。
(4)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
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问题①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
②城市交通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停车问题等。
③城市住宅问题 ⎩⎨⎧发展中国家:多表现为住房紧张,存在贫民窟和棚户区发达国家:表现为市中心空房过多,形成贫民窟,市中心区逐渐衰落④城市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就业、贫困、种族歧视和社会争端等。
(2)解决措施:主要有控制城市规模、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等途径。
2.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1)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2)对城市的影响。
表现: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
[知识拓展]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1.城市化就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
(×) 2.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已超越了发达国家。
(√) 3.我国许多大城市已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 4.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可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二、地理实践力——读图填空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到图D反映了城市化过程,该过程的主要特征有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2.如果该图表示同一城市,则图D到图E反映了逆城市化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城市中心区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环境要求提高,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3.南美洲有许多国家城市化已达到图D的水平,这种城市化具有虚假城市化的特点,即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总体建设相对落后。
三、人地协调观——趣味思考1.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大量的“城中村”现象,这是城市化的什么表现?[提示]“城中村”的大量出现直接反映出农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说明了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2.每到雨季,我国许多城市的网友都会在网上戏称“到×××城市来看海”,并配以图片、文字说明,网友们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城市化问题?[提示]说明许多城市建设不合理,出现了严重的城市内涝现象。
(对应学生用书第143页)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例1](经典高考题)右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❶,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❷。
读右图,回答(1)~(2)题。
(1)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A.20%~30%B.30%~40%C.40%~50% D.60%~70%(2)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A.工业化程度提高B.人口增长率增大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思维流程](1)B(2)A1.城市化进程及差异(1)时间差异(2)地区差异(1)郊区城市化指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
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如图1所示。
(2)逆城市化指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
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如图2所示。
(3)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
如图3所示。
图1图2图3命题视角一借助统计图表分析,考查城市化进程及特点(2019·烟台模拟)一般认为城市化水平达到70%时进入城市化的高级阶段。
下图示意201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变化趋势(注:劳动力人口是指20~59岁男性人口及20~54岁女性人口)。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显示()A.全国劳动力人口减少B.城镇非劳动力人口锐减C.农村劳动力人口剧增D.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2.据图推测,2020年后我国应()①积极发展大中城市②提高制造业水平③积极扩大耕地面积④延迟退休年龄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1.A 2.C[第1题,由图中全国总人口、城镇总人口、劳动力人口比重等数据,计算可知201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减少、城镇劳动力人口增加,说明农村劳动力人口在减少。
注意图示2010年农村人口多于城镇人口。
第2题,图示2020年我国劳动力比重仅为50%左右,应采取延迟退休年龄、提高制造业水平等措施,减少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
]命题视角二结合过程演变图示,考查城市化进程及特点(2019·巢湖模拟)城市群是相对独立的城市群落集合体,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
其特点反映在经济紧密联系、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上。
如图为武汉城市群近年的交通发展演化。
据此完成3~4题。
a b c d3.关于武汉城市群的交通发展演化叙述正确的是()A.水路运输发展最快,通航里程增长最多B.交通客运方式一直以水运和铁路运输为主C.高速公路、高铁等现代运输发展较缓慢D.各城市间环线联系主要为高速通行方式4.武汉城市群各城市在群落城市化的过程中()A.城市的人口数量相对稳定B.城市的功能分区发展缓慢C.城市的等级规模差异提升D.城市的等级体系杂乱无章3.D 4.C[第3题,依据图中a时期交通演化的轮廓,早期的交通是以水运为主,b时期增加了铁路及公路,d阶段的城市环线应以高速通行方式为主,总体上看,铁路、高速公路等发展较快,交通运输方式呈多元化方向发展。
第4题,武汉城市群各城市在群落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总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城市的功能分区渐趋完美,城市的等级规模呈差异提升,中心城市等级规模发展快,中小城市发展慢,城市的等级体系逐渐完善,更加合理。
] 命题视角三研究城市用地状况,考查城市化进程及特点城市空地位于城市范围内。
城市空地不仅包括未被开发建设的土地,也包括被开发建设后遭遗弃或废弃的土地(含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
2010年,美国费城有城市空地35 575块,空地地块密度达97块/km2,空地总体呈“北疏南密中集中”的格局。
费城的城市中心区空地率超过20%。
下图示意2010年美国费城城市空地分布格局。
据此完成5~7题。
5.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出现城市空地增加的情况,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A.增加城市发展预留用地B.土地和建筑物被遗弃、空置C.增加生态绿化面积D.增加城市文化娱乐设施6.费城中心区人口萎缩的原因可能是()A.工业污染严重B.市中心去工业化C.重化工业发展D.快速交通发展7.下列对城市空地的利用措施,合理的是()A.细分城市空地B.全面取消城市空地C.见缝插针地发展商业D.鼓励土地整合置换5.B 6.B7.D[第5题,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出现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情况,使得城区人口外迁,大量土地和建筑物被遗弃、空置,因而出现城市空地增加的情况,B对。
第6题,结合上题解析可以判断,众多城市化问题的出现,使得人口、产业外迁,导致城市中心人口减少,即市中心去工业化。
第7题,被细分的空地会因为难以满足用地规模需求而被遗弃,A错;全面取消城市空地不现实,B错;不是所有的城市空地都适合发展商业,C错。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例2](2019·江苏高考)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❶。
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A.10~15千米B.15~20千米C.20~25千米D.25~30千米(2)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①地下水位上升②地表气温升高③生物多样性增加④地表径流增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思维流程](1)B(2)C1.城市化的影响分析要从有利和不利方面分析,具体答题模板如下:(1)有利影响(1)分散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2)合理进行城市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3)扩大绿地面积;(4)加强外来人员管理,制定人口迁入政策。
3.建设生态型城市的主要措施(1)增加城市绿地面积;(2)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3)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4)使用清洁能源;(5)分散城市职能;(6)水资源的循环利用;(7)发展生态建筑。
命题视角一分析城市发展中的特殊现象,考查城市化问题“亲嘴楼”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形容两栋楼房间隔距离过小。
在南宁市,“亲嘴楼”逐渐增多。
这些城中村的楼房一幢贴着一幢,且疯狂向上生长,楼与楼之间的距离极小。
下图示意南宁市某区的“亲嘴楼”。
据此完成1~3题。
1.南宁市的“亲嘴楼”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城市()A.人口增加B.用地紧张C.环境恶化D.交通拥堵2.“亲嘴楼”集中区域可能存在的问题有()①建筑质量差,容易倒塌②建筑通风、采光条件极差③车辆(如消防车)通行不便,存在安全隐患④位于城市化地区,影响市容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3.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是()A.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城市B.修建城市立交,改善交通条件C.增加社会投资,扩大居民就业D.发展城市新村,扩大居住面积1.B 2.D 3.A[第1题,根据材料“亲嘴楼”形容两栋楼房间隔距离过小,且楼层越来越高,说明城市用地紧张,导致住房紧缺。
第2题,“亲嘴楼”与房屋建筑质量无关,①错误;住房紧缺导致无规划乱建造房屋,致使楼房过于密集,通风、采光条件差,②正确;房屋密集,道路狭窄,车辆(如消防车)通行不便,存在安全隐患,③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亲嘴楼”主要分布在城中村地区,而不是城市化地区,④错误。
第3题,城市住房紧缺产生的根源在于城市人口过多,乱建房屋的原因是城市规划不合理,所以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城市是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
]命题视角二聚焦城市建设中的新尝试,考查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