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疱疮皮肤病
大疱型脓疱疮
⚫ 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II组71型金葡菌所致 ⚫ 好发于儿童或HIV感染的成人 ⚫ 面部、四肢、躯干均可发生 ⚫ 初米粒大小的水疱或脓疱,迅速变为直径1cm的大疱,疱液由清变浑,
疱壁由紧张变松弛。疱内见半月型积脓现象。 ⚫ 疱周红晕不明显,壁薄易破形成糜烂结痂。
⚫ 4岁,男,病史5天 ⚫ 初起水疱糜烂发生于右上肢伸侧,很快在外阴及左上肢出现类似皮疹 ⚫ 皮疹瘙痒,幼儿园内有类似患儿
新生儿脓疱疮
⚫ 发生于新生儿的大疱型脓疱疮 ⚫起病急 ⚫传染性强 ⚫皮损为广泛分布的多发大脓疱,尼氏征(+) ⚫破溃后形成红色糜烂面 ⚫可伴高热,易并发败血症、肺炎、脑膜炎而危及生命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
⚫ 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II组71型金葡菌所产生的表皮剥脱毒素导致 ⚫ 多累及5岁以内婴幼儿 ⚫ 起病前常伴有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肤、咽、鼻、耳等处的化脓感染 ⚫ 皮损常从口眼周围开始,迅速波及躯干四肢 ⚫ 特征性皮损为大片红斑基础上出现松弛型水疱,尼氏征(+),表皮大面积
脓疱疮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皮肤科 陈 静 教授
概述
⚫ 一种常见的化脓性皮肤病,俗称“黄水疮” ⚫ 传染性强(接触传染) ⚫好发于儿童(1 ~ 5岁高发) ⚫ 好发部位:面部、四肢等 ⚫夏秋季 ( 7~9月)多见
致病菌
病因
金黄色葡萄球菌(主)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次) 混合感染
诱因
高温、出汗、皮肤浸渍 搔抓导致皮肤屏障破坏
谢谢!
剥脱后形成红色糜烂面,似烫伤样外观 ⚫ 口周放射状裂纹,手足皮肤手套袜套样剥脱 ⚫ 皮疹明显疼痛和触痛 ⚫ 轻者1-2周痊愈,重者并发败血症、肺炎而危及生命
诊断
⚫发病季节 ⚫临床特点 ⚫传染性 ⚫实验室检查
⚫ 疮面脓液细菌培养出致病菌 ⚫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
预防及治疗
预防
清洁卫生 及时治疗其它皮肤病 隔离患儿 医护人员注意消毒
局部治疗
• 原则:杀菌、消炎、收敛、干燥 • 清洁局部皮损: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0.5%新霉
素溶液
• 外用抗生素药物: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
全身治疗:适用于皮损广泛及有合并症者
• 金葡菌敏感药物:半合成青霉素、头孢类等 • 必要时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性药物 • 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输注血浆或丙种球蛋白
传播途径
直寻常型脓疱疮 2.深脓疱疮 3.大疱型脓疱疮 4.新生儿脓疱疮 5.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
寻常型脓疱疮
⚫ 又称接触传染性脓疱疮 ⚫ 传染性强 ⚫ 暴露部位(面部、四肢)多发 ⚫ 初起为红色斑点或小丘疹,迅速变
为薄壁脓疱,疱周红晕,易破
⚫ 蜜黄色厚痂 ⚫ 自觉瘙痒,因搔抓使邻近的脓疱融
合,或自体接种到其他部位。 ⚫ 预后:病程约1-2周,不留瘢痕。
重症可伴发热、淋巴结炎,严重可 致败血症、急性肾小球肾炎
深脓疱疮
⚫ 又称臁疮 ⚫ 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所致 ⚫ 多累及营养不良的儿童或老人 ⚫ 好发于小腿、臀部 ⚫ 初起为脓疱,渐向深部发展,表面坏死、蛎壳状黑色厚痂。去除痂
后可见边缘陡峭的碟状溃疡 ⚫ 红肿疼痛明显 ⚫ 病程2-4周或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