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知识与能力: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基本知识,归纳咏史怀古诗的思想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练结合、合作探究,体悟诗人所蕴涵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
通过对咏史怀古诗的分析,体悟诗人在咏史怀古诗中蕴涵的情感。
课前预习案一、相关知识1、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期以及历史地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
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
2、咏史怀古诗特点:(1)题目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形式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3)主要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4)常用手法: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化用典故等3、咏史怀古诗常用的典故(1)后庭花:指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遗曲》,后人都视为亡国之音。
(2)《黍离》之悲:《黍离》是《诗经·王风》的名篇。
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这首诗。
后来常用《黍离》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3)垂杨:“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韦庄《台城》“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4)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
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
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5)淮水:秦淮河古称淮水。
从南朝开始,秦淮河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
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誉。
“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
(有时指淮河。
南宋为宋金分界线,为战争前线。
)5、咏史怀古诗常见的古地A.前代的都城:金陵、咸阳、长安、姑苏、洛阳、汴京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西塞山、隋宫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武侯祠、昭君墓、贾谊宅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唐(安史之乱)、两宋、南唐后蜀等。
二、考试设题角度1、写景、用典意图以及分析作者思想感情2、鉴赏诗歌,分析艺术手法课 堂 探 究 案一、课文引路,温故知新1.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蜀相》两首诗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蜀相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思考:(1)结合诗句以及所学过知识,完成下面表格。
并且分析这两首诗分别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结合表格分析分析这两首诗分别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对比失落 同病相怜2、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回答下面问题。
扬州慢 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石头城 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注:女墙,城上的矮墙。
即城垛。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思考:(1)在《扬州慢》上片中,作者印象中的扬州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_春风十里,荠麦青青;现实中的扬州却是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用原句回答),抚今思昔,有力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的情感。
(2)《石头城》和《泊秦淮》分别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石头城》:表现作者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感慨《泊秦淮》: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3、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思考:这两首诗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不同怎样的情感态度?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二、练习迁移学以致用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史戎昱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注: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当时藩镇割据厉害,朝廷采用求和政策。
思考:作者在诗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
首联开门见山,指出和亲是历史上最拙劣的政策。
颔联写和亲的实质就是把国家的安危托于妇人之手。
颈联确切无疑地指出和亲政策不能打败敌人。
尾联则以问句形式说明为君主定下和亲政策的不是忠臣。
诗人一步步表明求和政策的失误。
借古讽今。
希望当朝皇帝做出英明的决断,要重用贤臣,不要一味地屈辱求和。
三、高考真题实战演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思考: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2、(江苏卷)阅读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一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一水:亦作“二水”。
思考: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这两联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3、(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题。
小重山·端午舒頔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思考: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四、课后作业总结提升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读长恨辞李觏马嵬袁枚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思考: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慨,两诗的感慨是否一致?为什么?都持批评态度,但批评的对象不一致。
李诗主要讽刺唐玄宗爱美人不爱江山,只顾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将士的生死。
袁诗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是因为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的悲剧。
课后反思案咏史怀古诗有哪些情感主题?请简要概括。
怀人伤己(对比失落;同病相怜)怀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借古讽今)理性反思(借古讽今,理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