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导论结课论文

导论结课论文

地球物理与地球信息科学导论结课论文地球物理与地球信息科学是我们的事业。

——题记步入大学,琳琅满目的学科门类与尚未可知的人生道路使我迷茫与彷徨。

虽然自己是以第一专业被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录取,但我对这个专业几乎是一无所知,总是对未知的未来感到无助与恐惧。

可是经过八节课的导论学习,接触了地球物理学,我发现这门学科原来充满了乐趣与神秘,并且对我所学的专业有了初步的了解。

已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先生是这样形容地球物理学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都不见”。

地球物理学(geophysics)是地球科学的主要学科,用物理学的方法和原理研究地球的形成和动力,研究范围包括地球的水圈和大气层。

地球物理学研究广泛系列的地质现象,包括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地磁场的起源、架构和变化;大陆地壳大尺度的特征,诸如断裂、大陆缝合线和大洋中脊。

现代地球物理学研究延伸到地球大气层外部的现象,甚至延伸到其他行星及其卫星的物理性质。

虽然我现在所知道的只是这一门学科的皮毛,但这至少让我确定了我的兴趣所在,确定了我将来想要发展的方向。

八节课的地球物理与地球信息科学导论课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就结束了,但确实使我受益匪浅,现在,我想就几位老师所讲的内容谈一下我的理解与体会。

比较而言,顾老师所讲的地震勘探是我最感兴趣的方面。

我所理解的地震勘探,是一种低成本、高精度的钻探方法。

准确地说,所谓地震勘探,是指利用仪器检测、记录人工激发地震的反射波、折射波的传播时间、振幅、波形等,从而分析判断地层界面、岩土性质、地质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课堂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关野外工作的部分。

顾老师在课件中为我们展示的野外工作共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试验工作——干扰波类型、特点的调查,地表低速带与界面质量等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岩性、药量与方式等激发条件的选择,观测系统与组合方式等记录条件的选择。

第二个环节是生产。

地震队野外的施工流程为:地方工作→测量工作→低速带调查→钻井→放线工序。

其中仪器枢纽的作用为野外现场指挥中心统一协调各个工序,使操作员保持高度精力集中与头脑清醒。

第三个环节为数据处理。

室内资料处理的任务为加强资料的分辨率。

其中反射资料处理的基本流程为:输入→预处理→实质性处理→输出。

预处理包括数据重排、不正常道炮处理与抽道集。

实质性处理包括由地层起伏造成的静校正、动校正、水平叠加、滤波、反滤波、偏移。

第四个环节为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包括构造解释与地层岩性解释。

其中构造解释包括反射信息——煤田、油气田勘探与折射信息——工程勘察、能源勘探与低速带调查。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我们在地表以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地震波在向地下传播时,遇有介质性质不同的岩层分界面,将发生反射与折射,然后在地表或井中用检波器接收这种地震波。

收到的地震波信号与震源特性、检波点的位置、地震波经过的地下岩层的性质和结构有关。

通过对地震波记录进行处理和解释,便可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然而要得到这些陆续从地下返回的地震波并将其展示出来绝非易事,这首先需要到野外将这些信息采集回来,也就是野外地震资料采集。

地震资料采集包括测量→钻浅井孔埋炸药(在使用炸药震源时)→埋检波器→布置电缆线至仪器车几个工序。

测量的任务是定好测线及爆炸点和接收点的位置。

钻井的任务是准备好可下入炸药的浅井,埋炸药就是向井中放入炸药,以在爆炸后产生出地震波。

地震波遇岩层界面反射回来被检波器接收并传到仪器车,仪器车将检波器传来的信号记录下来,这就获得了用以研究地下油气埋藏情况的地震记录。

在野外观测作业中,一般是沿地震测线等间距布置多个检波器来接收地震波信号。

安排测线采用与地质构造走向相垂直的方向。

每个检波器组等效于该组中心处的单个检波器。

每个检波器组接收的信号通过放大器和记录器,得到一道地震波形记录,称为记录道。

为适应地震勘探各种不同要求,各检波器组之间可有不同排列方式,如中间放炮排列、端点放炮排列等。

在野外采集回的资料要进行处理才能发挥作用。

资料处理的任务是加工处理野外观测所得地震原始资料,将地震数据变成地质语言──地震剖面图或构造图。

经过分析解释,确定地下岩层的产状和构造关系,找出有利的含油气地区。

还可与测井资料、钻井资料综合进行解释,进行储集层描述,预测油气及划定油水分界。

削弱干扰、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是地震数据处理的重要目的。

根据所需要的反射与不需要的干扰在波形上的不同与差异进行鉴别,可以削弱干扰。

震源波形已知时,信号校正处理可以校正波形的变化,以利于反射的追踪与识别。

对高次覆盖记录提供的重覆信息进行叠加处理以及速度滤波处理,可以削弱许多类型的相干波列和随机干扰。

地震数据处理的另一重要目的是实现正确的空间归位。

各种类型的波动方程地震偏移处理是构造解释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提供复杂构造地区的正确地震图像。

地震数据处理需进行大数据量运算,现代的地震数据处理中心由高速电子数字计算机及其相应的外围设备组成。

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

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察、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地震勘探也得到广泛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某些类型的金属矿的勘查也有选择地采用了地震方法。

胡老师在课上讲得电法勘探是根据不同岩土体之间电磁性质的差异,利用仪器探测人工产生的或自然界本身存在的电场与电磁场,对其特点和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

因为地壳是由不同的岩石、矿体和各种地质构造所组成,它们具有不同的导电性、导磁性、介电性和电化学性质。

根据这些性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特性,人们可以推断矿体或地质构造的赋存状态(形状、大小、位置、产状和埋藏深度)和物性参数等,从而达到勘探的目的。

电法勘探具有利用物性参数多,场源、装置形式多,观测内容或测量要素多及应用范围广等特点。

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石的物理参数,主要有电阻率、导磁率、极化特性(人工体极化率和面极化系数、自然极化的电位跃变)和介电常数。

所以电法勘探的原理是根据地壳中各类岩石或矿体的电磁学性质(如导电性、导磁性、介电性)和电化学特性的差异,通过对人工或天然电场、电磁场或电化学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特性的观测和研究,寻找不同类型有用矿床和查明地质构造及解决有关地质问题。

电法勘探的方法,按场源性质可分为人工场法、天然场法;按观测空间可分为航空电法、地面电法、地下电法;按电磁场的时间特性可分为直流电法、交流电法、过渡过程法;按产生异常电磁场的原因可分为传导类电法、感应类电法;按观测内容可分为纯异常场法、总合场法等。

中国常用的电法勘探方法有电阻率法、充电法、激发极化法、自然电场法、大地电磁测深法和电磁感应法等。

现主要应用于寻找金属、非金属矿床、勘查地下水资源和能源、解决某些工程地质及深部地质问题等方面。

陈超老师就地磁学和磁法勘探方向给我们做了精彩的介绍。

地磁学是研究地磁场的时间变化、空间分布、起源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固体地球物理学的一个分支。

而地球物理勘查中的磁法勘查,是涎生最早、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类物探方法。

磁法勘探是一种通过观测和分析由岩石、矿石(或其他探测对象)磁性差异所引起的磁异常,进而研究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或其他探测对象)的分布规律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测量地磁异常以确定含磁性矿物的地质体及其他探测对象存在的空间位置和几何形状,从而对工作地区的地质构造、有用矿产分布及其他情况作出推断。

磁法勘探可在地面(地面磁法)﹑空中(航空磁法)﹑海洋(海洋磁法)和钻孔中(井中磁法)进行。

在地面磁法勘探中,一般是布置一系列的平行等距的测线,垂直于被寻找的对象的走向,在每条测线上按一定距离设置测点,在测点上测地磁场垂直分量的相对值,测线距与测点距之比从10:1到1:1。

在航空及海洋磁法勘探中,飞机或观测船沿预先设计好的航线行进,用航空或海洋磁力仪自动记录总磁场强度。

无论地面或航空磁法,测量点间的距离要小于所要找的异常的宽度。

通过磁法勘探从野外获得的观测数据应作各种改正才能得到正确的异常值。

其中主要的改正有:正常场改正、日变改正、仪器的温度系数和零点漂移改正。

作大面积磁测时,正常场的改正中,还应包括纬度改正。

经过改正后的异常值,常用等值线平面图表示。

现如今,磁法勘探广泛的被运用于区域地质调查方面。

如进行大地构造分区,研究深大断裂,确定接触带、断裂带、破碎带和基底构造;划分沉积岩、侵入岩、喷出岩以及变质岩的分布范围,进行区域地质填图;研究区域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而在普查找矿工作,磁法勘探可被应用于直接寻找磁铁矿床,普查与磁铁矿共生的铅、锌、铜、锡等弱磁性矿床,普查与磁铁矿共生的金、锡、铂等砂矿床;普查铝土矿、锰矿、褐铁矿和菱铁矿等弱磁性沉积矿床;查明各种控矿构造并进行控矿因素填图,圈定基性、超基性岩,寻找铬、镍、钒、钴、铜、石棉等矿产;圈定火山颈以寻找金刚石,圈出热液蚀变带以寻找夕卡岩型矿床和热液矿床;普查油气田和煤田构造,研究磁性基底控制的含油气构造,圈定沉积盖层中的局部构造,以及探测与油气藏有关的磁异常,进行普查找油研究与火成岩有关的煤田构造及圈定火烧煤区的范围等方面。

另外磁法勘探还可用于研究深部地质构造,估算居里点深度以研究地热和进行地震蕴震层分析及地震预报的研究。

还可应用于考古、寻找地下金属管道等工作。

接下来牛老师在最后一节课讲的蓝色星球——我们共同的家园主要给我们介绍了利用遥感等技术解决地质问题。

形象的照片展示、生动的语言介绍、专业的知识讲解,使我对数字地质——地球科学发展的新动力、地理信息系统等曾经很陌生的词语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

以上是几位老师在课堂上向我们介绍的专业方面的知识,下面我想谈一下我的体会和感受。

我认为,我们开设导论课的目的是使同学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初步的了解并且产生一定的兴趣。

所以,我希望老师们可以把讲课重点放在学习和研究这一学科的乐趣上。

比如说可以适当的减少一些比较深奥的专业知识,而适量增加一些有关地球物理工作的图片、有关我们以后人生道路可能的去向以及有关我们今后可以从事的工作的介绍。

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带着更浓厚的兴趣去听这八节课,从而让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好的把握,并且从内心真正喜欢上我们所选择的道路。

经过地球物理与地球信息科学导论的熏陶,我了解到地球物理学的重要性和发展前程。

地球物理与地球信息科学是一个很有发展性的事业。

其研究成果有助于增进人类对所生息的地球及其周围空间环境的科学认识,而且支持着众多的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产业部门或高科技领域。

今天,地球物理学已成为地球科学中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并且与地质科学有密切联系,其研究成果将对21世纪人类的生存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