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学习目的和意义

一学习目的和意义

一学习目的和意义1 了解人类教育的一般规律,同时能认识我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规律。

例如从日本引进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新学制是从美国抄袭而来的……2 为了更好地学习当代外国教育经验。

3 可以扩大知识领域提高理论素养,使我们能开拓思路,锻炼理论思维能力。

二学习方法1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阐明教育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防止“理想化”的盲目崇拜和避免历史虚无主义。

3 认真读书、独立思考考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一教育的起源(有争议的问题)1 生物学起源论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他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教育的起源问题,拿人和动物相比,把教育跟在动物界看到的一些活动混为一谈,认为教育并非人类所特有,其它动物也常有教育活动,在他看来教育的最简单的形式(如养护和照料儿童)是由“盲目的自发的力量起着作用的那些自然规律所决定的”。

其根本错误在于把教育看作生物界的现象,把教育的概念“生物学化”了,否认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和它的社会本质。

自然界发展的规律不能贸然应用在人类社会上,人的行动是“经过思虑”,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跟动物的盲目行动完全不同,这一论断是唯心主义的,反科学的,是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2 心理学起源论代表人物:现代美国资产阶级教育学者孟禄,他从唯心主义的观点来解释教育的起源问题,把古代儿童对老年人无意识的模仿看作是原始教育的起源。

认为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学科目,没有教材,儿童学习只通过生活实践,“通过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把教育的起源完全归于心理现象。

其错误在于把原始社会的全部教育活动归之于“模仿”,而且是无意外国教育史笔记前言一学习目的和意义1 了解人类教育的一般规律,同时能认识我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规律。

例如从日本引进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新学制是从美国抄袭而来的……2 为了更好地学习当代外国教育经验。

3 可以扩大知识领域提高理论素养,使我们能开拓思路,锻炼理论思维能力。

识的模仿,不知教育活动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学习的过程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过程,不是无意识的模仿。

这两种学说的根本错误在于无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的依存性。

3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的劳动起源论马克思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劳动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劳动所必须。

劳动活动是教育起源的必要条件,人类的头脑和语言的发展也是教育起源所不可或缺的条件。

其他的起源论都是不了解教育对劳动的依存性。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过程是从创造工具开始的,由此出发,则可理解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教育,教育是在人类劳动过程中产生的。

把掌握和制造工具的技能,积累起来的生产经验以及公社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标准有意识地传授给下一代,于是产生了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起源的结论。

教育的起源是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紧密联系着的,还有一些西方资产阶级的人类学者、教育学者和文化历史学派的人物都不承认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不承认原始社会的历史,更不承认原始社会的文化教育,如美国教育史学家柯伯莱认为:试图追溯原始民族的早期文明对于我们没有用处。

否认人类文化历史性的普遍规律是回避原始社会存在的历史事实,否定古代东方文明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二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及其特征关于原始社会的分期蒙昧前氏族社会摩尔根分法{野蛮苏联学者分法{母系氏族社会文明父系氏族社会军事民主制(自治军事公社)经济单位:经济集体即原始群。

1 前氏族时期(母系氏族以前的时期)的教育:人一般经历:出生——第二集团——第一集团——第二集团——坟墓。

生产力低下儿童有可能也有必要参加生产劳动,生产规范等由老年人指点、传授。

有意识的教育已经有了萌芽,不过它带有极端的原始性,由于当时家庭没有出现,儿童属于整个集体,所以教育也是公共的,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同一集团中的老人向儿童少年们进行教育,主要是传授生产技能和生活知识,都在公共劳动中进行。

由此可见教育从一开始就是跟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的,当儿童和少年达到成年时,他们必须经过一种仪式——经受考验,证明确已具备了一定的生产技能和熟悉多种风俗习惯之后,才得参加狩猎等一类的生产劳动,才被承认为当时成人集团中的成员,当时教育无性别差异。

2 母系氏族时期的教育:这一时期的经济单位是氏族社会。

男女两性的分工明显,教育上也就有了两性教育的差异。

7——9岁以下的男女儿童住在一起,由妇女对他们进行教育,以上的儿童分别居住,男孩与男子同住,由男子管理,教以男子应尽的职责,女孩与妇女同住,跟她们学习纺织,制陶器与种种家务。

教育仍带有公共的性质,儿童属于整个氏族,在集体中受教育。

教育内容为生产知识和技能,亲属关系、风俗习惯和禁忌等,比前氏族时期更加丰富和复杂了。

据专家推断在母系氏族末期,出现了“青年之家”,可以把它看作公共教育和教学机关的萌芽,男孩和男青年就在“青年之家”中过着生活,同时由成年男子和老年人教育他们,这种教育机关在以后父系氏族时期得到了发展。

3 父系氏族时期的教育氏族以男子为首领,许多大的家庭发展起来了,农业、畜牧业分工形成农业部落、畜牧业部落,男子担任野外劳动,女子担任家务劳动,男女两性的教育差异更加明显。

新生一代的教育仍由整个氏族,全社会来组织,男孩和男青年在特设的教育机关——“青年之家”中受教育,女孩和少女们则在公社中受教育,由于社会劳动的分工,两性教育的差别就更大了。

这时期的教育具有多方面性,伦理道德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作为单独的项目进行实施。

对青少年学习结果有一种检验考察的办法,即行使“青年礼”。

“教育之家”中的教育内容有社会成员所积累的劳动经验和知识技能,部落的历史,祖先的光荣事迹以及氏族成员的英雄行为,宗教和庆祝仪式和唱歌、舞蹈等。

年岁较大的青年还参加部落会议,熟悉氏族的戒律。

民间创作如故事、歌谣等在儿童的智育和德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育的内容显得更加复杂和广泛了。

4 军事民主时期的教育经济单位是军事民主公社,这一时期战争频繁,因此加强军事教育,出现了特权人物,产生了阶级教育的萌芽。

因为战争以及进行战争的组织现在已成为氏族生活的正常职能,在教育上各个部落都加强了对新生一代的军事教育,关心青年人的作战训练,有些部落妇女和男子一样,使用同样的武器。

古代阿拉伯人对男孩从幼年起就教他们学习角斗、射箭和骑马,以培养他们刚毅、勇敢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古代日耳曼人重视对青年施行军事教育,目的是把青年培养得很勇敢、机警和干练,在战役中儿童和妇女都参加队伍,团结在战士们的周围。

概括:我们从原始社会各个历史阶段教育的发展情况中可以知道教育确是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每个时期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起了变化,教育便随着起变化,教育的历史性表现的十分明显。

这证明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之一,其教育内容、组织形式虽说简单贫乏,但它的社会性、历史性、目的性是明显的。

这一时期的教育总的说来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教育产生于劳动,起源于劳动,教育内容与生产劳动密切相联系且为之服务;二是教育内容贫乏,但教育的社会性、历史性是相当明显的;三是属于氏族共有的,由氏族对儿童实施平等的教育;四是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在原始公社里老年人对新生一代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教育决不是盲目的和不自觉的,可见“无意识地模仿”之说毫无根据;五是由于原始社会不存在剥削、压迫的现象,没有阶级,所以教育也没有阶级性,那种教育属于公共性质是完全平等的,在氏族社会,男女两性间的教育逐渐有差别,这是由于社会劳动的分工所引起的;六是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同生活结合在一起的,是多方面的,只因当时生产力水平很低,社会生活简单,所以教育的内容也较贫乏,教育的组织和方法处在萌芽状态,后来才逐渐复杂和丰富起来,因此我们在认识原始社会教育的性质以后,不可把它过分理想化。

第二章奴隶社会的教育一学校的产生原始社会瓦解和奴隶制社会形成时期,产生了“学校”,学校的产生加强了教育的阶级性,学校是伴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改善,文字的出现和科学的诞生而产生的。

最早出现学校的国家是四大文明古国。

文字是在社会需要的影响下,在原始公社制度解体和阶级产生的时期出现的——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自有文字以后,人们要求学习文字,阅读文件,需要便于教学组织的场所和有知识经验,会读会写的人来进行教学,于是便产生了学校。

原始社会教育与劳动直接发生联系,到了奴隶社会,随着阶级的出现,学校的产生,知识为统治阶级所垄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离,教育于是与生产劳动脱节了。

它服从了统治者的利益,学校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充分反映出阶级社会中教育的阶级性。

古代埃及学校的产生:产生于奴隶制形成时期,那时的特权阶级(僧侣贵族)利用悠闲的时间把劳动群众从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加以总结产生了初步的科学——算术、几何、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他们把这些知识暗中保存起来,对劳动群众严守秘密(古代墨西哥的情况也如此)并且尽量传给自己的子弟。

在大城市的神庙中附设了僧侣学校,讲授内容为宣传宗教,传授当时僧侣专用的文字(象形文字)和各项初步的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和防治尼罗河的泛滥有关)。

后来草体字(简易、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产生后,创设了书记学校,教育对象是特权阶级的儿童和部分手工业者的子弟。

目的是为国家和统治阶级培养官吏及书写计算人员。

学习内容为书法、算术、几何、祈祷文等。

宫廷学校是专为王室官吏子弟而设立的。

就世界范围来看,学校究竟最初产生在何处何年,迄今尚无定论,根据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考古学家的发掘,他们推断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幼发拉低河流域,距巴比伦不远的地方已经有了学校,马里城里的教授楔形文字的学校是宫廷学校。

它比埃及的宫廷学校早得多,我国学校的产生比马里城里的宫廷学校还早。

二古代希腊的教育以斯巴达为中心的拉哥尼亚,以雅典为中心的阿提加,它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善于管理国家抗御外辱和镇压奴隶的统治人物,由于这两个国家具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及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特征,因而在公元六——四世纪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它们是古代希腊奴隶制教育的典型。

(一)斯巴达的教育国内群山环抱,交通阻塞,沿岸没有适当的港口,海外贸易发生困难,是一个农业国,以奴隶劳动的农业占优势,政治上实行农业贵族专制,少数农业贵族残酷地统治着广大被奴役的居民和奴隶。

斯巴达的居民分为上、中、下三等,一等是农业贵族斯巴达人属多立克族约3万,被征服的居民是希洛人,有人身自由和少量的土地,但无参加政治生活的权利并被迫服兵役,约30万,其余的为自由民和奴隶。

奴隶是国家所有的,自由民无政治权力,阶级斗争尖锐,国家处于军事状态。

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经常引起多数人的暴动。

为了镇压国内多数奴隶的起义,同时防御外来的侵略并争夺希腊的统治地位,斯巴达人不得不保持自身的团结,随时过着备战的生活,这就决定了其教育的性质——特别注意体育和军事训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