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议论文开头段与结尾段写法举例一、例题展示(2015年湖北省高考)泉水在地下蓄积。
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
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奔涌。
(观点:蓄积与喷发;做默默无闻的地下水)【学生习作】1.看那泉水,在地底下默默不语的泉水,因为不断的聚集,一旦遇到机会,它就会奋勇地骄傲地涌出地面,那一股股清泉不停地喷涌而出,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
2.古文《劝学》中说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只要注重积累,时间会证明你的收获。
3.“沉默是金”,很朴素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极端耐人寻味的真理。
4.潮水,像是有着两个人格的孩子。
潮落时,它默默无闻,安静地蛰伏在此,等待下次机会。
涨潮时,潮水像冲锋的队伍一样,呐喊着,拼命地冲上沙滩,如巨雷一般的潮水像千军万马奔来,仿佛要把海岸的礁石拍的粉碎。
二、方法指导开门见山式三要素:引材—评材—观点(一)引材——裁剪概括材料:给材料议论文写作,切忌开头不引述材料。
开头不引述材料而在论证过程中使用,就把话题引子当成了论据,使读者不明白你的中心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更甚者,如果整篇文章不见所给材料,你的作文与所给材料和写作要求就无法直接联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另起炉灶的感觉,因此,给材料议论文一定要一开头即要引述材料,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
引用材料有什么具体要求呢?在此,将其概括为三点,即简洁、有度、融合。
内容上:简明——首先,引述材料,是以阅读理解试题的材料为前提。
只有准确理解材料的内涵,把握住中心,提取出主旨句和关键词,才能实现简洁引述材料的目标。
其次,心中要有阅卷老师。
你的作文是写给他们看的,他们对于供料熟悉的程度远远超过自己,大可不必担心他们看不懂自己扼要的引述。
第三,引述材料要善于捕捉与自己议论有关的句子和词语,增强引述的向心力。
对于写作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以在抓取关键词后,把关键词融合到自己的话中,算作对材料的引述。
对于转述材料困难较大的学生,此方法勉强为之。
有度——紧扣题目,有所选择,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融合——所谓“融合”是把引述材料与议论紧密地结合起来,表面上不曾直接搬用材料,实际上却把材料的引述融化在分析说理之中。
此外,引材料部分的字数最多不超过80字。
例如:当泉水聚集力量冲破岩层,奔涌的喷泉便会获得众人瞩目,实现生命的绽放。
点评:抓取了材料中的关键词“泉水”“聚集”和“喷泉”“奔涌”,基本实现简明引用材料的要求。
(二)评材——针对性地简析在“引材”之后,要有对材料的精练点评,作为过渡到中心观点上的桥梁。
所谓过渡,既要有对材料内容的解释,又要为提出观点服务。
这样才会使观点的得出不会很突兀,让读者感到由材料到中心观点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
例如: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奔涌。
积累是成功的前提,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积累只为在有机会时,冲破极限,创造成功。
点评:在引材料之后,用“积累是成功的前提,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这样一句话过渡,用“积累”解释材料中的“聚集”,同时与观点中的“积累”相呼应,又用“成功”解释“喷泉的奔涌”,也与观点中的“成功”相呼应,实现了由材料到观点的过渡。
(三)观点——鲜明地亮中心论点的基本要求:扣材——所确立的论点必须是根据材料生发出来的;准确——论点应从材料的中心确立意义或材料的主要角度、主要方面引伸出来,而不是从材料的非中心意义、次要角度、次要方面来确立论点;要找准立意角度与社会现实的对应点。
鲜明——语言表达要清晰而简洁。
理性——尽量不使用抒情性及描述性语言。
例如:众人瞩目的喷泉,如果没有泉水在地下蓄积,就不会骄傲地涌出地面。
闻名遐迩的人物,如果没有知识和经验的日积月累,就不会万众瞩目。
成功的人懂得厚积薄发。
三、练习:我也能写出“凤头”1、(2015年湖南卷)材料: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休息场所。
大树想去旅行,于是请飞禽、走兽们帮忙。
飞禽瞧不起大树没有翅膀,拒绝了。
大树于是想请走兽帮忙。
走兽说,你没有腿,也拒绝了。
于是,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
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里包含着种子。
果实被走兽们吃了后,大树的种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根据此材料写一篇作文。
(观点:创新精神,要壮大自己,换一种方式远行)四、其他常用的开头方式1、直入式就是开门见山,直捣黄龙。
这种开头模式并不是普遍模式。
不过,不绕弯子,简洁直率,简便易行。
请看下面两例:(1)在当下,中学生有三怕:怕奥数、怕英文、怕鲁迅。
对于前二者,我倒心有戚戚焉;对于后者,我不仅不怕,反而喜欢。
(2013年江西卷优秀作文《“树人”需要鲁迅》开头)该开头直接点出材料,直接点明自己的观点,文直笔快。
(2)人生总是有必须走的弯路。
因为那条道路已是断崖绝壁,所以我们需要拐个弯,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2013重庆作文《拐个弯,变个样》) 不点材料,直接点材料含意和文章中心,更直接。
2.引入式就是不直接点明题意,而是通过一段话引出中心。
这种开头在考场上十分普遍。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设问式①直接设问。
例如:一个在品德上有瑕疵、见财眼开的年轻人,为何转瞬间就能转变为一个拾金不昧的好人?是因为他在人生路上遇上了好人。
是尚先生为地震灾区捐款的高尚行为,唤醒了年轻人灵魂深处原本沉睡的美德。
(2013年大纲全国卷优秀作文开头)②叙述+设问+亮明观点。
例如:一个白手起家的富翁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三个贫困家庭对他给予的资助,给了三种截然不同的回答,有欣然接受的,有说要偿还的,更有拒绝的。
为何会有三种不同的反应呢?我以为,行善方式的不同,对受惠者产生的心理压力不同,结果所以才不一样。
不给受惠者造成心理压力,让受惠者欣然接受,才是最好的行善方式。
(2013年广东《换种方式行善》开头) 先用一、二句简述材料,第三句设问,四、五句表明观点。
(2)引言式就是由名人名言引出自己的观点。
请看下例:孔子曾说“过犹不及”“执两用中”的话,《中庸》标举:“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过一种平衡的生活,我认为其实质就是追求中庸之道。
(2013年四川卷优秀作文《平衡之道》开头)(3)比兴式就是用比喻式或其他比兴式引出自己的观点。
这种开头在用比喻、比兴式时多与排比手法连用,既生动,又有气势。
请看下面两例:①生活如酒,过于浓烈则辣喉,过于浅淡则无味,只有平衡的味道才显醇厚;生活如歌,过于高昂则刺耳,过于低沉则抑郁,唯有平衡的曲调才显悦耳;生活如画,过于繁杂则缭乱,过于简朴则无韵,唯有平衡的笔触才显美丽。
荷尔德林说:“人生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人生漫漫旅途中,让我们在奋斗的征程里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让我们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2013年四川卷优秀作文《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开头) 该开头先用比喻、排比,把生活比作酒、歌、画,类比得当,形象揭示平衡之妙,语言有气势,酣畅淋漓。
再引用名言,水到渠成地亮出中心论点,且自然点题。
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材料,尝试用“引入式”中的三种常用开头模式分别写出文章的开头。
小和尚问师父:“人最害怕的是什么?”师父笑问:“你说呢?”小和尚说出孤独、误解、绝望等十几个答案,师父都说不对。
最后,师父告诉他:“人最害怕的是自己,你刚才所说的孤独、误解、绝望等,都是人自己内心世界的影子。
”人生的许多悲剧,都从害怕自己开始。
①设问式开头:_____ __ ②引言式开头:____ ___③比兴式开头:________ ____五、议论文精彩结尾常用技法古人常以“豹尾”的标准来衡量结尾的优劣,简洁明快,干净利索,响亮有力,像豹尾劲扫,就能起到声震全篇的效果,当然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所谓“头难起,尾难结”,那么考场议论文该如何结尾呢?1、首尾呼应,总结全文法议论文在结尾处如果能巧妙照应开头,一呼一应,首尾圆恰,文章读来便能气韵流畅,既能体现视觉上的和谐对称,又能体现思维上的起承转合、严密周全。
以2014年广东高考佳作《数码时代更能唤起珍贵的记忆》为例:开篇写道:有人曾指出,科技发达的今天,人生过得越来越索然无味。
人们纷纷怀念起黑白胶片的时代,以为它能收藏人生值得珍惜的瞬间。
然而,愚以为,数码时代的技术,更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
结尾写道:数码技术的时代,同样能够唤起人们永不褪色的记忆。
让我们用手中的数码相机,记录下生活中值得珍惜的点滴。
文章起笔有铺垫,落笔有照应,浑然一体,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再如《息者,生也》则是结尾照应题目的写法:息,让人重新获得生的动力,它是生命的营养补充剂;息,让社会焕发新的容貌,它是国家富强的保障;息,让一切归于平等,它是自然最美丽的生存状态。
息者,生也!结尾点题,与文题照应,紧扣题目,点明论点,收束有力。
2、引用名言,深化中心法名人名言、经典语句,是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思想、情感与语言合一的精粹,善于在结尾处引经据典,既能有力佐证自己的观点,又能借精彩助阵,达成文章自身的精彩,让人眼前一亮。
如2014年浙江高考佳作《愿赤心长留》的结尾:童心之贵,贵在其真、其柔、其善。
人的成长会失去许多,却不应失去最本身最纯净的赤子之心。
就像埃斯蒂斯所说的:“我们不是要一下子拯救整个世界,但我们可以伸出手去挽救触手可及的部分。
”我愿这赤子之心,可长存你我周围,更长存于你我心间。
再如《读你,也读我》的结尾——哈佛大学有句校训:“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你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
”与书籍为伴,让心灵在一次次的洗礼中得到升华。
很多年之后,你会发现,你心灵的故乡是那么亲切和实在,你的人生是那么美好和纯洁!引用校训总结全文,留给人意味深长的启迪。
3、反诘设问,引人反思法这种结尾方式采用诘问句式,或设问,自问自答;或反问,发人思考。
其优势是提醒读者对文章论及的问题做进一步关注,启发人心,在变换表达方式的同时,有效地延展了思想的长度。
如2014年江苏高考高分作文《推开门,走下去》,文章开头即化用诗句,用抒情的笔调表达自己追求大学的愿望。
中间部分通过引用名人事例,论述了“门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的观点。
最后,文章这样作结:谁说只有哈佛才有凌晨四点半的灯火通明?我们有无数推开门走下去的人,所以才有梁思成、林徽因,有金岳霖、汪曾祺。
而我们这一代人,也必将走出更杰出的大师,这一扇门,挡不住千万人的脚步。
这个结尾段,以众多知名学者为例,同时适当联系当代,指出只有像他们那样,才能为大学增加更多“大师”的道理。
反诘问句起到了很好的强调和肯定的作用,这种结尾具有启发性、感染性,给人留下了感情真挚、论证有力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