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体育教育认识

大学生体育教育认识

我的体育锻炼锻炼历程与感悟
——兼谈体育意识与习惯的形成谈起体育,不得不说一下关于体育的定义。

“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身心的发展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

”所以,就从广义上对自己的体育经历与收获,关于体育意识与习惯的培养,大众体育的现状这三个方面发表自己浅略的观点。

一.陪伴成长的体育经历与收获。

人是伴着游戏成长的,在我们年幼时,体育常和各种游戏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单纯的娱乐活动。

男孩子大部分的游戏,都是活动量很大的,在玩耍嬉戏的过程中锻炼了身体,可是一举两得啊。

记得那时我们兴致勃勃的赛跑,淘气下水游泳捉鱼,爬树掏鸟,更有勇气可嘉的的人跳墙装大侠,打架姑且算为格斗的前身吧……
从上小学开始,体育课的活动就越来越多,体育活动的性质也慢慢转变,从单纯的玩乐变成对力量速度的追求,变成一种发现自己了解自己的方式,一种从疲惫学习中解脱出来的放松。

我喜欢篮球,在初中时条件有限,在电视上看比赛更多一些。

看着他们争分夺秒,看着他们大汗淋漓,看着一次次转危为安,心也跟着疯狂,像个赌徒。

没有谁是天才,赛场上的每一个进球都是场下上万次的锻炼。

追求,没有抱怨,因为冠军不会埋怨曾留下的汗水甚至是血!正是这种激励,伴我度过了初中高中岁月——在迷惘中探索与求知。

篮球,还是那样深深喜欢着。

每一次投篮,每一次比赛,成尽欢来败也笑。

自己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在技术动作上肯定有很多不足。

学习,在观看每一次比赛中学习,不是只有球在进篮的那一瞬间才精彩。

NBA是球星球迷们挥舞的激情,也是一次宝贵的学习。

即使是乔丹在比赛前还要看对手的资料,研究对手投球的动作习惯,知己知彼才能打好比赛。

篮球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是它告诉我怎样以自己喜欢的姿态活着。

二.树立体育意识,培养体育习惯。

个人觉得在树立体育意识和培养体育习惯之前,要扭转片面的体育观念。

有人认为,我身体很好,三四个月都没生过一次病,体育锻炼对我来说并不重要;也有人说我工作学习那么忙,哪有时间去锻炼;最近身体不好,得抓紧跑跑步……身体锻炼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时间不是阻碍你锻炼的原因,选择合适的的方式和合理安排时间会让你的生活更有活力;不要在灾难来临时烧香,因为那时神很忙……所以,树立体育意识,培养体育习惯,是优质生活的必需品。

体育锻炼已经超出身体健康这一低要求,而是更合理更丰富的生活。

体育动机的产生有内在的需要和外部的诱因两个方面。

内在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调节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参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扩大社交范围,结交更多的朋友,增强集体凝聚力,提高自身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外部诱因就是环境因素,包括体育设施器材等等。

放大视点,谈谈大众体育。

三.大众体育的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国大众对体育的需求已经十分强烈。

从体育器材的热销到各类健身场馆的爆满,无疑都体现了这一点点。

北京奥运会更是带动了国人体育热情空前高涨。

奥运会的金牌,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实力的部分标准,但却不是全部指标。

中国城市居民有实际意义的社区体育场地,2002年人均只有0.006平方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真正的问题在于,全社会是否从金牌突破中分享到了全民体育的健康和快乐;社会发
展能否从成功奥运中找到健康的制度动力;而民族心理是否在此刻也真正开始强大,并足以承担所有的苦难和荣耀。

究竟是“先发展群众体育还是先出成绩搞竞技体育”,就像“鸡生蛋”和“蛋生鸡”的问题一样说不清。

但是,抛开先后和主次不谈,大众体育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投入,才能让更多的让人受益,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要明白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学习理论和实践,树立体育意识,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

把体育精神投入到每天的学习生活,积极投身全民运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