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实践与反思[摘要]在职业教育日益开放、学习者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纷纷实行了学分制。
文章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动因、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理念、资源、管理和技术问题,提出了具体对策,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学分制改革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分制实践反思[作者简介]刘峰(1962- ),男,湖南临澧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课程论。
(湖南长沙 410132)[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基于‘工学结合’视阈下高职院校教学运行组织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xjk011bzj014)[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022-03学分制的“形”是选课制、导师制,以学分为计算学习量的单位;学分制的“神”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自主权与选择权。
与传统的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更具灵活性、选择性、指导性、流通性。
目前各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效果不尽相同,有的在健康有序地推进;有的只是形式上的学分制,但无内涵即形似而无神;更有甚者骑虎难下,进退维谷。
高职院校学分制要神形兼备,取得实效,还有许多问题值得分析与反思。
一、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的背景与动因学分制于19世纪末产生于欧美。
20世纪初,北京大学等高校开始试行学分制,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先后出现了四次实行学分制的高潮。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
”此后,以学分制为主题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大面积推行,到2001年9月,全国多数本科院校都实行了学分制,部分高职院校也开始试行学分制。
近几年,高职院校纷纷实行学分制,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内在动因。
一是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要求教学内容更加鲜活;二是招生方式(普招、单招、注册入学等)、生源结构、就业方式与途径的变化,学习者要求在学习内容和时间上的选择更加灵活;三是时代的开放与进步,使得学生对个性发展的追求更加迫切。
为适应这些变化,学习者和管理者都有变革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诉求。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始了学分制改革与实践。
二、如何理性看待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一)肯定论1.具有变革性。
实施学分制是一项教学运行与管理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从传统学年制的刚性管理,到尊重学生自主权与选择权的选课制、导师制的柔性管理,是高职院校教学制度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与进步,对于转变教师和管理者的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增强学生顾客意识,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具有基础性。
建立学分制管理平台与运行机制,是一项增强高职院校软实力的基础性工作。
没有学分制管理平台,就难以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有所作为,中职与高职衔接、专本科沟通就没有媒介,国际合作办学就无法接轨。
打造了这样一个平台,将来许多工作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拓展和延伸。
学分制改革对于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建构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3.具有前瞻性。
信息化、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着教育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
未来的学习方式是多样的,从不同时间、地点、方式、渠道获得的学习成果,可以转换成学分,存入学分银行,积攒到一定的程度,就可兑换成证书、文凭。
澳大利亚国家资格体系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使职业教育、培训系统与学历教育可以通过学分互认来沟通。
欧洲一体化后,就建立了一套基于平等基础的学分互换系统,在欧洲不同国家高校学生的学习通道,能够互相转换,促进了学生自由流动。
英、美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高校间学分互认,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上述这些做法对于我国来说看似遥远,但并非遥不可及。
高职院校的学分制改革,是做了一件重要而不急的事,具有前瞻性。
(二)初级阶段论由于客观条件制约与主观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实行的学分制尚处于初级阶段。
多数学校正在探索中前行,积累了经验,成效显著;但也不少学校的学分制只有其形,而无其神;有的甚至是“两张皮”,名谓学分制,实为学年制,按学分制收费、按传统学年制教学。
究其原因:一是学分制下高职院校教育价值观、管理理念的形成,课程资源的积累等,都需要长时间来培育。
二是我国高职教育处于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转型期,办学条件包括师资条件、实训条件、课程资源,都还处于初级阶段。
三是学分制的发展与完善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国外高校出现学分制已有上百年历史,而在我国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大多才几年时间,应用的效果要达到国外高校或是国内本科大学的水平,还任重道远。
四是在我国实行学分制,本身就有一个本土化的问题,而且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实施学分制,还存在个性化、适切性的问题。
学分制由接受、适应到创新,需要一个时期才能完成。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客观现实看,还是从长远发展看,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都是很有意义的。
任何事物发展总有一个过程,要理性看待目前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只要方向是对的、趋势是好的,敢于面对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反思与改进,高职院校的学分制改革就一定会越来越好。
三、实践与反思(一)主要问题1.理念问题。
一是囿于学年制的思维定式。
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师、学生,习惯于传统学年制运行模式,一时难以形成学分制下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学时空观。
二是认识上的局限。
没有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的深远意义,甚至认为实行学分制是赶时髦,缺乏教育价值观层面上的反思。
三是缺乏系统思维。
没有通过制度顶层设计和资源配置来确保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本位主义、个人主义掣肘资源管理的无界化。
2.资源问题。
目前大多数学校只是实现了有限的选教师、选上课时间,还没有完全做到选课程,主要原因是资源匮乏。
选课制是学分制核心,课程资源匮乏,师资、实训条件、场地设施、可用时间等有限,实施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3.管理问题。
新的学籍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制度,还没有完全顺应学分制要求,它的约束性、规范性、程序性等尚未形成机制。
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面对新问题时有些茫然,如:学生“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教学班与行政班如何管理;选课的指导与管理,重修教学的组织实施,学籍预警与退学等都是管理的新问题。
4.技术问题。
一是排课冲突多。
如个别班级停课实训周与大公共课的冲突。
二是学分制管理软件与教务管理平台,存在的兼容与个性化改造的问题。
学生毕业成绩的标识不仅要有表达学习“量”的学分,还要有反映学习“质”的平均绩点;对于分层次教学的学业成绩,要能自动换算。
三是学分制教务管理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数据对接,解决学分与收费相对应的查询、批扣等问题。
四是获取、加工、传递、分配、利用互联网海量的教学资源,在技术上挖掘、法规上风险规避,尚未成熟。
(二)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的对策1.全员参与,更新观念,避免“两张皮”。
学分制理念是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尊重人的个性发展,还给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权与选择权。
教师和管理者要从学年制教学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真正将尊重人的自主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师职业发展,从口头落实到行动,最终成为制度文化。
通过对学分制管理办法解读、定期举行学分制改革研讨会集思广益等一系列活动,让全院师生和管理者参与到学分制改革中,感受学分制所带来的变化,共同解决新问题,可以为学分制的实行夯实群众基础。
2.管理创新,措施配套,为学分制铺路。
学分制改革不仅仅是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同时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学校的一系列管理制度都要与学分制运行模式配套,教学工作本身的改革与创新又是重中之重。
(1)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师资数量不足、结构不优,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师更少,“兼师库”的运行机制还尚未激活。
师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内涵发展的瓶颈。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提出“要上讲台,先下企业”,开展了“百名教师下企业”;为解决实训条件不足、专业课教师有限的情况,学院“引企入校”“百名技师上讲台”。
三年来,这些活动已经制度化,形成了长效机制。
事实证明,这是解决职业院校师资问题的重要途径。
(2)加大课程改革力度,鼓励开发模块化课程。
学分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课程改革。
宽基础指整合专业平台课,甚至可考虑按专业大类开设平台课,这样便于学生选教师,也有利于集体研讨提高课程质量。
专业课模块化指变大体量的专业课程为多个精细课程或模块。
专业方向课多模块、活模块,便于学生选课程,发展个性。
增加通识课程比重,加强人文教育、公民教育。
高职院校的教育是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是基于学历的职业教育,不是企业培训,不能太功利。
现代就业越来越不定向,职业转换频次越来越高,要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与职业迁移能力,人文基础、通用能力、关键能力比专项技能更重要。
为适应这一变化,要开发宽口径、厚基础、多方向的课程体系。
(3)推进考试改革。
职业教育推行能力本位课程,考试也要以能力评价为主。
学业成绩评估要包括课程的终结性考试成绩、专项训练成绩、平时日常作业三方面。
作业含日常练习、社会实践、学习报告、小组作业。
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程度、学生间互评、答辩等都要与总评成绩挂钩。
随堂的技能考试(项目),要允许给学生多次考试机会。
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参展、发表作品等,也可以组合进入平时成绩给予认定。
学生的gpa(grade point average)成绩积点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质量优劣的标尺,等级可分为a,b+,b,c+,c,d+,d,f。
按比例算积分,见下表。
(4)加强过程管理。
一是落实导师制。
选课前,选课中,选课后,各二级学院都要按程序,做好学分制的宣传、解释工作,由导师指导学生选课,及时处理选课冲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二是严格学籍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学分预警制度,谨慎地使用淘汰机制。
学分制虽然取消了留级、降级制度,但要允许学习困难的学生自愿降级或转专业;鼓励学习者保留学籍服兵役或休学去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复学完成学业。
三是对免修、免试、“奖励学分”等严格把关。
3.拓展时空,资源无界化,弥补教学条件不足。
美国教育技术与传播协会(aect)认为:教学资源是指能帮助学习者有效学习和操作的任何东西。
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有开放的资源意识,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1)突破传统学年制的时空定式。
打破传统的每周5天、每天8节的作息安排,晚上、周末排课,全天候开放实训室。
全院上班、上课、开餐、交通车运行时间、教师课酬等都作相应调整。
甚至可以尝试打破传统的寒暑假,按季开课。
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同时也缓解了教学资源的问题。
(2)在线学习获取学分。
为解决目前公共选课不足、质量不高、毕业班学生学分不够、教室不足、学生顶岗实习阶段重修困难等,采用了自主修读学分的网络课程平台,提供丰富的名校、名师优质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