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全面推进学分制 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全面推进学分制 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四、推行学分制的主要过程和措施
1. 2. 3. 4. 5. 6.
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转变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文件 改革课程体系和加强课程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后勤保障体系建设
1. 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转变
学年制向学分制的转变不仅是新旧教学 管理方式的更替,而更是教育理念的更 新。 应试教育向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 力和创业精神人才观的转变 共性教育向个性教育的转变 一次性或阶段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 “专业学习”向“通识教育”转变
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实施学分制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
“通识教育” ,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 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
4.实施学分制是个性化培养的需求
市场需要多样化、复合型人才,学生是
很实际的,市场需求就是他们的学习目 标 培养高质量有特色的学生,学分制是个 抓手 学分制是学生个性化的要求 个性化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学习自觉性
三、实施学分制校内环境与条件
2. 教学资源---硬资源
教师方面:质量、数量、工作量 教室:全校统一调正,教务处管理 实验室、计算中心、图书馆的开放 食堂开放 社区:学生宿舍
四、推行学分制的主要过程和措施
1987年以前 实行学年制 1987年开始 实行学年学分制 2002年开始 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 2006年开始 按学分收费 2011年开始 小学期制
一、学分制与学年制
1.什么是学分制? 2.什么是学年制?
3.学分制与学年制区别
1. 什么是学分制?
学分制是一种教育管理制度与模式; 学分制又称学分积累制; 学分制是以学分为单位来计算学生学习的份
量,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为获得毕业或学 位的标准;
实施弹性学制,可以提前毕业或延缓毕业。
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管理?质量?后进学 生? 用改革的方法来解决!!
1. 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转变要做到: 变以课堂为中心向课内外并重转移。 变以课本为中心向教材与课外读物并重 转移。 变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动性、积极性、个性特长。
2011-07-25
38
提前与延缓毕业
教学管理要高效、透明、正确、到位 管理工作从“人管”(靠经验)过渡到
“制度管”(法治)
5. 加强教师与管理队伍建设
学生的思想观念出现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向, 自主意识明显增强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设计、自我管理 强化任课教师的教书育人职责 提倡教育、管理、服务三结合,树立学生工作 新观念 建立流动群体“党团组织”
1. 什么是学分制?
学分制运行和操作的核心是选课制; 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按指导性培养
计划的要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来: 选择专业 选择课程 选择教师 选择上课时间
2. 什么是学年制?
学年制也一种教育管理制度; 学年制以学年为计量单位,来判断学生
升级或留级。
学年制的核心是以必修课为基础。 学生必须严格按照培养计划的要求完成
2.教育国际化、市场化转轨的要求
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国际接轨:相互承认学
分、中外双证; 毕业生分配市场化,用人单位在观念、制度 上的转变; 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复合性、多样 性、千人千面,有个性的人满足各行各业对 各类层次职业的需求。
3. 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高教任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六、信息化是实施学分制的重要手段
教 学 管 理 的 MIS 系 统 (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学生选课 考试安排 成绩管理 决策分析及评价
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管理、排课规则、学生选课、考 试安排、成绩管理、决策分析及评价、学 生学费结算
七、学分制改革的初步成效
5. 学分制是重要的管理模式和手段
学分制提供学生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选择学习模式 选择课程和教师 选择双学科、辅修学科 二年级选择专业(以学院招生,校内转院系)
自主安排学习生活、学习进程
自主设计自己未来的能力
三、实施学分制校内环境与条件
1. 教学资源——软资源
宽裕的高质量的课程:课程数量(必选修课: 国外1:1?尤其是后者)。 一大批名师 配套的教学管理体系: 学生口:无班级概念,思想工作? 后勤:食堂,社区管理? 教师:上课时间不能随便调,上课时间可 能一周多次课程。
6. 加强后勤保障体系建设
保障教学秩序的稳定,后勤至关重要
食堂开饭
班车的运行时间 教室管理 环境治理 管理手段现代化、工作规范化
五、学分制下的教学质量保证
1. 健全与完善管理制度 2. 严格执行管理制度 3. 建立与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
4. 逐步建立与完善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开放教育:学习工作学习
二、实施学分制是必然趋势
1. 高等教育深入改革的需要 2. 教育国际化、市场化转轨的要求 3. 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4. 实施学分制是个性化培养的需求
5. 学分制是重要的管理模式和手段
1. 高等教育深入改革的需要
构筑高校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弹性学制、
交叉专业选课、主辅修、双学位; 人才素质的高标准: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 基础、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人才规格的多样化:改变千人一面的教学 模式 千人千面的多样化教学模式; 教学个性化、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势 必要求学分制。
全面推进学分制 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合肥工业大学 张 辉
1
目
录
前言 一、学分制与学年制 二、实施学分制是必然趋势 三、实行学分制校内环境与条件 四、推行学分制的主要过程和措施 五、学分制下的教学质量保证 六、信息化管理是实施学分制的重要手段 七、学分制改革的初步成效 结束语
前 言
合肥工业大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
学业任务,学生没有自主的选择权。
3. 学分制与学年制区别
学年制:
刚性化:统一课程、统一上课时间、统
一上课教师 指令性:计划 封闭:专升本、插班生、转院系很困难
3. 学分制与学年制区别
学分制:
柔性:课程、时间、教师
强性:某些基础可加强
个性化:多元化、多样化
指导性教育:计划
程中,经历了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学
分制几个人阶段,现已基本形成了“学
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的教学管理
模式和制度。
学分制是现代教学管理的主要方式
19世纪末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高等院校都是采用
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方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
分制将会是我国高等院校本科教学的主 要管理方式
学分制的推行,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
革:多样化、复合型 学分制的实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 动性 学分制有利于优秀生、复合型、拔尖人才 的培养 学分制推动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学分制推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结 束 语
学分制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新的问题、矛盾在不断产生,需要进一步 发展与完善 需要足够的、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总量) 需要建立一套更加合理的新的课程体系 : 课程的现代化、层次化、综合化和个性化 加强师资队伍和教风、学风建设 信息化是实施学分制的重要手段
5. 加强教师与管理队伍建设
教师既要教书,又要搞科研,科研促教学
教师要主动适应市场需要:改进教学方法
与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 加强教师的培训 提升信息化管理能力 实施职务聘任制 实施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 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
5. 加强教师与管理队伍建设
比较松散的组班关系 个性问题多:选课、考试、成绩、重修、
厚基础、宽口径、善创新、高素质 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性 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发展
3. 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文件
教学运行篇 专业课程篇 实践实验篇 质量保障篇 教学改革篇 附 录
3. 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文件
1、合肥工业大学学分制学籍管理办法 2、关于《本科生学分制学籍管理办法》执行过程中有关问题的补充说明 3、合肥工业大学实施学分制及教学管理暂行规定 4、合肥工业大学学生班主任、班导师工作实施办法 5、合肥工业大学关于辅修第二专业的暂行办法 6、合肥工业大学选课选教管理暂行办法 7、关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管理的若干规定 8、合肥工业大学本科生提前毕业、延长学制暂行规定 9、关于合肥工业大学本科生考试编排工作的说明 10、合肥工业大学本科生补考工作暂行办法 11、合肥工业大学本科生考试试卷管理办法 12、关于本科生考试试卷A、B卷问题的紧急通知 13、关于毕业生考试成绩和学期末考试成绩管理的紧急通知 14、关于学期末考试成绩管理的通知 15、合肥工业大学优秀学生校内转专业暂行办法 16、合肥工业大学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为硕士研究生工作的暂行办法 17、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招生章程
2.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所有专业进行调研
与国内外一所著名大学相比较
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
分析了国内外教育和市场需求发展前景
等,并从中找出差距,确定自己的特色 和定位,并对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与内 容进行了调整。
合肥工业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原则
培养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服务 的“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 应用型、创新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总原则:精减学时、整合资源、突出实践、构 建平台、完善标准、交叉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