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各个历史阶段特点

中国古代各个历史阶段特点

中国古代各个历史阶段特点:先秦历史的主要特点1、生产力水平低下,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到金(铜)石并用时代、再到铁器和牛耕时代的进步历程。

2、生产活动日益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生产关系不断变化,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氏族公社、传说时期几个阶段)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漫长历程,是中国古代史上经历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

4、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在天文历法、文字、医学、建筑、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成就突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奠定了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

5、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的确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等方面的发展上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6、先秦历史的发展过程明显的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等唯物史观的原理。

7、井田制的兴废成为奴隶制和奴隶社会兴衰的纽带和标志。

秦汉时期的历史特点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初步发展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

对外关系以及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各项制度的基础。

1、政治上:第一,封建国家由战国分争走向统一,并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统一,奠定了此后中国历史的主流为国家统一的基础。

第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巩固发展起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制逐渐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巩固、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主阶级内部主张继续推行井田制和主张实行郡县制的两大势力进行了反复的争论和数次的斗争。

第三,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思想由崇尚法家思想演变到推崇儒家学说,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第四,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

第五,地主阶级在不同的阶段,针对具体问题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政策调整。

第六,奴隶制的残余势力还大量存在,表明社会制度的演变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发展过程。

第七,先后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其斗争方式和策略以及他们的反抗精神大都为以后历代农民阶级所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第八,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的弊端开始暴露,导致封建王朝和封建国家灭亡的主要因素在这一时期已大都出现。

第九,地主阶级内部开始分化,形成特权阶层。

第十,对外交往初步发展起来。

第十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初步发展。

2、经济上: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劳动人民的劳动,这一时期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并呈现出以下时代特色。

第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和巩固。

第二,各种经济制度由参差不齐实现了全国统一。

第三,在经济思想上确立了“重农抑商”,以农业为本,工商为末的观念。

第四,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

第五,确立了中唐以前的以人丁为主的封建赋税制度。

第六,封建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第七,在统治者提倡“重农抑商”的同时,类似于16——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重商主义”经济思想,也在这一时期出现突破了“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

第八,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

西北畜牧业经济区与中原农业经济区实现了交融。

3、民族关系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时战时和(但和平交往是主流),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战国秦汉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民族关系也发展了起来。

第一,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建立和巩固起来。

第二,初步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原王朝处理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和加强对边疆的管辖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确立了中原王朝对各族所推行的民族政策。

即:(1)、用战争解除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

(2)、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行政机构,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派人出使少数民族聚居地,安抚各少数民族人民及其首领。

(4)、与少数民族联姻的方法,即和亲政政策。

(5)、支持和鼓励各族人民之间的民间交流和民间贸易。

(6)、强迫和鼓励各民族杂居相处,和平发展共同提高和发展。

第三,确立了中原王朝对北方少数民族以防为主的政策策略。

第四,边疆地区得到有效的管理。

第五,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扩展,边疆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第六,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4、对外关系上:强盛的秦汉与亚洲各国人民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秦汉时期我国与欧洲的关系也开始发展起来。

第一,我国同朝鲜、日本的外交关系发展起来。

第二,我国同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发展起来。

第三,秦汉文明对世界文化影响十分深远。

第四,对外交往的范围相对于后世较窄。

第五,陆路交通是对外交往的主要途径。

5、科技文化上:战国秦汉时期,随着社会变革的发生,新的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巩固发展,国家和文字的统一及经济的繁荣和各族联系的加强,科技文化也较为发达,且内容广泛。

第一,科学技术上确立了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第二,实现了文字统一,政府主持下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学校教育系统建立起来。

文字的统一和教育的发达,提高了我国古代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的条件之一。

第三,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逐渐走向了儒家“大一统”。

第四,宗教和哲学界表现活跃。

第五,我国封建地主阶级的史学确立起来。

第六,文学、艺术成就高超,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第七,统一性和多样化实现了有机的结合。

第八,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第九,文化成就气势辉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的主要特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总体历史特征是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具体地讲,本期中国历史发展的特征有:1、政治方面:第一,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第二,在整体上,国家处于南北对峙状态。

第三,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民族融合加强,民族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

第四,地主阶级进一步分化,士族阶层成为一股特殊的社会势力,并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由盛而衰的过程,南北土族的发展不平衡。

第六,少数民族进入并征服中原后,适应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主动进行了改革,接受了中原汉族人民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就。

第七,在本期历史的分裂中孕育着许多统一的因素。

2、经济方面。

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割据带来的动乱和战争的确使生产受到较大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经济在向前发展,较以前仍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并呈现出自己的时代特征。

第一,南北经济发展速度不平衡。

北方在较长时期处于停滞、倒退的状况,呈现出反复的破坏和恢复的间断性发展的特点。

南方地区的经济则是持续发展,尤其是江南地区得到了迅速开发。

第二,江南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开始了我国封建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南北经济水平的差距缩小,为隋的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不论是在国家分裂、各个政权并存时期,还是在短暂统一时期,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为了在各个政权间的混战和争夺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各个政权都注意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第四,对劳动力的占有和争夺取代了西汉时期的土地兼并,成为这一时期各种势力在经领域争夺的焦点。

3、民族关系方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总体特征是民族大融合进一步加强,使汉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进一步成长壮大起来,并创造了灿烂的精神和物质文明,又为以后中华民族的更加辉煌,国力的更加强盛打下了基础,具体说来,这一时期民族关系方面呈现出来的特征有:第一,民族迁徙频繁,是一个民族大迁徙的时代。

第二,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民族融合具有多种形式,基本上奠定了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途径:通过民族迁徙,实现民族间的杂居共处;少数民族统治者实行社会和政治改革,接受汉族先进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成就;各族人民的联合斗争;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各政权统治者采取措施加强对各民族的控制和加强各民族间的联系;第三,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战争相对较多。

第四,少数民族进入并征服中原后,适应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主动进行了改革,接受了中原汉族人民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就。

第五,民族融合的全过程清晰可见:迁徙,矛盾,交融,融合。

4、文化方面:由于南北经济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以及佛教的盛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不少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

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

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既是对以前各代文化成就的继承和创新,又为后世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化特色和文化成就表现为:第一,突出地体现了文化成就的取得的长期性和继承性。

第二,科技成果成就突出,仍居世界前列。

第三,宗教盛行,玄学产生,思想领域异常活跃。

第四,文学、艺术成就高。

第五,反映现实:分裂割据;民族融合;佛教盛行;政权更替频繁,战乱不断;士族制度形成;江南开发。

这说明社会生活是文化成就的源泉,文化成就具有广泛的社会现实性。

隋唐时期的历史特点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最繁荣的一个时期,也是国力相对较强盛的时期。

综观隋唐时期,在社会各个方面均产生了一些划时代的变化,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政治上:第一,封建国家长期统一,国家安定,这是封建国家繁荣昌盛的条件之一。

第二,继续推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使这一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第三,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制瓦解,募兵制诞生。

第四,本期历史的前半期,即从隋的建立到唐玄宗统治的前期,从总体上讲,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先后出现过隋文帝时期的“开皇之治”,唐太宗时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等封建治世局面。

第五,在本期历史上,地主阶级中的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之间的斗争仍然激烈,而且随着士、庶两个阶层的经济、政治地位的变化,两个阶层对一些政治问题的主张和见解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第六,本期中国历史上,不管是隋朝还是唐朝,统治都都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第七,本期历史上的两个朝代,即隋朝和唐朝的末期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且农民起义的斗争水平在以前的基础上已有所提高,并对后世的农民起义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八,在本期历史上,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得到淋漓尽致的暴露,即在封建群君主专制制度下,导致国家衰亡和灭亡的各种因素都在这一时期发挥了作用:政治腐败,皇帝不理朝政,听信谗言,任用奸臣;女宠;宦官、权臣、强藩、党争.2、经济上,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极度繁荣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经济由盛转衰的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经济呈现出繁荣现象的同时,也表现了其承上启下的时代特色。

第一,均田制逐渐被地主土地所有制(大土地所有制)所替代。

第二,随着均田制的崩溃,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以均田制下农民为依托的租庸调制也逐渐瓦解,被两税法所取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