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文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作文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作文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现状作文教学目前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在此作以下归纳:(一)作文感情虚假或无感情。

在强调书真情、写真实的今天,学生作文中出现动辄“热泪盈眶”“泪流满面”的情景描写,让人感觉情感极为不真实。

而有的学生作文中一点感情都没有。

我的学生中有一位,刚刚经历母亲去世的痛苦,我恰好出的作文题是“孝不我待”,我想这位学生的作文肯定有真情实感,没想到他交上来的作文却是大谈孝的重要性,历史上的人物有哪些是孝的榜样等等,我顿感无奈。

而像这样无情感的作文在学生中比比皆是。

(二)无话可写,无病呻吟有很多同学拿到作文题后,抓耳挠腮,无处下笔。

或大段的抄所谓优秀作文,或东拼西凑,完全写不出自己的真实经历、亲身体验或自己的感悟,更不要说写出具有创新性的新观点新思想,至于更深刻的识见,更严密的逻辑思维就更谈不上了。

(三)虚拟想象,过分张扬我们要求写文章能够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但这种联想和想象应建立在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必须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分析生活现象,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不少学生作文,却多天方夜潭般的故事编写,甚至写虚拟的生活和无聊的游戏,有人错误地认为他这是个性,而实际上这类“无根据”文,完全没有现实针对性,躲进小楼,与世隔绝,故事新编,编得完全不食人间烟火,这样的文章只配自娱自乐,而无任何实际的价值。

(四)选材陈旧,积累肤浅作文代表那些思想积极向上、学识丰富厚实、思维灵活敏捷的学子心声。

从作文很多地方能看出一个学生的涵养,阅读的广博,积累的厚重。

可许多作文中,材料过于陈旧,给人积累浅薄的印象。

极少数可能由于时间、气氛限制而“灵机应变”,致使材料选择失当。

绝大多数学生是不注重平时的生活积累,不注意补充生动鲜活的材料,仅仅记住了有数的几个事例,一用就是一个学期甚至几年。

有人形象地说说“屈原又跳江了。

”,一学期下来,至少数十次写屈原,这几年又是翻来覆去写陶渊明。

这样的文章怎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呢?(五)认知过程的浅表化、片面化:作文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之上的,这种认知一是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体验,直接获取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二是通过阅读材料,间接地认识社会,了解人生。

由于年龄、生活阅历的限制,中学生在观察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常常不能透过人、事、物的外部、浅层,深入到内部、深层,因而,他们常常不能够体验到平凡生活中包含着的特殊的意义。

在写文章的过程中也就无法搜寻到有意义的素材,觉得无人可记,无事可述,无物可写,无话可说。

另一方面,由于阅读理解能力的限制,中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常常不能整体地、全面地去理解,而只是把眼光停留在局部、片面。

在阅读过程中,一旦看到一点触及心灵的东西便不再深入地探究,便以为了解了材料的全部,忽视了材料的整体倾向,结果就犯了理解不准确,甚至完全错误的毛病。

(六)写作过程的随意性、公式化:中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常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

他们在审题构思的过程中常常只是粗略地了解题目的意义范围,确定一个大致的写作方向,并不在文章的整体布局上狠下功夫。

结果就是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甚至出现根据字数多少随意添减内容的情况。

这种随意性必然造成文章思路不顺畅、内容不协调,文章结构不严谨。

我们应该让学生养成在写作文章之前先编写好提纲的习惯。

先编写一个自己能理会的简易的提纲,明确思路、选用的材料,然后按写作提纲去写作。

即使局部需要调整,也可有所依凭,也不会影响全文的布局。

(七)写作活动的盲目性、神秘化:文章是写给人看的,目的是叙述事情,表现自己的思想;针对现实,阐明自己的观点;写景状物,抒发自己的情感。

通过传递思想、观点、情感给人以启迪,使人得教益。

但是,绝大多数中学生的写作却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

这样的盲目写作是难以写出有思想、有见解、有情感的文章。

语文教育专家顾黄初教授曾经这样说过:“有了思想的照耀,一切都会闪光”。

文章要“闪光”就要有思想,而思想来自于明确的针对性。

我们应该先让学生弄清为何而写,只有这样方可使他们在写作时有激情有见解有思想,方可写成照耀人心的文章。

中学生常常将写作活动神秘化,这样一种特殊的心理使得他们以为作文就该篇篇精彩,句句经典,有的指导老师也有这样的不切实际的要求。

这样的高标准就使得原本写作能力不佳的中学生视写作为畏途,写作的积极性可想而知。

而且,逐步成熟的中学生在内心深处也渐渐的筑起了一道心理防线,不愿说真话实话,不愿抒真情实感,害怕说错话,害怕人笑话。

畏首畏尾,写不出美文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八).思想上的幼稚,内容上的空洞思想上的幼稚常表现在低能力的叙述上。

如在高中生的作文中就有这样的句子:“在我很小的时候,……”“小时候,我问祖母……”“从出生开始,我就在爱的包围中长大。

”这种低能力的叙述当然和审题有关,但笔者认为更多的还是他们语文素养和作文功底的薄弱,且已经到了幼稚的地步,集中表现就是中学生作文“学生腔”。

内容上的空洞常表现在语言风格上的浮华。

此类中学生作文大多句式整齐,语言华丽,只可惜他们太注重文章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了文章最基本的要求内容。

(九)构思上的模仿,语言上的新潮构思上的刻意模仿常被称之为“套板反应”。

这种反应具体表现在写作上就是,只要看到一个题目,立即会联想到他人在这方面写过的精彩文章,回忆联想之后,根据题目要求,不是想方设法避开它们,而是采用它们的主题、思路、材料、结构或语言进行写作。

其写作的实质,是把以往阅读和背记过的文章根据作文试题的要求重新拼装起来,是运用别人的语言表达别人笔下表达过的东西。

”首先,“套作”所用的材料常被“批量”地“公用”,容易千人一面。

所以,其结果是相当多的中学生作文虽然主题正确、材料典型、语言流畅,但总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甚至是早已被前人证明了的永远是真理的废话。

语言上的新潮常表现在对“时尚”流行语、英汉混用和对网络语言的追逐,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渴望着时尚、新潮和与众不同,这种心理表现在语言的使用上,就是追求新潮。

像“哇噻,你可真了不起!”“我们班长真是酷毙了”“我们老师真给力”这样的语言比比皆是。

(十)作文写作缺乏观察和思考作文写作时,由于缺乏观察思考,很多学生把事情看在眼里,却没有想在心里,表达时就容易像记“流水账”。

他们的作文大多是表象的东西。

但表象是个别的、杂乱的、暂时存在的,如果观察事物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么得到的结论可能是浅薄的、偏颇的,甚至是错误的。

只有现象的罗列,缺乏理性的思考,就只能看到生活的表象,而发现不了立体丰富的生活,也写不出复杂丰富的内心真情,这样极易造成作文的思想幼稚,内容空洞和缺乏真情实感。

中学生作文的不成熟之一就是不知处理写实与写虚的关系,写学习永远是上课下课;写春天永远是草绿花红;写坏人永远是尖嘴猴腮……干巴巴,脸谱化,没有艺术性。

所以要倡导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同时,要有意识地认真思考生活,这样才能捕捉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丢掉“学生腔”,写出佳作美文。

如何突破学生作文的瓶颈,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怎样才能突破学生作文的瓶颈,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呢?(一)作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用需要激活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需要是兴趣的激活因子,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需要与否是能否产生兴趣的动力。

如果学生家中遭受灾难,无力支付学费,班主任告诉他写份申请,可以减免学费,那么这份申请的写作就是一种“需要”,他感到非写不可,他一定能写好,绝不会离题。

因此,教师每次作文命题是不是学生的“需要”,也就成了激活学生写作兴趣的“牛鼻子”了。

准确把握学生心理,选好话题,把题目真正出到学生的心坎里,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2.用成功提高兴趣。

兴趣和成功总是连在一起的,人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对于形成、巩固和发展兴趣有着特殊的作用。

比如经常举办征文比赛、成立文学社、编辑出版墙报、黑板报、校园文学刊物,课堂上可以尝试即兴演讲,影视欣赏后写影评等方式,把优秀作文结集,把优秀稿件推荐给报刊杂志发表等等。

因材施教,给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成功目标,只要达到自己的写作目标,就认为是成功之作,就给予肯定或表扬。

让每位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就会刺激他们的兴奋神经,学生心情舒畅了,潜能就容易发挥,兴趣就更容易形成、巩固和发展。

3.用知识发展兴趣。

知识是力量的源泉,也是写作的动力,对于需要综合知识的写作活动来讲,中学生在教材中所获得的知识,很难满足写作的需要,大量的知识需要到第二课堂去获得。

如果没有大量新鲜知识不断为大脑“充电”,写作的热情就不会持久,写作兴趣也不可能巩固和发展。

可以提倡中学生多看一些信息量大,知识性强,有趣味的电视节目和课外书籍。

也可以在班级开展“新闻三十分”活动,让学生交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搜集到的最新信息、见闻、读书心得等写作素材,以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这样就会有利于保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旺盛的写作热情和浓厚的写作兴趣,并使他们的作文写作得到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二)作文教学应培养学生思维能力1 .联系的思维观。

在我们生活的客观世界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关系,恩格斯说:“辨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从这个意义上说,掌握联系的思维观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一把钥匙。

常见的方法有因果联系、互动联系、发展联系等。

因果联系就是通过对与某一事物有关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作深入细致的分析,由因求果或由果溯因,从而正确地对客观事物作出评价判断。

善于运用这种联系来认识事物,往往能使人快速、准确地从细微或复杂的矛盾中发现主要矛盾,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互动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种联系构成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网,使万事万物联系在一起,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过渡、转化。

掌握这种思维方法,学生在评价客观事物时,就不会孤立、静止地就事论事。

2 .比较的思维观。

在评论某一客观事物时,我们要把此一事物与跟它有某种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出双方的相同或相异,进而对所论事物作出评价和判断,从而确定对事物某种属性的认识。

或者从事物自身某些因素之间进行比较,找出相同或相异进而对此事物的本质作出准确的评价。

常见的方法有求同法和求异法。

3 .逆向的思维观。

逆向思维观能帮助我们打开思路,发现思考的新角度,丰富、深化思考的内容,增加作文的新颖度。

逆向思维观不仅有利于克服作文的千人一面、老套雷同,而且还有利于发展其独立思考,求新求变的创新能力。

上述三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以便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三)作文写作应始于模仿,终于创新作文要求中明确提出:“不要套作。

”写作的一个特点是创造性,这个特点要求作者写文章既不能重复别人,也不能重复自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