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5种心理效应(精选)

15种心理效应(精选)

15种心理效应(精选)心理效应系列1:蝴蝶效应材料:楚之边邑曰卑梁,其处女与吴之边邑处女桑于境上,戏而伤卑梁之处女。

卑梁人操其伤子以让吴人,吴人应之不恭,怒,杀而去之。

吴人往报之,尽屠其家。

卑梁公怒,曰:“吴人焉敢攻吾邑?”举兵反攻之,老弱尽杀之矣。

吴王夷昧闻之,怒,使人举兵侵楚之边邑,克夷而后去之。

吴、楚以此大隆。

吴公子光又率师与楚人战于鸡父,大败楚人,获其帅潘子臣、小帷子、陈夏啮。

又反伐郢,得荆平王之夫人以归,实为鸡父之战。

凡持国,太上知始,其次知终,其次知中。

三者不能,国必危,身必穷。

《孝经》曰:“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楚不能之也。

(《吕氏春秋·察微》)上述所说的就是“蝴蝶效应”的典型案例。

“蝴蝶效应”是指事物的发生发展起初是一种混沌现象,任何事物发展均存在变与不变,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轨迹有规律可循,同时也存在不可测的“变数”,最初的一个看似与事物发展本身不相关的一件微小的变化能影响整个事物的发展,证实了事物的发展具有复杂性。

“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可能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有可能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蝴蝶效应”在心理学方面的应用:蝴蝶效应指一件表面上看来毫无关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

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当一个人小时候受到微小的心理刺激,长大后这个刺激会被放大。

“蝴蝶效应”在教育方面的应用:作为教育工作者或者是孩子的父母,对于儿童的成长,一定要从小事入手,进行精雕细刻的教育,不要放过任何影响孩子发展的细节,也不要放任任何影响孩子正确发展的小事,否则对于孩子的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是孩子的一生。

细节决定命运也许就是“蝴蝶效应”带给教育的启示。

心理效应系列2:巴纳姆效应说明:请仔细阅读下列人格特征,总有一款是为你量身打造的:白羊座的人格类型:对人热情高,做事有强烈感情色彩;为人处世表现出绅士、淑女的一面;路遇不平能挺身而出。

但急性子,缺乏耐性,遇事缺乏缜密思考;金牛座的人格类型:性格温和坚实,沉着踏实;忍耐力强,行事慎重;受人之托必能忠人之事、绝不会中途放弃;但占有欲强,做事渴求过于完美。

遇事儿常犹豫不定,有时还有顽固的一面。

双子座的人格类型:精力充沛,童心纯真,性格外向,健谈,有演说的才华;聪明,喜欢无拘无束,对外界都有永无休止的好奇心,知识涉猎广泛。

但不善专注,持久度低,性格善变。

巨蟹座的人格类型:心思细腻,纯挚简仆,对别人体贴入微;实在、善良,自我解脱能力强;会站在别人角度为别人着想的人,给人以体贴感。

但有时任性固执,不善表达。

狮子座的人格类型:热情开朗,做事大气豪爽,霸气外露,王者型,喜欢耍大牌,敢爱敢恨,在群体里有领导的才能。

但做事常走极端,不耐挫折,爱面子,控制欲超强。

处女座的人格类型:感情纯真细腻,纯净自然,有自我牺牲精神,对任何事都表现出献身性的使命感,竭尽所能。

在事情上要求高水准,不妥协,非常讲原则;喜欢洁净有序、做事谨小慎微;但对自己要求过高,过于追求完美。

天秤座的人格类型:好脾气,外貌出众,高贵典雅,能够给人和蔼和亲的感觉,做事儿公正公平,处处为他人着想。

但遇事常不够果断,摇摆不定。

天蝎座的人格类型:第六感强,直觉敏锐,有强烈的感知能力,情感深沉而丰富;性格深沉冷静,意志坚定;感情炽热,是集责任感、神秘感、意志力强、支配欲强烈于一身的人格。

但爱面子,记仇,喜欢吃醋。

射手座的人格类型:喜欢挑战、刺激和新鲜,具有挑战精神;眼光高远,思路开阔,喜欢经常外出;思维敏锐;做事精力集中旺盛,受欢迎的存在,喜欢交朋友。

但为人心软,不会拒绝,很容易相信别人,也容易原谅别人。

摩羯座的人格类型:对自己要求高,精力旺盛,工作积极,甚至是工作狂;诚实,不善于计谋或用心理战术;喜欢公平竞争。

但是,缺乏应变能力,行事风格不灵活,甚至固执。

水瓶座的人格类型:具有大智慧,头脑灵活,思想活跃,善于观察,诚实可靠有远见,不喜欢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但有时行为古怪,让人难以理解,脾气易变,多虑。

双鱼座的人格特征:双鱼座的人想象力丰富,善于适应环境,富于同情心;工作不盲从,有效率,纪律性强;做事不求数量质量,但求质量;但易动摇,容易受暗示。

分析:上述材料是我本人随手写来的关于不同人格的特征,有些内容甚至相互矛盾,并不涉及一个人的真实的人格特征,但事实上,许多人看后,的确会觉得总有一款就是为自己量身打造的,非常准确,甚至深信不疑。

这类情况尤其在年轻人当中表现突出。

这实际上就是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是指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即使内容空洞。

美国心理学家福勒于1948年对学生进行一项人格测验,并根据测验结果分析。

下面是所有被试所见到的同一段话: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

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

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

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

许多时候,你严重的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

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

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

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

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

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

试后学生对测验结果与本身特质的契合度评分,0分最低,5分最高。

事实上,所有学生得到的“个人分析”都是相同的,即平均分4.26分,也就是说,所有被试都认为这段话对自己的分析非常准确,这种现象被用于一个广为人喜欢的魔术师巴纳姆命名,被称之为巴纳姆效应。

在巴纳姆效应测试的另一个研究当中,学生们用的是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随后研究者对报告进行了评价。

研究者们先写下了学生们个性的正确评估,但却给了学生们两份评估,其中一份是正确的评估和一份是假造的,也就是使用一些模糊的泛泛而谈的评估。

在之后,学生们被问他们相信哪一份评估报告最能够切合自身,有超过一半的学生(59%),选择了那份假的评估报告。

在心理学上,“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的作用,即我们心中想要相信一件事,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也可以找到一个逻辑上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的结论。

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让他们自己看起来更正面和更积极的事情,所以人们会认同自己有许多优点,尽管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人格上的瑕疵。

教育应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或者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揣摩学生内心的真实需求,以表扬鼓励为主,以学生渴望的认同去评价,从而引导孩子们在进取的道路上努力学习。

试题:()是指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即使内容空洞。

A.期望效应B.巴纳姆效应C.霍桑效应D.南风效应【答案】B心理效应系列3:扇贝效应斯金纳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研究中发现,强化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固定时间间隔的强化中,会出现人的活动强度会出现周期性的高峰、低峰循环出现的现象,其变化图像的曲线很像扇贝的外形,因此被称为“扇贝效应”。

比如:假设某一班级固定在周六下午进行数学测试并对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即强化,学生的学习强度会在考前达到峰值,考试完强度即开始下降,距离考试时间较长的时候,学习强度会达到低峰,随着考试的临近,学习强度又一次达到峰值,如此循环往复。

“扇贝效应”启发我们:固定时间间隔的强化不利于使学生一直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可使用的对策是变化奖励的品种、不定时的进行测验和强化,从而形成间隔奖励。

考试题:1.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使用强化手段促进学生一直处于精神饱满的学习状态,就要不断的在不确定的时间间隔进行检测,并及时给予奖励,这是为了避免()的发生。

A.南风效应B.霍桑效应C.皮格马利翁效应D.扇贝效应【答案】D。

选项A:南风效应来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的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

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

拉封丹这则寓意深刻的寓言后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概念,被称之为“南风效应”、“南风法则”或“温暖法则”等。

它告诉我们:温暖胜于严寒。

选项B:“霍桑效应”是一种实验者效应,就是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

选项C: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为教师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它是指教师根据对某个学生的认知而形成一定的期望,促使该学生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而最终使预言成为现实。

题干,描述符合。

选项D:在固定时间间隔的强化中,会出现人的活动效果会出现周期性的高峰、低峰循环出现的现象,其变化图像的曲线很像扇贝的外形,因此被称为扇贝效应。

心理效应系列4:系列位置效应系列位置效应是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在系列学习中,在一系列处于不同位置的记忆材料回忆效果不同;系列位置效应就是这种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

其开头和结尾记忆效果较好,而其效果较差的中间部分称为渐近部分。

系列位置效应一般在自由回忆中出现,是双重记忆理论的重要证据。

系列位置效应的结果,以系列位置为x轴,回忆的百分率或绝对数量为y轴,则可形成一个U形的曲线,叫系列位置曲线。

系列位置效应产生的原因:1.社会知觉因素:记忆材料开头部分受首因效应的影响(见首因效应2),回忆效果较好;末端的记忆材料回忆效果较好,受近因效果(见近因效应11)的影响,回忆材料的效果较好。

如果记忆系列材料时,当材料识记完毕,立即进行数字递减逆运算,再回过头来回忆刚才识记的材料,则近因效应消失。

2.遗忘的干扰说:代表人物:詹金斯和达伦巴希。

主要内容:这种理论认为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于受到干扰所致,一般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解释遗忘。

(1)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回忆或者再认产生的干扰。

由于系列学习的材料开头部分没有受到前摄抑制的干扰,因此遗忘率较低,回忆效果较好。

(2)倒摄抑制: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由于结尾识记的材料不受倒摄抑制的影响,因此,遗忘率较低,回忆效果较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