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各种效应精选

心理学各种效应精选

1、认知地图效应“庖丁解牛”、“胸有成竹”和“老马识途”认知地图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对行为的目标,取得目标的手段,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获得目标的结果的认知,就是期待或认知观念的获得.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学习的中介过程,即认知过程的研究,强调学习的认知性和目的性.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托尔曼用大白鼠做实验,建立起了符号学习理论,提出了“认知地图效应”原理,也成就了他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先驱地位。

白鼠有三条可以从起点通往食物处的道路,而且它们的远近依次递增。

通常,如果依次堵塞1、2通路时,老鼠则依次通过1、2、3途径取得食物。

实验中,从原来堵塞第二条路处堵塞第一条路(途径一与途径二有一段共同途径),此时老鼠已经知道途径一和途径二同时不通,径直趋向途径三而避开途径二。

托尔曼认为,白鼠跑通道时头脑中形成了通道的认知地图,白鼠是根据"认知地图"来行动,而不是根据盲目的习惯来寻到目的物的。

2、法厄同行为把不听劝告,不自量力的行为称为法厄同行为。

3投射作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见青山多抚媚,青山见我亦多情”投射作用是弗洛伊德心理防御机制之一,指个体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承受但又是自己具有的冲动、动机、态度和行为转移到他人或周围事物上,认为他人或周围事物也有这样的动机和行为。

心理投射测量法,是利用投射作用原理而设计出的对个性心理进行测量鉴定的一种比较客观、准确、有效的测量方法。

4、习得性无助行为“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特征:自卑、焦虑心理状态:低成就动机、低自我概念、消极定势、低自我效能感学生产生的原因: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不恰当的评价方式、不正确的归因。

总之,习得性无助的重要的矫治策略是元认知、问题解决、示范、自我谈话、自我控制、自我评价。

5、霍桑效应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同学和老师所接受和赞赏的,我们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赏,也才可能让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充满自信!一年之前入学的一批学生的测验结果由于某种失误被颠倒了,也就是说现在的优秀班其实是普通的孩子,而真正聪明的孩子却在普通班。

但是这一年的课程成绩却如同往年一样,优秀班明显高于普通班,并未出现异常。

原本普通的孩子被当作优等生关注,他们自己也就认为自己是优秀的,额外的关注加上心理暗示使得丑小鸭真的成了白天鹅。

基于霍桑效应的心理暗示还可以治疗抑郁、自卑、紧张等各种心理疾病。

6、软糖实验196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瓦特·米伽尔把一些4岁左右的孩子带到一间陈设简陋的房子,然后给他们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他们,如果马上吃软糖只能吃1颗;如果20分钟后再吃,将奖励1颗软糖,也就是说,总共可以吃到两颗软糖。

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软糖吃掉。

有些孩子则能耐心等待,暂时不吃软糖。

他们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或闭上眼睛不看软糖,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结果,这些孩子终于吃到两颗软糖。

实验之后,研究者进行了长达14年的追踪。

继续跟踪研究参加这个实验的孩子们,一直到他们高中毕业。

跟踪研究的结果显示:那些能等待并最后吃到两颗软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机遇而不急于求成,他们具有一种为了更大更远的目标而暂时牺牲眼前利益的能力,即自控能力。

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1颗软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则表现得比较固执、虚荣或优柔寡断,当欲望产生的时候,无法控制自己,一定要马上满足欲望,否则就无法静下心来继续做后面的事情。

启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善于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的能力,即平时我们所说的“耐力”,让孩子学会坚持与等待。

当然这种等待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不难想象,如果父母在孩子提出某种需求时设法“延迟满足”,让孩子感觉实现这个需求很艰难,那么,孩子不仅在需求满足的过程中,心理承受能力得到了锻炼,上进心或积极性得到了强化,而且在需求满足之后,会倍感愉悦,倍觉幸福,也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满足。

相反,如果我们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头脑中会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思维“定势”:我要什么马上就能有什么。

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任性,越来越贪心。

可一旦离开家庭走入社会,那种任性、暴躁、急功近利的性格特点肯定会令他们饱受挫折和打击。

而事事不顺心的他们,往往不会从自身找原因,反而觉得别人有意跟他们过不去,总是与周围人处于一种对峙状态,长此以往,很可能酿成忧郁、偏执、狂躁等各种心理疾病。

这恰恰是家长们不愿意看到的。

但愿家长们都能重视孩子的延迟满足,让孩子从小学会延迟满足。

在延迟满足中,孩子学会期待、学会感激、学会珍惜、学会克制、学会奋斗,体验成功的快乐和人生的幸福。

7、叶克斯-道森定律后续对人类进行的研究则证明;个体智力活动的效率与其相应的焦虑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的函数关系,表现为一种倒"U"形曲线.当人的情绪过于放松,丝毫也不紧张时,认识操作的成绩很差;当人的情绪比较紧张但又不过分紧张时,认识操作成绩最好;当情绪进一步紧张,达到过度兴奋时,认识操作的成绩又降下来。

这个规律告诉我们,我们对自己在某件事情上发挥水平的期待应该是适度的。

在面临重大行动之际,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目标的相对难度来调节焦虑水平,可以通过模拟或参照以往的结果来了解自我,判断行动的难度,然后量力而行。

8、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于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它主要表现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

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而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就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

9、狄德罗效应一种常见的“愈得愈不足效应”,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稳,而一旦得到了,却不满足。

10、定势理论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

定势使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具有一种倾向习性,并影响问题是否顺利解决。

定虽然有时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但从总体上来说是消极的,它使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变得呆板。

当定势阻碍问题解决时,应暂时信下来,休息一下,或进行一些别的工作,过一会儿,定势会自然消除。

11、门槛效应"门槛效应"对我们的启示很多,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一下子不宜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是先提出一个只要比过去有进步的小要求,当学生达到这个要求后再通过鼓励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并力求达到。

"登门坎效应"蕴涵的是一种教育的理性、教育的智慧。

根据"登门坎效应",教师所制定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要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根据不同素质、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的基础与表现,制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的目标,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即"跳起够得着" ,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结合起来,将较高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层次不同的小目标,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一旦实现了一个小目标,或者说迈过了一道"小小门坎",我们的教育前景就宽阔得多了。

比如,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我们可以首先要求学生从找准自己的不足做起,根据自身问题制订一个时间段(一周、半月或一个月)养成一个好习惯的目标。

如养成"不随意发脾气"、"抓紧时间做事"、"倾听别人说话"、"不随地扔垃圾"、"勤于思考"、"聚精会神听课"、"做题仔细认真"等等。

长此以往,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便会功到自然成。

还有,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切忌急于求成、"恨铁不成钢",而要富有爱心和欣赏心,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和发展潜力,对他们作出积极的、鼓励性评价,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满意的微笑,一次真诚的祝福,都可能换起他们的自信,使他们看到自身发展的希望,从而积极健康成长。

再有,课堂提问时,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设计问题,一步步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

12、德西效应“德西效应”给教师以极大得启迪。

当学生尚没有形成自发内在学习动机时,教师从外界给以激励刺激,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奖励是必要和有效的。

但是,如果学习活动本身已经使学生感到很有兴趣,此时再给学生奖励不仅显得多此一举,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一味奖励会使学生把奖励看成学习的目的,导致学习目标的转移,而只专注于当前的名次和奖赏物。

因此,作为教师,要特别注意正确使用奖励的方法而不滥用奖励,要避免“德西效应”。

根据德西效应,教师和家长在表扬学生时,要运用“奖励内部动机为主”原理,使学生关注自己的成长。

平时,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良好行为,给预表扬。

引导他们自主的良好行为,引导他们朝自我成长方向发展。

有体育才能,可以推荐参加运动队;有文艺才能参加乐队等;爱读书的可以给予更多的读书机会,举办讨论会等;爱写作的可以让其有公开发表的机会;爱发明创造的,可以提供更多实验的机会。

一味外在奖励会使学生把外在奖励看成学习的目的,导致学习目标的转移,而只专注于当前的名次和奖赏物。

13、潘多拉效应潘多拉效应的心理实质是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在起作用。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情绪失控,道德观念和社会化发展不成熟。

他们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实践意识。

但家长或教师在教育孩子时,为了让孩子不走弯路,常用自己的所得经验阻击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受好奇心的驱使,听不进大人们忠告,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

这样,孩子不听劝告的逆反行为就形成了。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经过青春期这个特殊的阶段,它是架设在幼稚与成熟之间的一座桥梁,也是人生理和心理上发生巨大变化的过渡期,而中学生正处于这样一个非常时期,他们在生理上已经显现出了不同于儿童的性征,在心理上也具备了强烈的自我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