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论文

大学论文

《大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浅读《大学》
张帅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开封475001)【内容提要】
《大学》作为传统经典在古代发挥着巨大的教化作用,现代社会处于剧烈转型期,各种思想鱼龙混杂,我们更需要《大学》的指导,把社会上的人都努力培养成能承担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的“新民”。

【关键词】
《大学》社会现代意义
正文
引言
《大学》作为儒家的经典,历代学者都很重视,相关的注解和研究著作数量众多。

东汉郑玄注《礼记》时一并作注,唐孔颖达作《礼记正义》也一并作疏。

至宋代,司马光著有《大学广义》一卷,是为《大学》别出单行之始。

至二程兄弟,表彰《大学》《中庸》二篇,
以为《大学》是“孔氏遗书,为孔门相传教法。

”宋南渡之后,朱子得二程之正传,在孝宗淳熙时,撰《大学章句》,与《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并行。

建国之后,对《大学》的研究出现一些中断。

“文革”破四旧立四新、与传统观念彻底决裂,儒家伦理基本上从社会意识中清除了,由此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之后,对于传统经典的研究再次复兴,但依然需要进行不断的努力,本文就是对《大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进行一些浅谈。

希望对于《大学》进一步研究有所裨益。

论文正文
想要解读《大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大学》。

《大学》。

《大学》原为《小戴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在西汉武帝罢戳百家独尊儒术是时随《礼记》进入官学,进入官学的时间很早,《大学》在宋代之前并不单行,宋时,宋人将它从《小戴礼记》中抽取出来,单独成书成为现行的《大学》。

宋人同时将《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并列为四书。

宋代大儒朱熹倾注一生的心血为四书做注,撰成《四书章句集注》。

由此四书正式形成。

在四书中,朱熹尤其欣赏《大学》,称其为“孔氏之遗书也,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之次第者,独赖此篇存,而《论》、《孟》次之。

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因此他对《大学》的次序又进行了重新的编排,将《大学》分为了经、传两部分,分成了朱子般《大学》给中国历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之后,科举考试的范围就仅限在四书五经的范围里进行出题同时又要求必须以朱熹所作的注为标准答案。

因此《大学》也就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士人研读的必须版本,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影响了无数的中国人。

《大学》的影响之大不是偶然的。

从本质上说《大学》是儒家较全面系统阐述治国平天下学说的一篇政治论文。

《大学》所讲求得三纲八目即明德、新民、至于至善(三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

提供了一个个人修身养性,治理加过的一个途径,指明了一条道路。

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是为了给国家选拔官吏的背景下,修习《大学》能够有效提高官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便于节制腐败,延长王朝的寿命,而这对于作为一国之主的皇帝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大学》能够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同时,《大学》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孔子即说过“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大学》作为礼记的一部分自古就受到人们的推崇。

研习《大学》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同时《大学》中所蕴涵的“道”亦值得我们思考领悟,比如《大学》中始终强调,做事要重视实物之间的本末,要做到知本又知末。

“其本乱而末治者,未之有也。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要分清主次矛盾并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这样
做事时方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又如《大学》强调格物致知,修齐家平来治理天下: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由此可见格物致知是一切事情成功的前提,格物致知用现代话说就是实事求是,就是“不经过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在中国现在许多地方存在着不实事求是,弄虚作假,欺骗百姓,一切以GDP马首是瞻等官僚主义作风的现状,倡导格物致知是十分有必要的。

同是《大学》还告诉我们,要时刻反省自身: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这段商汤写在洗澡盆上的话,以及《尚书》中《康诰》的教诲和《诗经》中的话告诫人们,要时刻反省自身,才有资格成为新民,正如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至于违法乱纪。

道理虽朴素,但要做到却不容易最重要的是不自欺欺人,为人有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骗人终究不能骗己,虚伪的面具可以戴一时却无法戴一世,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处世为人都要讲究诚意,否则公司再大品牌再响,终究难逃破残的厄运,就像销售毒奶粉的三鹿企业一样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供人唾骂。

《大学》告诉世人的道理远远不止这麽多,要进行深入了解,那就必须深入熟读原文进行仔细地揣摩和体会,而古代士人也恰恰就是这样做的,总是他们中的许多人把儒学仅当做一个求取功名仕途的敲门砖,但不可置疑的是,儒学所提倡的仁慈、宽容、博爱、进取、胸怀天下、兼济世人的情怀价值观还是随着朗朗的读书声渗入到古代士人的内心深处,所以在漫长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能够出现一大批德才兼备的良臣循吏,在造福一方百姓的同时也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而《大学》精神也融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影响了我们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

在当代社会研读《大学》对我们当代的社会发展,人民的幸福生活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大学》作为儒家经典传承千年,所蕴涵的内涵极为丰富,就如同一杯名茶越品越能感到其中的意蕴深长。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人们的精神世界遭到侵蚀,信仰缺失,诚信缺失等现象越来越严重,精神危机的出现反映在现实中就是社会的病态:
部分官员们身居高位却尸位素餐不为人民做事甘当庸官,更有甚者不仅行政不作为更官商结合鱼肉百姓,为官一任为祸一方,贪污腐败,横行乡里,欺男霸女,无恶不作。

荒淫无耻的行径让人叹为观止。

比如江苏省建设厅原厅长徐其耀。

徐某人以包养140多个情妇的骄人业绩,完全有资格当选色贪吉尼斯纪录之最。

一次,徐其耀胸口不太舒服到医院“高干病房”后,40多岁的女护士王秀丽为其打点滴,徐其耀的左手上还输着液,竟三下两下就解开了王秀丽白大褂的纽扣……成了徐其耀的情人后,王秀丽求徐为其毕业后在家待业的女儿安排工作,也把女儿刘澜送入了“虎口”。

这个可怜的姑娘,一年之中两次为徐其耀堕胎。

令人发指的是,荒淫无度的徐其耀不仅不隐瞒自己的无耻行径,有时反而故意标榜自己的“能耐”。

一次酒后,他不仅当着众人的面炫耀自己的“一箭双雕”,居然还将这母女俩的“床上功夫”进行了一番比较!
中国商业领域存在着一些不良商人,利用国家转型期间存在的一些灰色地带,聚敛了一些资产,成功于侥幸。

但他们并不自知收敛,而是一再不顾自己的社会责任,继续用卑劣的手段赚钱。

珠三角一些代工厂的小老板,他们与客户合作也好,与公司股东、员工和专家共事也好,常常过河拆桥,有求于人时甜言蜜语,态度谄媚,事过之后则翻脸赖账,完全不像现代社会文明人。

殊不知,历来生意需讲求多赢共存之道,光是你一人使诈赚便宜,别人难道都是傻子?
更不必说,那些富二代官二代的行径,李天一先撞人在轮奸,真可谓无恶不作,胆大妄为之至。

就连高级知识分子都无法幸免,以留学日本的博士归国时竟对前来接机的母亲挥起了水果刀。

这些反常现象的出现说明中过现在面临着道德沦丧,社会风气败坏的社会危机,我认为这些反常现象的出现是我们的思想混乱没有了信仰和道德的约束,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传统经典再一次引入到我们生活中来。

时至今日,也许有人会说,《四书五经》已经离我们太遥远,现在已经没有多少用处了,也不需要再花费精力去学。

但《大学》以及其他的古典文集所散发出的人性光芒是时间所磨灭不去的。

这不仅仅是一段历史哲人思想的总结,也是现代人于忙忙碌碌中需要把持和借鉴的。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遗忘了对身心的自省,对事物的急功近利、利欲熏心,也大都是由于受染乌烟瘴气而忘记了“修身”。

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达上千年,足以说明它强大的生命力。

所以,不要忘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这些东西所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拿来供后人自夸炫耀。

对于我们个人的修养、家庭的和睦乃至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建设,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