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外科专科护理操作第一节CPM机功能锻炼的护理操作技术持续被动运动(Continous Passive Mtion,CPM)是以持续运动理论为基础,通过模拟人体自然运动,激发人的持续被动运动机(CPM 机)具有帮助手术后下肢恢复活动的功能,使术后的膝关节、髋关节活动自如,它适用于不同身高的患者,可按不同的腿长对支架及自然复原力,发挥组织代谢作用,进行下肢关节功能恢复锻炼。
关节活动角度进行调节达到康复训练的目的,调节围大,操作简单,但只有早期、正确地使用CPM 机,才能提高使用效果。
CPM机适用于下肢骨折、关节囊切除或者松解术后、关节成行术、人工假体置换术后、关节镜检查和治疗后的患者等。
【目的】1.进行被动的膝关节屈伸活动锻炼,减少下肢关节主动活动时肌肉收缩带来的骨折端不良应力的影响。
2.保护关节软骨面,防止术后关节僵硬、关节外粘连和术后静脉栓塞。
3.加快术后关节运动幅度的恢复。
4.消除疼痛和水肿。
【适应症】1.骨、关节骨折坚强固定术后2.各种原因致关节粘连挛缩僵硬松解术后3.肢(指)体的关节囊切除,关节肌腱、韧带重建或修补术后4.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变形矫形术后,滑膜病变,赘生物切除术后5.关节成形术后,各种异体人工假体置换术后6.骨关节感染治愈后关节功能障碍7.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及截瘫患者的康复【禁忌症】1.骨折未包扎固定前2.骨恶性肿瘤3.凝血功能障碍4.特殊感染5.痉挛性瘫痪6.合并血管损伤术后【操作步骤及评分标准】【注意事项】1.患肢的脚和脚套要套实,与水平线呈90°,保持中立位。
2.CPM机起始角度一般为0°~30°,增加角度要循序渐进,每天增加5°~10°,刚增加角度时,患肢关节处可能会有紧绷感及不适感,应耐心向患者解释。
3.CPM机工作之前,应将速度调到最小位置,然后按“启动”按键,启动后再将速度逐渐调快。
4.CPM机终止角度必须大于起始角度,否则机器拒绝工作。
5.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早期进行下肢锻炼可能引起伤口出血,应观察切口渗血及引流量的多少,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必要时暂时使用。
6.练习时间:遵医嘱,一般30~60分钟/次,每天2次,向患者强调主动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被动活动与主动锻炼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临床应用】1.CPM机中途断电该如何处理?(5分)2.感染的患者能否行CPM机锻炼,为什么?(5分)第二节骨牵引针眼消毒的护理操作技术骨牵引(Bone traction)是根据力学原理,牵引骨骼,使脱位的关节及骨折端得以复位固定,减轻关节所承受的压力,缓解疼痛,促进骨折愈合。
患者在进行骨牵引时,针眼处容易发生感染,导致骨牵引治疗无常进行,因此骨牵引针眼处每日用0.5%活力碘消毒2~3次,以防感染。
若出现牵引部位局部剧痛或牵引针眼有出血现象,表明穿针欠妥或已损伤血管,应重新调整和处理。
骨牵引适用于皮肤损伤、肿胀严重、创口感染或骨骼粉碎严重不宜固定的患者等。
【目的】1.通过实施针眼消毒,预防感染发生。
2.检查牵引的位置是否准确、有效。
3.观察患肢血运情况。
4.观察皮肤受压情况及有无足下垂。
【操作步骤及评分标准】【注意事项】1.注意患肢保暖。
2.注意观察患肢情况及牵引是否有效,注意牵引绳是否受阻,牵引重量是否合适,牵引绳应与患肢长骨纵轴方向保持一致,牵引的沙袋应悬空,不可着地或靠于床沿上,滑轮应灵活。
3.注意无菌操作原则4.告知患者及家属如何保持患肢正常功能位及有效牵引5.指导患者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并讲解其重要性【临床应用】1.骨牵引发生感染,如何处理?2.患肢发生足下垂该如何处理?第三节皮牵引的护理操作技术皮牵引(skin traction)是牵引带包捆与患者皮肤上,利用其与皮肤的摩擦力,通过滑轮装置,在肢体远端施加持续引力传递到骨骼上,以达到整复合维持复位的治疗方法。
皮牵引技术适用于12岁以下儿童、老年人稳定的粗隆间骨折、手术前后需要辅助固定以及不能耐受骨牵引的患者等。
【目的】1.可使患肢制动,保持肢体的功能位。
2.通过持续牵拉,课辅助骨折复位,协助做好术前准备。
3.牵引制动,可缓解肢体疼痛,减轻患者痛苦。
【注意事项】1.冬天注意保暖2.患儿股骨干骨折,如行双腿垂直吊牵引,臀部应离床1~2cm,保持牵引有效性。
3.患者若因牵引而致皮肤发生水泡,应消毒后抽出泡液,用无菌敷料包扎,并及时通知医生改用其他方法。
4.避免压迫腓总神经,严密观察,认真听患者主诉,发现异常积极采取措施,并报告医生;对危重、老年患者定时巡视,主动检查足背伸跖屈功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应用】1.皮牵引的适应症有哪些?(5分)2.行皮牵引患者,我们需要观察患肢哪些情况?(5分)第四节石膏固定的护理操作技术石膏(Piaster)固定是骨科常用的一种固定方法。
因石膏能贴紧肢体包扎,并具有硬化后的坚硬性和良好的可塑性,可用于骨折固定,畸形矫正,炎症的局部制动等,临床应用广泛。
护理的质量优劣对患者的恢复和预后影响很大,因此骨科护士应该确切掌握石膏的特性和石膏固定前,后和石膏外固定过程中患者的护理要点。
石膏托主要适用于四肢长管状骨骨折及四肢软组织损伤的短暂固定;管型石膏适用于四肢骨折固定或四肢骨折固定术后的患者等。
【目的】1.维持固定,保持患肢的特殊体位2.保护损伤部位,减轻或消除损伤部位的负重3.封闭伤口,做损伤部位的牵引或伸展4.矫正肢体畸形【适应证】1.骨折复位后的固定2.关节损伤或脱位复位后的固定3.周围神经、血管、肌腱断裂或损伤、手术修复后的制动4.急慢性骨、关节炎症的局部制动5.畸形矫正术后矫形位置的维持和固定【禁忌证】1.确诊或可疑伤口有厌氧菌感染者2.进行性浮肿者3.全身情况恶劣的患者,如休克患者4.严重心、肺、肝、肾等疾病患者、孕妇、进行性腹水者禁用大型石膏5.新生儿、婴幼儿不宜长期石膏固定【操作步骤及评分标准】【注意事项】1.肢体抬高,密切观察患肢血运2.石膏未干透时不够坚固,易变形锻裂,也容易受压产生凹陷,因此必须干硬后才能搬动3.询问患者的感受及观察患肢的情况,及时调整石膏的松紧和患者的体位,必要时通知医生4.预防压疮,保持皮肤的清洁5.保持石膏的清洁,不被大小便污染6.向患者交代石膏固定的时间,指导、鼓励患者肌肉功能锻炼,以避免造成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临床应用】1.石膏固定的适应症有哪些?、2.石膏固定术后的患者该怎么观察和护理?第五节更换高负压引流瓶的护理及操作技术高负压封闭引流是通过高负压引流装置提供的充足负压,保证分泌物的充分引流;通过皮辨紧贴的封闭,创造术后良好的愈合环境,从而预防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负压瓶的持续高真空,伤口外之间产生有效压力差,从而产生了一个相当于部绷带压迫,伤口表面被很好的固定,伤口裂隙被缩小到最低限度。
高负压封闭引流适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等。
【目的】1.引流切口渗出液至体外,降低局部压力,减少粘连,促进愈合2.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量,观察病情3.可作为检测、治疗的途径【操作步骤及评分标准】【注意事项】1.操作过程需严格遵守三查七对及无菌操作原则2.保持引流管通畅,随时注意观察,不要受压、扭曲或折转,妥善固定引流管,避免移位、脱落,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宣教3.注意保暖避免受凉4.要注意引流瓶的位置不能高于患者插管口的平面,搬动患者时,应先夹住引流管,防止引流液倒流入体。
5.做好引流液颜色、性状、量的记录,并及时报告医生【临床应用】1.操作中的无菌操作原则?2.引流管脱落的处理?第六节颈围使用法的护理操作技术颈围具有保护脊髓不使其过伸、过屈、过度转动的功能,从而可避免造成脊髓、血管进一步受损。
颈椎病有多种类型,一般轻、中度颈椎病无需佩戴劲围,只限于较重的脊髓型,血管型等劲椎病需佩戴劲围。
应选择软硬适中,具有透气性较好、夏天不太热、冬天能保暖、有一定支持力的颈围.适用于急性颈椎盘突出症、严重颈部外伤、神经根型颈椎病伴有颈间部严重疼痛、颈椎骨折、颈椎脱落等患者。
【目的】1.固定颈椎于适当位置,改变不良体位,以保持正常体位2.限制颈部过度活动以保持局部稳定,减少脊髓、神经根、血管及关节面之间的互相刺激、摩擦所产生的创伤性炎症反应,并促进炎症的消散和吸收、3.缓解与改善椎间盘的劳损、蜕变,有助于尽快康复避免外伤4.纠正颈椎外平衡失调,防止小关节齐乱、错位及脱落等5.可减轻手术后手术局部及邻近部位的创伤反应,限制颈部活动以防止椎骨快的压缩或脱落,促进骨融合和患部软组织愈合【适应证】1.颈椎病减压治疗者2.颈椎术后颈部需保护者3.需颈部制动患者【操作步骤及评分标准】【注意事项】1.根据患者的体型选择合适的颈围尺码2.使用颈托时颈部松紧事宜,过松达不到保护固定颈部的作用,过紧则影响颈部的功能3.分清颈围前后部分,佩戴时不要前后倒置4.佩戴时注意保护患者皮肤,必要时可以在颈围后垫软毛巾、5.佩戴好颈围后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如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临床应用】1.颈围佩戴完后患者如果突发呼吸困难该如何处理?2.佩戴颈围时该注意哪些部位的皮肤情况?第七节腰围使用法的护理操作技术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是保护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和其他下腰部疾患的患者,佩戴护腰围,限制腰椎的屈曲等运动,在松弛的姿势下,可减轻腰背部肌肉的劳损及腰椎周围韧带的负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改善了椎间隙的压力,使损伤的椎间盘局部充分休息,为患者机体恢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腰围适用与急性腰痛症、颈椎滑脱、椎间盘突出、根性坐神经痛及腰部疾患术后等临床治疗,同时广泛地应用与轻度腰椎病、急慢性腰部损伤、腰肌劳损的患者以及长期从事弯腰负重劳动者等。
【目的】1.通过正确佩戴腰围,使腰部制动,限制腰椎的屈曲等运动,使损伤的椎间盘可以局部充分休息,为患者机体的恢复创照良好的条件。
2.减轻腰背部肌肉的劳损。
3.正确佩戴腰围可以保持腰椎曲线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得到适当的休息。
也可以保护腰部,避免再度损伤。
【适应证】急慢性腰部疼痛、急性腰部扭伤、腰椎骨折脱位、腰椎间盘突出、根性坐骨神经痛以及各类腰部手术后需要腰部制动的患者【操作步骤及评分标准】【注意事项】1.腰围的规格要与要周径及长度相适应,其上缘需达肋上缘,下缘至臀裂以下。
腰围后侧不宜过分平凸,一般以平坦或稍向前凸为宜。
2.腰围佩戴时间要根据病情适当掌握,一般整个使用时间以3~6周较为适宜,最长不超过3个月。
3.在腰部症状较重时,应常佩戴,不要随意取下。
病情轻的患者,可以外出时,特别是要较长时间站立或一个姿势坐时戴上腰带,在睡眠、休息及不痛或轻度疼痛时,要适当摘下腰围一段时间,防止腰部肌肉废用性萎缩。
4.腰围佩戴后仍要注意避免腰部过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