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职业教育的现实启示四川时代学院院长向元钧摘要: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我们今天对其思想研究其实就是继承和创新,我们甚至还要借鉴其办学的方法,我们的办学方法在形式上与他的方法或有差别,但更应该以继承教育思想和精神为宗旨,为职业教育不断地注入新的血脉。
关键词:晏阳初教育思想职业教育现实启示字数5688对晏阳初思想的研究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晏阳初是一位“理论的巨人”,同时亦是“行动的巨人”。
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
我们从他的思想和行动中,看到了崇高的、无私的教育精神。
现在对其思想研究,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教育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晏阳初教育思想的源流孔子教育思想与晏阳初教育思想有共通性,朱永等人指出二者有以下的相通之处:“教育救国与兼济天下”、“重视德育与以德为本”、“平民教育与有教无类”、“生计教育与学以致用”。
我们不能否认二者之间的联系,晏阳初教育思想可以被看成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教育思想,甚至可以认为这是“传统教育思想”的现代延伸。
晏阳初自己也曾在《九十年自述》中说:“孔子、基督、苦力”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的仁爱思想、民本思想都深深地影响了他后来的言行,形成了他以民本思想为核心的教育观念。
“我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结合的一个产儿。
我确是有使命感和救世观;我是一个传教士,传的是平民教育,出发点是仁和爱。
”姜荣耀将晏阳初的教育思想简单的归纳为:“一大发现——脑矿;两大发明——‘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理论’;三大方式——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四大教育——文艺、生计、卫生、公民教育;五个结合——与实际生活、理论与实际、科学与农村实际、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个人与集体相结合。
”研究者多结合着“四大教育、三大方式”来对“平民教育”这一教育理念进行研究。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平民教育”较为集中地体现出晏阳初教育思想的精髓。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源于一战时的华工的受教育状况,几经演变,成熟于“定县实验”时期。
“定县实验”的目的是为改变整个中国农民“愚、贫、弱、私”四种状态而建立的初级模型,晏阳初希望通过这样的试验建立模型,从而推广至中华大地,以达到治愈平民的四种弊病。
它同时也是平民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行为,是不得不做的教育施救行为。
这个观念过分夸大教育的功能,但却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收到成效。
虽然对于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研究者层出不穷,但对于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研究,更多的只关注其“四大教育”、“三大方式”。
学者多强调的是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除文盲,作新民”的观点。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晏先生的教育思想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
其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事业,是新形势下继续深化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方式之一。
我们应该继承发展晏先生的教育思想,并将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继续推广。
“晏阳初所推行的平民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而是一种从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的社会改造事业。
”当下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第一是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创新传承问题;第二是要建立基于理论的实践检验体系问题。
二、重新解读平民教育思想(一)平民教育的基础性平民教育针对中国自身的特点,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基本观点,通过“除文盲”而达到“做新民”的目的,从而实现“教育救国”、“教育兴国”。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救亡”多倾向于“政治性”的“国家救亡”运动。
这样的方式却又称不上改革或变革,仅仅只是教育形式的一种改良运动。
如果不继续深化研究,去实践、去检验,最终将会面临思想枯竭。
在公立教育和其它教育形式的共同努力下,教育基础性成果取得较好的成绩,但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5%,“除文盲”应当成为一项连续性工作。
陶行知曾提出培养乡村教师的模式,通过个体对群体的教育而达到“脱盲”的目的。
晏阳初比较重视现实的情况,他是从切身的调查研究中发明出“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理论”的,但实践的结果表明,对于集体同一性教育、疗治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持续时间较长,“从定县的变化,我看到了中国的前途和希望。
中国农村建设工作做得实在是好,变化出人意料,比较起来,我当年搞的只不过是一种方法的研究,要真正改变广大农村的面貌,还得有现在这个制度。
”可以准确地说,农村变化来自平民教育的影响,但如何能保持这种成果?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二)平民教育的连续性教育成果保持突显了平民教育的连续性特征。
城乡越来越紧密地结合渐渐弱化了农民与非农民的区别,如果要保持成果的稳定性,就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职业教育的对象是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具有普遍性。
职业教育在后续的教育发展中,单只成为了公办教育的补充,它甚至是精英文化的遗留。
我们应当重视职业教育的地位,如果我们还不重视公办以外的其他教育形式,势必会造成公办教育的成果或是二者教育成果的双向流失。
我们还要改变对“农民”的认识,民办、职业教育的目的性要较公办教育强,但我们同时也不能以“为农村培养人才”为教育宗旨。
“为农村培养人才”仅只是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任务,这也是平民教育思想需要深化的地方。
(三)深化平民教育思想“平民教育”的初级阶段已经过去了,全民素质得到了普遍的提升。
“平民教育”对象也由当初单一对象——农民群体向全民扩大,但主要的组成部分仍是“农民”。
“除文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作。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不基于自身的实际去实行搬来的教育理论。
平民教育的本质就是立足于中国的国情而建,其目的是为了把“蕴藏在中国广大乡村中伟大磅礴的力——民力——开发出来。
”当下“平民教育”的教育对象应当从农民到全民进行革命性的转变。
如果我们始终按照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继续对教育对象只针对农村个体,而不进行变革,那么必将会导致教育失衡。
经济的加速发展,吸引了广大的农民群众从农村进入城市。
有的农民甚至改变了以往劳作的生活方式而习惯了城市的生活。
从国家中兴的“政治救亡”为开端到希望于提升整个民族的生命力的“平民教育”,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时代条件和新农民的教育背景。
否则还将会像陈哲夫所说的“他想不谈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根本问题,但他所要解决的正是这些根本问题;他不敢正视促使中国社会腐败和农村破产的真正原因,但他所要救济的却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所造成的社会腐败和农村破产。
”“平民教育”强调的是集体效应,“这种教育,以培养民族的新生命,振拔民族的新人格,促进民族的新团结新组织为目标。
”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个体的能力。
其教育目的也是针对个人的教育。
最后,乡村建设理论并没有按原初的设想进行下去,几经波折却以失败告终,理论并没有与时俱进,这样的理论并没有植根于当时的民生之本质,固然只能被时代所淘汰。
梁启超认为“新民”是立国之本、救亡之本。
晏阳初的“作新民”是基于梁启超这一观念提出来的,并对“新民”的标准进行界定:即兼具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团结力。
晏阳初在其《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工作的演讲》一文中指出:我们要抓的,不是老头子,也不是儿童,而是青年,这些人才是救国的生力军。
建国工作要靠儿童,救国工作要靠青年。
我们看到在中国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晏阳初过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而且过多强调结果,犯了化果为因的错误。
“作新民”的目的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而非一朝一夕之功。
面对庞大的农民群体,这个教育工作更是任重而道远。
如果不找到固定的教育模式,向全国推广是不可能实现“做新民”的目的。
从而晏阳初有了两大发明:平民教育思想和乡村建设理论。
三、平民教育思想对职业教育的启示(一)个人对教育的三大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对教育的最低需求是对于“生存”的一种保障,而这种保障也仅仅只是源于心理上的。
反映在教育形式是“鱼”与“渔”的差别,但从结果上来说是截然不同的性质。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公办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除文盲”的重任,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及政府的鼓励私人、企业等兴办教育,也为“除文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还不能达到个人的对教育生存的需要,即并没有完成“做新民”的教育目的。
“农村青年,未入学校以前,尚能帮助他的父母,可是一旦入了学校,受了一些都市文明的教育,他简直变成一个在乡村不安,到城市无能,不文不武的无业游民。
”“做新民”需要完成质的飞越。
从生活质量到精神都将是新的层次,那么对于精神的需要成为一种过渡到自我实现的必经阶段。
“除文盲”是整个个人教育历程中较为重要,但同时也较为粗糙的一部分。
晏阳初曾经强调他极为重视青年的教育,因为这部分人是建设农村乃至国家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的特征是成人,思想层次差参不齐,教育管理难度大。
教育层次不可能一直停留在识字教育等基础教育阶段,必须要有系统的理论支撑和切实的实践行动,这样便成功迈入个人对教育的生存需求阶段。
“衣食足而知荣辱”,教育的保障性所带来的个人诉求必然反映到精神需要上。
晏阳初曾说:“吾辈羞视三万万以上的同胞,在二十世纪的文明世界统而为文盲,吾辈恐惧四万万的大民族,不能生存于智识竞争的世界”,“更羞见有五千余年的历史,自尊为神明贵胄黄帝的子孙,对于二十世纪的文化无所贡献”。
他这种与民共荣辱的精神,引导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平民的“精神解放”。
正如孙孔懿所说的“其宗旨是彻底解放平民,使平民能够享受天赋人权,享受人类进步的文明成果。
”“精神解放”不仅是作为教育任务而对教育家提出的要求,同时也作为个人对教育的精神需求而存在。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教育基本属于培养统治人才的精英教育”,精英教育只满足少数人的精神需求,抱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晏阳初必然会以个体的精神需求来完成对集体的精神解放,即完成个人对教育的精神需求。
孔子曾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为己”之学强调自我实现、自我完善。
“为人”之学,更多的是作为“人前”之学,平民教育思想是讲求实用的教育思想,其在完成“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早期是属于“为人”之学,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人”。
即是个人与集体的自我实现,从而完成个人对教育的自我实现的需求。
(二)转变教育观念与革新教育方式教育观念的形成是教育发展的历史积淀,而教育观念的转变应当针对两个对象,即:受教育对象和教育主体。
广大的农民群众中的许多人从内心深处瞧不起农民本身这一身份。
这个观念在上代与下代之间传承。
这就导致广大的职业教育对象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以正确的态度虚心接受教育,从而导致不文不武的局面。
首先,职业教育的对象一般来说入校素质较低,他们有着极其复杂的心理,多数都是以“失败者”的心态步入学校。
其次,追溯这种心理的原因主要在于教育发展的历史上对职业教育的不重视,对职业院校投入不足。
这些因素自然会导致教育对象自轻自贱的心态。
如果引导不正确,教育不好,不对其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激发其潜能,那么学生拥有再好的职业技能都不能认为是一项成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