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及其各国关系
保加利亚:(同土耳其)1915年10月14日 保加利亚:(同土耳其)1915年10月14日,对协约
国宣战.对巴尔干占据影响重大. 国宣战.对巴尔干占据影响重大.
意大利: 意大利:(战争爆发之初选择中立,想在北非的
殖民地获取更大利益)1914年 殖民地获取更大利益)1914年8月3日中立,1916年8 日中立,1916年 月,对德宣战.<伦敦秘密条约> 对德宣战.<伦敦秘密条约>
由于英国在海上封锁使美国与同盟国的经济联系中断,而与协约国的关系密 切起来。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美国担心俄国单独媾和。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美国担心俄国单独媾和。 战争基本格局已定,交战双方都已筋疲力尽,美国参战可以很容易地帮协约 国获胜,并在战后分赃会议上可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
1917年 1917年4月6日,美对德宣战。(潜艇事件)
各国参战目的
德国:建立一个从北海、波罗的海到亚德里亚海, 从柏林到巴格达的大德意志帝国或中欧帝国。 英国:击败竞争对手德国,保持其世界霸权,夺 取德国在非洲殖民地,肢解土耳其。 法国: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夺取德国在非洲的 殖民地。 俄国:建立从易北河到中国,从亚德里亚海到北 冰洋的庞大斯拉夫帝国。
一战前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
罗马尼亚:1916年 27日 对德奥宣战. 罗马尼亚:1916年8月27日,对德奥宣战.
战争中有趣的事:1休 战牌 2 双方足球比赛
战争进程
1914年 马恩河战役, 1914年,马恩河战役,德军迅速推进被遏止。 1915年 1915年,德军战略东移。 1916年,关键性一年。德重点重新转回西线。 1916年,关键性一年。德重点重新转回西线。 (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索姆河战役)(首 次<由英国>使用坦克)后来德国对坦克的改进很 由英国> 多 1917年,俄国革命(十月革命,出现问题:新的 1917年,俄国革命(十月革命,出现问题:新的 俄国是继续战争还是退出战争,为了巩固自己的 政权,列宁决定退出战争,同德国签署了不平等 条约来暂时保证苏联国内的安全)、美国参战, 战争依然处于胶着状态。 1918年,“十四点计划” 1918年,“十四点计划”,保土奥德投降。
施利芬提出了“坎尼战”的作战样式,即速战速决,打短 期战争。根据这一理论观点,施利芬率先提出了“闪击战” 的构想,认为未来战争不论从政治方面还是从经济方面来 看,都不应持久。从“闪击战”的战略构想出发,施利芬 经过10多年时间的精心研究,于1905年制定了《对法战争 备忘录》,即著名的“施利芬”计划。这个计划认为,德 被夹在俄、法两强之间,腹背受敌,从整体上看,德军兵 力与法、俄相比处于劣势,但若将法、俄隔开,集中兵力, 对其中任何一方则都处于优势,先发制人突然袭击,各个 击破。 “施利芬计划”的特点,一是强调战略上的速决;二是认 为进攻是最好的防御,为了实现速战速决,必须对敌人实 施猛烈的进攻;三是要求实施总决战。 "施利芬计划",对德国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重要影 响,为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处理两线作战等战争指导和 作战指挥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现今德国军方仍有其拥护 者。
索姆河
马恩河
凡尔登
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 发后的第一个重大战役。战争开始后, 德军主力实施“施里芬”计划,大军 快速入境巴黎,法军总司令霞飞将军 调整战前部署,逐渐改变了战场不利 形势。9月5日,英法军队大举反攻, 双方在以马恩河进行大会战,总投入 兵力达150万,战斗十分激烈。9月11 日,德军参谋总长小毛奇下令停止进 攻,马恩河会战结束。此后,德军陷 入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和两线作战的 困境。此图展示的是马恩河战役之后, 留在法国北部战区的德军大炮残骸。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战场上,协约 国和同盟军双方不断使用新武器进行厮 杀。 从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中德国首先使用 毒气窒息弹开始,毒气在战场上的使用 非常频繁。 图片上的英国士兵,他们配戴着防毒面 具,正在用毒气弹进行射击。
1916年参加过日德兰海战的无畏战舰“厌战”号已经装备有大口径的舰炮
当凡尔登战役正在进行的时候,为了牵制 德军,减轻凡尔登的压力,协约国于1916 年7月1日在法国北部索姆河畔发动大规模 攻势,由英军担任主攻。这是一场巨大的 消耗战,战争双方死亡约一百三十万人。 这是索姆河战役中的英国机枪手进行战斗 的情景。
苏联新兴的社会主义政权对美国是很大的威胁,协约国的优势日益明显,接 口潜艇事件,向德国宣战。
俄国革命
二月革命:1917年 二月革命:1917年3月3日,俄国彼得格勒的工人 举行总政治罢工,沙皇被迫退位。 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武 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无产阶级 专政的苏维埃政权。 和平法令:1917年11月 和平法令:1917年11月8日,提出休战、谈判、缔 约建议。 苏德停战与《布列斯特和约》 1917年12月 苏德停战与《布列斯特和约》:1917年12月3日- 1918年 1918年3月3日,对苏俄一个极端掠夺性的”不幸 日,对苏俄一个极端掠夺性的” 的和约” 的和约”。
《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 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
1918年 1918年3月3日。苏德。 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及白俄罗斯的一部分、立陶宛、 波兰、库尔兰、里夫兰和爱斯特兰将同俄国分离; 高加索的卡尔斯、阿尔达汉和巴统划归土耳其; 承认乌克兰和芬兰独立;苏俄军队必须全部复员; 俄国舰队应驶向俄国港口停泊,或立即接触武装。 它使苏俄丧失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德法两 它使苏俄丧失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德法两 国总和的土地,将近5000万人口以及大量的自然 国总和的土地,将近5000万人口以及大量的自然 资源和经济资源。
一战期间,协约国和 同盟国双方军队经常 利用战壕进行对抗战。 这就是协约国士兵在 战壕中准备发动攻势 前一刻的情景。
凡尔登是法国的军事要塞,是通往巴黎的门 户和法军阵线的中枢。德军选择凡尔登作为 1916年进攻的主要目标,企图使它成为“碾碎 法军的磨盘”,进而沉重打击法国。1916年2月 7日,德军以猛烈炮火轰击法军阵地,开始了凡 尔登战役。战争异常激烈,一直持续到12月18 日,有人形容这场战争为“地表的地震”。战争 中,双方都投入了大批军队,而且德军还首次使 用了毒气窒息弹。但最后的胜利属于法国,法国 夺回了大批失地。 在凡尔登要塞的攻防战中,法军死伤人数 达54万人,而德军也达43万人之多。图为凡尔 登要塞中的法军士兵塞尔维亚领土为条件而参战的1916年 意大利以占领塞尔维亚领土为条件而参战的1916年《伦敦 条约》 条约》 罗马尼亚以占领匈牙利领土为交换条件而参战的1916年 罗马尼亚以占领匈牙利领土为交换条件而参战的1916年 《布加勒斯特条约》 布加勒斯特条约》 俄国同意日本对山东和对太平洋赤道以北德属岛屿加以占 领的1916年 日俄秘密协定》 领的1916年《日俄秘密协定》 法国确认俄国占领黑海海峡和让俄国自由决定西部边界, 俄国确认法国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1917年 法俄密约》 俄国确认法国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1917年《法俄密约》 英国和日本瓜分太平洋赤道以南德属岛屿的1917年 英国和日本瓜分太平洋赤道以南德属岛屿的1917年《英日 密约》 密约》 日本同意劝告中国参战和法国在未来和会上支持日本的 1917年 日法密约》 1917年《日法密约》 美日1917年 兰辛-石井协定》 美日1917年《兰辛-石井协定》
和平攻势
战争推进到1916年底,双方都不能取得决定 战争推进到1916年底,双方都不能取得决定 性胜利,鹿死谁手,尚难预卜。 战争推进了战争形势的发展,革命时机日 见成熟。 战争的惨烈性与艰巨性,使各国统治集团 内部发生了分裂。
协约国关于战后分割世界领土的秘密协定
英法俄于1915年 英法俄于1915年3月,通过一系列备忘录,三国达 成了关于黑海海峡和君士坦丁堡的秘密协定,明 确规定君士坦丁堡、黑海海峡和马尔马拉海峡划 归俄国;同时规定英法实现对土耳其的领土要求。 英法于1916年达成《萨克斯-皮柯协定》 英法于1916年达成《萨克斯-皮柯协定》 法俄于1917年达成协议,瓜分土耳其的亚洲部分。 法俄于1917年达成协议,瓜分土耳其的亚洲部分。 为争取盟邦而以敌国领土为牺牲品的秘密协定。
军事方面:战争开始时,同盟国集团陆军为119.9万人,动 军事方面:战争开始时,同盟国集团陆军为119.9万人,动 员后为632.2万人;协约国集团陆军为245.9万人,动员后为 员后为632.2万人;协约国集团陆军为245.9万人,动员后为 873万人。海军方面,仅英国就拥有海军舰艇688艘,官兵 873万人。海军方面,仅英国就拥有海军舰艇688艘,官兵 20万人。德奥两国海军舰艇加在一起才593艘,官兵9.7万 20万人。德奥两国海军舰艇加在一起才593艘,官兵9.7万 人。空军在军事上作用不大。 经济方面:同盟国主要依仗德国的经济力量。1913年时, 经济方面:同盟国主要依仗德国的经济力量。1913年时, 德国的钢铁产量几乎相当于英、法、俄三国之和。协约国 则在资源、贸易和航运上占有优势,美国参战后,协约国 集团的经济力量更是大大超过了同盟国集团。 人力资源方面:(协约国最后达到20多个国家,同盟国只 人力资源方面:(协约国最后达到20多个国家,同盟国只 有4个)协约国从开始就占有优势。1913年时,协约国的 个)协约国从开始就占有优势。1913年时,协约国的 英、法、俄、意四大国的人口为28800万人,美国参战后, 英、法、俄、意四大国的人口为28800万人,美国参战后, 又骤增9000万人。同盟国集团德、奥、土、保四国人口为 又骤增9000万人。同盟国集团德、奥、土、保四国人口为 14500万人。 14500万人。
德国作为中欧国家,面对两 面夹击的状态。采取闪电战 政策,调动所有的优势兵力, 在一方获得胜利,然后再调 动优势兵力,与另一面作战
争取盟邦
成为两大军事集团的主要 外交政策
土耳其: 土耳其:(在巴尔干战争中战败,与协约国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