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大班健康教育活动案例

最新大班健康教育活动案例

大班健康教育活动案例大班健康教育活动案例——《我从哪里来》瓜州县第一幼儿园曹莉一、活动的背景当性教育悄然走进中小学生的课堂之际,触及幼儿健康教育的观念——性健康教育却仍是一片空白。

高德伟(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认为,人的性意识发生是从两三岁就开始的,应从幼儿园开始对幼儿进行性教育,其中对人的出生的探讨更是对幼儿性教育的一种有益尝试。

生活中,当孩子们对自己从哪里来产生兴趣时,家长们往往会认为这个事情不好意思说、孩子太小没必要知道,有些家长甚至把一些错误的说法,如你是妈妈从垃圾里捡来的说法敷衍孩子。

性是不少家长面对孩子时最无所适从的话题,但孩子的性疑惑却并不因为家长的回避而消失。

既然孩子们对于“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感兴趣,为什么不能正确的面对这个问题,告诉孩子事情的真相呢?于是我根据我园开展的园本课程设计了本次教学案例——《我从哪里来》。

目标是激发幼儿对自身变化的好奇,了解自己在妈妈肚子中的成长过程,大胆完整表述观察结果,感受妈妈孕育过程的辛苦,培养幼儿热爱父母的情感。

二、案例描述(一)以设疑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听录音生日歌幼儿猜测是谁过生日,引出今天是拉拉的生日,拉拉很疑惑:“为什么一年中只有一天是我的生日?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幼儿结合生活中的感性经验进行讨论:是从妈妈的肚子里来的、是妈妈生出来的;大部分小朋友都是这样认为,我对他们的说法不予评论总结,而是提出大家观看形象生动的flash课件,让幼儿自己观看中寻找答案。

(二)播放课件,幼儿进一步以科学的方法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1、根据课件内容完整观看,引起讨论:妈妈的肚子里怎么会有小宝宝的?幼儿1:爸爸的种子和妈妈的种子做朋友了。

幼儿2:妈妈怀孕了。

幼儿3:爸爸的种子找到了妈妈的种子,养出了宝宝。

2、结合课件片段播放,进行讨论:(1)爸爸的种子象什么?他在妈妈的肚子里游来游去干什么?妈妈的种子和爸爸的种子他们会变成什么?小圆球到哪里去了?幼儿1:爸爸的种子象小蝌蚪,在肚子里找妈妈的种子呢!幼儿2:爸爸的种子游啊游,找到了妈妈的种子!幼儿3:爸爸有一粒种子游得最快,到妈妈的种子里去了!幼儿4:小蝌蚪钻进妈妈的种子后,就不让别的小蝌蚪进门了!幼儿5:妈妈的种子和爸爸的种子变成小圆球,到妈妈肚子里的床上去了!(2)妈妈有了小宝宝会怎么样呢?小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是怎么样长大的?它的名字叫什么?幼儿1:妈妈变得爱吃东西了。

幼儿2:妈妈怀孕了,所以要吃很多的营养。

幼儿3:妈妈吃了许多的东西,把营养给肚子里的宝宝。

幼儿4:妈妈吃很多东西,什么营养都要吃,因为宝宝需要各种营养。

幼儿5:小月牙慢慢长大了!幼儿6:小月牙先长出了脑袋,再长出了手,再长出了脚。

幼儿7:小月牙长大了,他的名字叫胎儿。

(3)小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会干什么?到了10个月的时候,小胎儿会怎么样呢?幼儿1:小胎儿在妈妈肚子里伸懒腰。

幼儿2:小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睡觉,有时会醒来。

幼儿3:小胎儿在妈妈的肚子会踢踢腿,还会换个姿势。

3、教师小结,引导问题:你觉得妈妈有你的时候辛苦吗?为什么?反思:运用挂图和纯口语的讲述,很难让孩子有一个科学完整的认识,因此本次活动选用了flash教学课件作为辅助教具,这个动画的演示用“爸爸的种子”和“妈妈的种子”来代表“精子”和“卵子”,而且把科学道理浅显一步一步展示在小朋友面前,帮助幼儿了解生命孕育的过程,除了完整观看外还分段具体观看,并放大几个图象,如“精子和卵子结合”、“小胎儿的成长过程”,让孩子观察得更仔细,根据老师设置的问题大胆讲述,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从而了解胎儿生长的全过程。

(三)幼儿体验妈妈的辛苦引导幼儿分成五个小组,组内的孩子轮流在腰上系上袋子,说说妈妈怀孕时的感觉怎么样,感受妈妈怀孕时的辛苦。

反思:这个活动趣味性很强,幼儿在腰上系上内装3斤大米和棉花的布袋,通过走一走、跑一跑、蹲一蹲等动作,体验妈妈怀孕时身体的不方便,幼儿被做妈妈的形象所感染,觉得滑稽有趣,也亲身感受到妈妈大肚子时,蹲下去会怎么样、走路怎么样、弯腰会怎么样?运用这种类比的方式,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了愉悦和真切的感受,有些孩子情不自禁地说:“我的肚子好重啊!”“做什么事情都不方便!”但由于我是小组活动,而且设计的米袋是系在腰间的,系上、解下都有些费时,所以可能有几位幼儿没有机会系上袋子体验感受,或者有些幼儿体验的时间很短,略有遗憾。

(四)主题延伸1、妈妈那么辛苦把你生下来,你最想对妈妈说句什么话呢?幼儿1:妈妈我爱你!幼儿2:妈妈,你辛苦了!幼儿3:妈妈你生我真辛苦,我会对你好的!2、爸爸妈妈把我们生下来,辛勤养育我们长大,我们应该怎么关心我们的爸爸妈妈?幼儿1:我帮爸爸妈妈干活。

幼儿2:我帮妈妈捶捶背。

幼儿3:我帮爸爸妈妈拖地,因为拖地很累的!幼儿4:我帮爸爸妈妈放筷子和碗,还帮他们倒水。

反思:有了前一个环节的体验,幼儿对于妈妈的辛苦有了充分的感受,通过互动交谈,让孩子说一句想对妈妈说的话,表达对妈妈的感激之情;让孩子说说父母辛勤养育我们,我们怎么关心父母呢?孩子们不同的回答,都体现了他们意识中关心父母的不同方式,表现出了关心热爱父母的情感,从而将健康教育中的情感教育进一步提升。

三、整个案例分析:本活动属于性健康教育,在我们成人的传统观念中,认为孩子还小,当孩子问起时,家长认为这些性知识没法和孩子说清楚,或者说了孩子也听不懂,也有些家长不知道用哪些词汇来告诉孩子。

所以我想在这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在幼儿园中进行性教育,突破这个传统观念,帮助孩子了解正确健康的性教育观念。

为了组织好这节教学活动,我首先利用网络资源,针对一些孩子最感兴趣的环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学习和分析,在音画结合的课件引导下,考虑最多的是怎样恰如其分的将知识传达给幼儿呢?尤其象:“爸爸和妈妈的种子怎么产生了宝宝?”、“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是怎么长大的”、“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时都在做什么”……这些较为敏感的话题,引导幼儿大胆发言,让幼儿通过观看科学又生动的画面、倾听童趣易懂的声音寻找答案,了解自己在妈妈肚子中的是怎么来的,唤起幼儿对自己由来的探究,对自己身体了解的欲望,并选择有趣轻松的游戏给幼儿真实的体验,通过谈话互动激起孩子对父母的感情,由此激发幼儿爱爸爸妈妈的情感。

是一节非常适合大班幼儿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

尤其是一个孩子发自内心的话:“原来我不知道妈妈肚子里有我的时候这么辛苦,有时发脾气还打妈妈,现在回家要对妈妈好一点。

”是对本次活动最好的评价。

也恰恰说明老师的设想和预定的目标已基本实现,将幼儿性健康教育与情感教育有机的结合。

四、案例对我的启迪:这次教育活动的组织对我来说,实在是知识技能和心理素质的双重考验!使我真正的明白,性,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科学地对幼儿进行性教育,是关系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话题。

作为老师,家长和社会,我们要抛弃“鸵鸟策略”,不要回避孩子有关性的提问,保证沟通渠道畅通,连问都不能问的事情,孩子会觉得神秘而畏惧。

如果孩子在儿童时期出现问题得不到正确的指引,那么他会带着问题进入成年。

只要我们遵循儿童年龄,心理特征,采取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生动活泼的方式,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性方面的健康教育和其它学科教育内容一样,将列入我们的素质教育体系。

幼儿园大班健康教案:食物的旅程[标签:幼儿园大班健康教案]幼教精华资讯免费订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为孩子提供的饮食也越来越富有营养,但依然有许多家长抱怨孩子不能好好吃饭,孩子的健康不能得到保证,原因是许多幼儿有一些不良的饮食卫生习惯,如:不吃早饭、大量喝饮料、吃冷饮、不定时大便等。

为了使孩子们明白食物在体内消化吸收的过程,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学习保护自己的健康。

活动目标:1、让幼儿了解各消化器官的功能和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吸收过程2、学习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3、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活动准备:(1)电脑制作《小豆子的旅行》(或图片及小豆子旅行的故事录音)(2)健康知识卡片、消化图、自制健康行为棋活动过程:一、观看“小豆子的旅行”,了解各器官的功能今天,有颗小豆子要到淘淘的消化器官中去旅行,它会看到些什么,里面会发生什么事呢?请小豆子来告诉我们。

(1)放第一段食物从口腔到食管的动画。

提问:小豆子从哪里进去?看到了什么?(2)放第二段,了解胃的功能。

提问:胃有什么作用?小豆子在胃里还看见了什么?我们怎样来保护我们的胃呢?小结:以后我们要注意,少吃冷、硬的东西,少吃零食,不吃不干净的东西,不能吃得太饱,也不能饿坏了胃,要吃饱早饭少喝冷饮。

(这一部分的目标是让幼儿在了解胃的功能的基础上知道不良的饮食习惯会使胃生病。

)(3)放第三段,提问:小豆子到哪里去?(小肠)小肠有什么用呢?小豆子在小肠里看到些什么呢?小豆子为什么没有从小门里出去呢?(这一部分的目标是让幼儿知道食物没有被磨碎就不能被身体吸收利用。

)(4)第四段录音。

提问:小豆子又到了哪里呢?大肠里都是些什么呢?什么叫残渣?能不能让残渣长时间在体内呢?小结:我们小朋友要定时大便。

二、分组找顺序排图我们知道了每个消化器官的用处,现在,老师为每组小朋友准备了一套图片分别表示每个消化器官的工作情况,请各组小朋友合作,按照刚才小豆子旅行的顺序排列出来。

然后,讲一讲为什么这样排?(图略)在观察图片基础上讨论如何保护各消化器官例:(1)如何保护牙齿,保持牙齿的锋利。

(2)食管旁边有一把小锁,平时是关闭。

如边吃饭边讲,就会把食物呛入气管。

(3)大肠里的残渣都是些脏的东西,所以大便以后要洗手。

(这一部分的目标是通过形象的图片进一步了解各器官的功能及消化的顺序。

)三、进行健康知识有奖抢答活动,把幼儿分成四队。

准备些图片,上面有的行为是对的,有的是错的,当教师出示图片时马上抢答对还是错?为什么?回答得又多又对者为优胜。

内容有:小摊下吃东西、喝酒。

运动后马上喝水,饭后剧烈运动,吃汤饱饭等。

延伸活动:玩健康行为棋,(棋谱上都是一些生活习惯方面的内容)1、老师讲一下下棋的规划。

2、帮助幼儿理解棋盘上图的意思。

3、自由结合下棋。

活动评析:本活动选取内容接近幼儿生活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活动的第一部分,通过一颗没有被嚼碎的小豆子去淘淘体内旅行时的所见所闻,形象地表述了食物旅行的经过和不良生活习惯对消化器官的损坏,知识容量较大,但通过动画这种形式使孩子们非常投入,并在不知知觉中接受,第二、第三部分通过动手给消化图排序,使幼儿进一步明白了食物旅行的顺序和各消化器官的功能,并通过细致观察图片发现进食时应注意的问题,活动第四部分意在让幼儿知道消化系统的功能和作用的基础上引发开去,使幼儿关注平时的生活卫生和饮食习惯,这部分的内容起到巩固和延伸的功能。

为了使幼儿掌握的知识能落实到日常的行为中,并形成习惯,我设计了延伸活动――玩健康行为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