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活着》影评

《活着》影评

捍卫活着的基本合法性——《活着》影评
课程名称:《当代文化研究》任课教师:
学生姓名:
班级学号:
目标学校:
专业:
班级名称:S11E06
提交日期:2012年6月5日捍卫活着的基本合法性
——《活着》影评
【摘要】《活着》是张艺谋讲的最成功的故事。

他的主观性、寓义性比原著中更加明显,他不是在满腔悲愤地揭露战争、讽刺大跃进、痛哭文革,他在不动声色地讲述形而上的人生,讲“一个人和他命运的友情”。

在平静的悲剧中,却充满了中国式的黑色幽默。

追问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只有捍卫了活着这种基本的合法性,我们才有空间去给活着增添意义。

【关键词】活着, 捍卫,合法性,黑色幽默
电影《活着》用一种黑色幽默的描述手法讲述了福贵这个小人物的一生。

故事从四十年代开始,福贵是一个有着一间祖屋的地主少爷,好赌成性,人称富贵少爷。

电影这一部分,着重表现了福贵在赌场和祖屋中的生活以及人际关系。

福贵每天沉溺于赌博,从而引出了两组矛盾,一组是福贵和皮影班主龙二的,一组是福贵和家人的。

福贵每天和龙二赌博,周而复始的输钱、赊账、画押,知道把祖屋输掉,这是才幡然醒悟,自己掉进了一个陷阱里。

另一组矛盾表现了福贵和父亲以及自己媳妇家珍。

家珍一次又一次的劝福贵戒赌,父亲每次在福贵早上回来时都骂他,这里有几句台词充分表现了福贵的个性,凤霞说:“爷爷又骂爹了。

”富贵说“没事,爷爷那是唱歌呢。

”他完全不把父亲说的当一回事。

福贵和家珍的矛盾在家珍去赌场找他时激化,家珍忍受不了福贵的生活,终于离开了他。

紧随其后福贵就输光了所有的家产,并且把父亲气死了。

之后过了一年,福贵经过了一年的艰苦生活的磨练,终于开始明白,怎样去“活着”,这时家珍也带着孩子回来了。

但是福贵的悲剧并没有停止,他在唱皮影戏的时候被抓丁,然后又被俘虏,最后才被释放。

有一句台词让人感触良多,春生说:“福贵,咱们可得活着回去啊。

”福贵说却说:“回去了可得好好活。

”是啊,现在对福贵来说,他经历了这么多的事情之后,他强烈的感觉到,能活着是如此的好,所以不可以仅仅是活着,还要好好的活。

福贵回家后,发现母亲已经去世了,凤霞也不能说话了,但是还好,他们都还在。

紧接着,开始了福贵人生中的五十年代。

在这段时间里,福贵的命运并没有改变,悲剧还在发生,福贵的儿子有庆死了,而害死他的却是福贵最好的朋友,春生。

唯一的儿子死了,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

凤霞到了要嫁人的年纪,镇长为凤霞安排了她和万二喜的相亲。

两个人互相都很满意,结婚一年后有了孩子,这一段时间看来,好像福贵人生终于开始变好了。

但是福兮祸所依,在最快乐的时候,迎接新生的时候,却也同时带来了死亡,凤霞
难产去世了。

不过,还好,福贵和凤霞还是有了新的希望,那就是馒头。

到这里,影片就基本结束了。

从电影中,处处透着黑色幽默。

主要表现在台词和情景设置上,例如,福贵输了钱后,签字画押时说的那句话,他的字是越练越好了,在镇长告诉福贵他们家的祖屋被烧了时,镇长:“你们家的木头可真好。

”福贵:“那不是我们家的木头,那是反革命的木头。

”还有,在凤霞之前,二喜带着一堆人跑到凤霞家里去画毛主席像,以及结婚时,大家一起唱歌,二喜带凤霞走之前还和毛主席说一声,还有凤霞难产时请来的那个教授却因为吃多了馒头,差点撑死,到后来甚至连面都不敢吃了等等,无不让人发笑,但是笑过后又有一种悲哀感,那个年代让人们只能如此的活着,小心翼翼的活着。

影片中还运用了许多的对比。

开始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福贵最开始的时候表现的是一种病态的无力,回家的时候是让一个胖女人背回去,有一种即使结婚生子了,但是还没有真正的成为一个成年人的感觉。

而在家珍回来时,女儿带着富贵往回跑,富贵这时把女儿举起来,这是原来那个回家都要人背着,背都直不起来的富贵一年来的改变,为了活着。

还有,抓丁后,春生见到开过来的汽车眼睛都移不开了,富贵说:“春生,你一见汽车就没魂了。

”春生说我要是能开上汽车,死都愿意。

但是后来,当他当上了区长,当他真正的开上了汽车却比死还难过。

他说,福贵,那怎么就偏偏是你的儿子呢?这种无力感和悔恨感伴随了春生的后半生。

还有福贵在片子中前后说了两段很相似的话,他载着小儿子上学时说的小鸡大了变什么,又变什么,最后就是共产主义了。

一段是片子最后的时候,他对外孙说小鸡长大了变什么,又变什么,最后日子越过越好。

这两段话差不多是一样的,只是最后一句不同,之前是说共产主义实现了,之后就不提共产主义了,只说日子越过越好。

这又说明了什么,是不是正是说明了,其实那个年代的小人物,并没有真正的信仰,不是说真正的懂什么叫共产主义,他们只是想活着,好好的活着,什么能让他们活的更好,他们就信什么。

还有一个不算对比的对比,但是却让我有一种深深的恐惧和难过,那就片子中的鲜血,有庆死的时候流了好多的血,凤霞死的时候更是流血不止,我在想,为什么导演要把影片中的死亡都用如此鲜血淋淋的场面表现出来呢?可能是想体现出死亡的可怕,从而表现出生命的可贵,活着的美好吧。

而影片中的一个重要的线索就是皮影,它贯穿着影片的始终。

从最开始福贵从龙二那里借来一箱子皮影开始,这箱皮影就伴随了福贵的大半生。

开始他靠长皮影戏谋生,被俘虏的了后又为解放军唱戏,算是参加了革命,然后回家后又在大炼钢铁的过程中为村民唱戏,从而保住了
皮影的铁丝不被炼铁,之后皮影被烧毁,但是装皮影的那个箱子仍然留了下来,知道影片的最后,这个箱子被馒头用来养了小鸡。

皮影见证了福贵的人生,同时也代表了旧事物的慢慢转变。

在最后那个箱子用来装小鸡,而小鸡用福贵的话说就是长大了是鸭子,是羊是牛,是未来的生活,同时也是希望。

整部影片背景被定为解放战争到文革结束的特定时代,正是因为这个特殊的历史时代,福贵的一生才如此跌宕,但是我认为片子并不是要描写那个时代是如何的不合理是如何的残忍,虽然影片描写了很多悲剧,而这些悲剧大多是因为那个年代的特殊性引起的,如抓丁导致了很多家庭的破碎,又如凤霞的死是因为医院里的医生都被关在牛棚里等等,不过,我认为影片想表现的是即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个小人物仍然努力的坚持的“活着”,儿子虽然死了,但还有女儿。

女儿虽然死了,但又来了外孙。

生命的苦难虽然接二连三,好日子似乎永远盼不来,但希望总是不绝如缕,生命总是微弱但不断地延续,“活着’的意义总是有的。

而这种追求“活着”的意义才正是透过影片想告诉观众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