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琵琶行并序学案(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琵琶行并序学案(1)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4琵琶行并序学案一、基础考查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浔.阳(xún) 枫.叶(fēnɡ) 瑟.瑟(sè) 迁谪.(zhé)B.慢捻.(niǎn) 霓.裳(ní) 六幺.(yāo) 嘈.嘈(cáo)C.幽咽.(yè) 暂.歇(zhàn) 乍.破(zhà) 转徙.(xǐ)D.收拨.(bō) 裂帛.(bó) 钿.头(diàn) 银篦.(bì)解析:选C。

C.“暂”读“zà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弦弦掩抑..声声思掩抑:低沉抑郁B.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排行第一C.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离去回来D.满座重闻皆掩泣..掩泣:掩饰哭泣解析:选A。

B.老大:年纪大了。

C.去来:去了以后。

D.掩泣:掩面哭泣。

3.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例:歌.以赠之A.浔阳江头夜.送客B.遂命酒.C.问君西.游何时还D.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解析:选B。

B项与例句为名词作动词。

A、C、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明年..秋②今漂沦憔悴..③因为....长句④似诉平生不得志⑤铁骑突出..故..刀枪鸣⑥暮去朝来颜色⑦老大..声..嫁作商人妇⑧凄凄不似向前⑨门前冷落..衣裳起敛容..鞍马稀⑩整顿A.①⑤⑧B.⑦⑨⑩C.③④⑥D.②④⑨解析:选D。

①古:第二年;今:今年之后的第二年。

③古:两个词,“因此作”之意。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⑤古:冲出来;今:鼓起来。

⑥古:容貌;今: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⑦古:年龄大了;今:排行第一的人。

⑧古:以前,先前;今:指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⑩古:整理;今: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5~6题。

村夜[唐]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夜[宋]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5.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比较分析能力。

答题时,对夜景的描写既要有内容的分析,同时也要有写法的理解。

答案:白诗写了月下虫声、荞花如雪的景色,写的是室外景,景物有动有静。

朱诗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的景象,写室内景,写的是静景。

6.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

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鉴赏能力。

答题时,要结合诗歌的主旨来分析作者的情感,从景物的描写中找出作者思想感情的抒发。

答案: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三、四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

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地迁恨明月,说明月故意与人作对,在“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题元十八①溪居白居易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②,秋芳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

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

【注】①元十八: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隐于庐山五老峰下。

②踯躅:杜鹃花的别称。

7.诗的前两联描写了哪些景物?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艺术形象的能力。

这首诗的前两联主要写景,对景物特点进行归纳时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

答案:潺潺的溪水,弥漫的岚气,茂密的森林,措置有序的水槛,面山而凿的小窗,绽放的红杜鹃,初开的白芙蓉,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夏秋之交的幽美景象。

景物描写的特点:①诗人将宏观远视与近景特写相结合,写景富有层次感;②选取红白两色入诗,色彩对比强烈;③诗人用叠词描写溪岚的迷蒙和树木的茂盛,用拟人的手法写水槛山窗一个接一个的扑面而来,展现了友人溪居的幽美。

8.赏析“影落杯中五老峰”中的“落”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以品味诗歌中的关键字来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作者写五老峰的倒影主要为了显示溪居主人的超凡脱俗,其想象之奇令人拍案叫绝。

答案:①“落”字,尤为神妙,似乎五老峰是一个物体,会落入杯中。

想象之奇,令人叹为观止。

②“影落”,写出处于这个淡雅绝俗的居室中,可以远眺山川景物,远处的五老峰影能倒映杯中,溪居的明净不可待言。

③这也显示了溪居的主人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世外高人。

三、语言表达9.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下面的横线上。

①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②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③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④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⑤《琵琶行》一诗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⑥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⑦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⑧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相邻语句的组合,然后再根据内容的表达整体组合。

答案:⑤⑦④⑧①⑨②③⑥10.按照下面的要求拟写辩论词。

某班同学在阅读《琵琶行(并序)》时,对琵琶女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

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你该怎么说?反方:我方认为,琵琶女虽有高超的演奏技艺,但她以娱人为业,没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五陵年少争缠头”是因为她年轻貌美而不完全是演唱技巧高超。

既嫁之后,依然处于被观赏、被遗弃的地位,是受侮辱、受损害、毫无社会地位的古代妇女的代表。

而且琵琶女在遭遇了如此多的变故之后,仍然以“少年之事”为荣,毫不觉悟,非常可悲。

可为现时之鉴。

正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只要能够抓住对方辩词中美貌、技艺、人格、觉悟等任意两方面进行反驳,有理有据即可。

答案:我方认为,琵琶女曾是一名色艺双全、名噪京都的歌手,视金钱如粪土,大好时光没有白白浪费。

现在虽然年纪稍长,但更加成熟,她轻易不肯为别人演奏,一旦出手演奏,就可以倾倒司马,足见技艺不减,炉火纯青;而且这也是琵琶女嫁得商人后,过着优裕从容的生活,很有人格尊严的体现。

可是面对知音懂律的白居易,仍能够破除俗念,坦诚相见,实属不易。

11.阅读下面的材料,将有关内容压缩成一段介绍“浸月亭”来历的文字。

要求:不遗漏要点,不超过80字。

九江,古称江州。

这里有著名的“周瑜点将台”故址,故址上建有一座亭子,叫“浸月亭”。

为什么这座亭子叫浸月亭呢?据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元和十年至十三年(公元815—818年)被贬为江州司马时,经常到这座亭子饮几杯酒赋几首诗,与朋友见面,这其间,他写了著名的《琵琶行》,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句,从此,人们就把这个亭子叫“浸月亭”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时需要认真审读整个材料,把握好几个关键的要素:地点、有关典故以及命名的原因等。

答案:(浸月亭)建在“周瑜点将台”故址,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常在此饮酒、赋诗、会友,其诗《琵琶行》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故此亭名为“浸月亭”。

12.下面两副对联都是有关《琵琶行(并序)》和白居易的,顺序已被打乱,请重新组成对联。

①枫叶四弦秋②浔阳千尺水③勾留江上别离情④怅触天涯迁谪恨(1)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堤建西湖②心在苍生③千秋永祀老诗翁④神归东洛⑤笔诤时政⑥万户争传新乐府(2)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这类题目,首先找出结构相同的短语,组合成句,再根据对联的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确定出上下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