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诊断学表格

中医诊断学表格

面色苍白
3.黄色
(1)主脾虚
(2)主湿证
①脾虚,湿邪内蕴
面色发黄
②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面色萎黄
③脾虚湿蕴
面黄虚浮
④黄疸阳黄-湿热
⑤黄疸阴黄-寒湿
面黄鲜明如橘皮色
面黄暗如烟熏色者
4.青色
(1)主寒证
(2)主气滞
(3)主血瘀
(4)主疼痛
(5)主惊风
①寒盛、痛剧
面色淡青或青黑
②心阳暴脱,心血瘀阻
突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
(2)传导迟缓-阳虚寒凝
(3)肠失濡养-气血阴津亏损
(4)气机阻滞-腹内癥块阻结
2.泄泻
(1)外感风寒湿热疫毒
(2)饮食所伤,食物中毒,痨虫或寄生虫积于肠道
(3)情志失调、肝气郁滞
(4)脾肾阳虚
二、大便便质异常
1.完谷不化
(1)久病:脾虚、肾虚
(2)新起:伤食积滞
2.溏结不调
(1)肝郁脾虚
(2)脾虚(先干后稀)
(2)主戴阳证
①实热证
满面通红
②阴虚证
午后两颧潮红
③戴阳证(阴盛格阳)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
如妆、游移不定者
2.白色
(1)主虚证(血虚、气虚、阳虚)
(2)主寒证
(3)主失血证
①气虚血少,阳衰寒盛
面色发白
②血虚证,失血证
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
③阳虚证
面色晄白
④阳虚水泛
面色晄白虚浮
⑤亡阳、气血暴脱或阴寒内盛
目剧痛难忍,面红目赤
2.风热上袭
目赤肿痛,羞明多眵
3.阴虚火旺
目微痛微赤,时痛时止而干涩
三、目眩
1.实证
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阳化风及痰湿上蒙清窍
2.虚证
气虚、血亏、阴精不足
四、目昏
雀盲
肝肾亏虚,精血不足
表7-问睡眠
一、失眠
1.虚证
营血亏虚,阴虚火旺,心神失养、心胆气虚
2.实证
火邪、痰热内扰心神,心神不安、食滞胃脘
新病食欲减退,正气抗邪的保护性反应
2.脾胃虚弱
久病食欲减退,兼面色萎黄,食后腹胀,疲倦
3.湿邪困脾
纳呆少食,脘闷腹胀,头身困重,苔腻脉濡
4.食滞胃脘
纳呆少食,脘腹胀闷,嗳腐食臭
颜之推敲
三、厌食
1.食滞胃脘
厌食,兼脘腹胀痛,嗳腐食臭,舌苔厚腻
2.湿热蕴脾
厌食油腻,脘闷呕恶,便溏不爽,肢体困重
3.肝胆湿热
一、头晕
1.口苦,易怒,脉弦数
肝火上炎、肝阳上亢
2.头晕面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
气血亏虚
3.头晕而重,如物缠裹,痰多苔腻
痰湿内阻、脾阳不升
4.头晕耳鸣,腰酸遗精
头晕耳鸣
5.外伤后头晕刺痛
瘀血阻滞
二、心悸
1.突然受惊
心胆气虚
2.胆郁痰扰,心神不安
心气亏虚
3.心阴、心血亏虚,心神失养
心血不足
4.血行不畅
特征:汗出常见于健侧,无汗半身常是病变部位。
多见于:痿病、中风及截瘫病人
3.手足心汗
阴经郁热熏蒸;阳明燥热内结;脾虚运化失常
表4-问疼痛
一、疼痛性质
1.胀痛
(1)气滞:胸、胁、脘、腹胀痛
(2)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头目胀痛
2.刺痛
瘀血
3.冷痛
(1)实证:寒邪阻滞
(2)虚证:阳气亏虚
4.灼痛
(1)实证:火邪窜络
3.脓血便
痢疾、湿热疫毒、肠癌
4.便血
(1)血色暗红或紫黑或柏油样便
远血:胃脘部出血
(2)血色鲜红,血附在大便表面或排便前后滴出
近血:内痔、肛裂、息
肉痔及锁肛痔(直肠癌)
三、大便排便感异常
1.肛门灼热
大肠湿热、热结旁流、热迫直肠
湿热痢疾的特点是:肛门灼
热、里急后重、下痢脓血
2.里急后重
湿热痢疾
3.排便不爽
一、得神(有神)
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含蓄不露,神志清晰,表情自然,肌肉不削,反应灵敏
1.提示精气充盛,体健神旺,为健康表现。
2.虽病而精气未衰,病轻易治预后良好。
二、失神(无神)
1.精亏神衰而失神:两目晦暗,目无光彩,面色晦暗无华,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手撒尿遗,骨枯肉脱,形体羸瘦
多属阳证,见于狂病,痰火扰乱心神所致。
2.淡漠痴呆
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
常见于癫痫、痴呆等,为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
3.卒然昏倒
突然昏倒,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醒后如常
属痫病,肝风夹痰上逆,阻闭清窍所致
表12-望面色
一、常色
总特点
明润含蓄-健康人
分类及特点
1.主色
2.余溺不尽
久病体虚、肾阳亏虚、
3.小便失禁
肾气亏虚、下元不固;膀胱失约;脾虚气陷;膀胱虚寒
尿路损失;邪闭心包
4.遗尿
肾气亏虚、脾虚气陷;膀胱虚寒
表10-问经带
一、经期异常
1.月经先期
脾肾亏虚,肾气不足,冲任不固,阳盛血热,
肝郁化火,阴虚火旺
2.月经后期
营血亏虚,肾精不足,阳气虚衰,气滞血瘀
寒凝血瘀,痰湿阻滞
高热(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
(1)里实热证—伤寒阳明经证
(2)温病气分阶段
2.潮热
(1)日哺潮热(阳明潮热):下午3-5时(申时)热势较高
阳明腑实证
(2)午后和夜间有低热
(3)骨蒸发热:热自骨内向外透发的感觉
阴虚火旺
(4)身热夜甚:发热以夜间为甚者
温病发热(热入营分,耗伤营阴)
(5)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午后热甚,兼见头身困重等症
3.先后无定期
肝郁气滞;脾肾虚损
二、经量异常
1.月经过多
血热,气虚,血瘀
2.月经过少
营血不足,肾气亏虚,精血不足,寒凝、
血瘀、痰湿阻滞
3.崩漏
血热,血瘀,脾气虚,肾阳虚,肾阴虚,
阴虚火旺
4.闭经
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痨虫侵入胞宫,
胞宫阻滞(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痰湿阻滞)
三、经色、经质异常
1.色淡红质稀:血少
二、嗜睡
1、痰湿困脾,清阳不升
困倦嗜睡,头目昏沉,胸闷脘痞,肢体困重
2.脾失健运,清阳不升
饭后困倦嗜睡,纳呆腹胀,少气懒言
3.心肾阳虚,神失温养
精神极度疲惫,神识朦胧,困倦易睡,肢冷脉微
表8-问饮食口味
一、口渴欲饮
1.口干微渴
发热,脉浮数
邪热伤津不甚、
温热病初期
2.大渴喜冷饮
壮热,大汗出
里热炽盛
津液大伤
③心气、心阳虚衰,血行瘀阻,肺气闭塞,呼吸不利
久病面色与口唇青紫
1.寒热往来无定时
自觉时冷时热,一日多次发作而无时间规律
少阳病(半表半里证)
2.寒热往来有定时
(1)疟疾: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作,每日或二三日发作一次,
发有定时。兼剧烈头痛、口渴、多汗等;
(2)气郁化火及妇女热入血室:寒热往来,似疟非疟。
表3-问汗
一、特殊汗出
1.自汗
醒时汗出,活动尤甚
(1)气虚证
(2)阳虚证
是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属个体素质,一生基本不变
2.客色
客色属于常色范围,可因外界因素(季节、昼夜、气候)、生活条件等发生变化
二、病色
总特点
晦暗、暴露
分类及特点
1.善色
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病变尚浅、脏腑精气未衰
2.恶色
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病变较重、脏腑精气已衰
三、五色主
1.赤色
(1)主热证
中医诊断学表格
问寒热
一、恶寒发热
1.恶寒重发热轻
感觉明显怕冷,轻微发热
风寒表证
2.发热轻而恶风
自觉轻微发热,遇风觉冷、避之可缓
伤风表证
3.发热重恶寒轻
自觉发热较重,轻微怕冷
风热表证
二、但寒不热
1.新病恶寒
突然感觉怕冷,体温不高
里实寒证
2.久病恶寒
经常怕冷,四肢凉,得温可缓
里虚寒证三、但热不寒1 Nhomakorabea壮热2.色深红质稠:血热
3.色紫暗有血块:血瘀
四、痛经
1.气滞血瘀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拒按
2.湿热蕴结
小腹灼痛拒按,平素带下黄稠臭秽
3.寒凝阳虚
小腹冷痛,遇暖则减
4.气血两虚
月经后期或行经后小腹隐痛、空痛
五、带下
1.白带
脾肾阳虚、寒湿下注
2.黄带
湿热下注、湿毒蕴结
3.赤白带
肝经郁热,湿毒蕴结,癌症
表11-望神
提示精气大伤。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预后不良
2.邪盛神乱而失神: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卒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急
提示邪气亢盛,热扰神明,邪陷心包;或肝风夹痰蒙蔽清窍,阻闭经络。多见于急性病人,亦属病重。
三、假神
①如原本目光晦滞,突然目似有光,但却浮光外露
②本为面色晦暗,一时面似有华,但为两颧泛红如妆
痰热内盛
湿热中阻
寒湿困脾
4.口酸
病人自觉口中有酸味,或泛酸,甚至闻之有酸腐气味
伤食
肝胃郁热
5.口苦
病人自觉口中有苦味
心火上炎
肝胆火旺
6.口涩
病人自觉口有涩味,如食生柿子,多与舌燥同时出现
燥热伤津
气火上逆
7.口咸
病人自觉口中有咸味
肾病
寒水上泛
表9-问二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