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新修订版)(复习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18章 文学的评价)【圣才出品】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新修订版)(复习笔记+考研真题详解)(第18章 文学的评价)【圣才出品】

第18章文学的评价
18.1复习笔记
一、“价值”和“评价”的区分
1.从历史上看,人类已经把口头的和刊印的文学视为“有价值的”,也就是说,对文学感兴趣,并认为文学具有一种正面的价值。

2.人们是先有了感兴趣的经验然后才去进行评价的。

人们在估计某一事物或某一种兴趣的等级时,要参照某种规范,要运用一套标准,要把被评价的事物或兴趣与其他的事物或兴趣加以比较。

二、人类和文学的关系
试图对人类和文学的关系作任何详细的描述将遇到许多定义上的困难:从现代的意义上说来,文学只是非常缓慢地从歌谣、舞蹈和宗教仪式等这些看来孕育它的文化群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三、文学评价的标准的探讨
1.假如人们要寻求某种标准,关于人应该如何视文学为有价值和应该如何去评价文学,人们就必须得通过某些定义去回答。

人认为文学有价值应该以文学本身是什么为标准,人要评价文学必须根据文学的文学价值高低做标准。

文学的本质、功能和评价必然是密切地互相关联的。

2.人们在评价文学时应该依据文学自身性质的等级。

这样一种纯粹性概念是文学分析的因素之一。

人们要研究的不是这些因素是什么,而是研究它们如何组织在一起,有什么功能,从而决定了一个特定的作品是或者不是文学作品。

按照现代的定义来看,文学的“纯”是指它没有实用的目的(宣传、有目的的煽动和直接的行动等),也没有科学的目的(提供情报、事实,积累知识等)。

3.在某种意义上说,整个美学上的问题可以说是两种观点的争论:一种观点断言有独立的、不可再分解的“审美经验”(一个艺术的自律领域)的存在,而另一种观点则把艺术认作科学和社会的工具,否认“审美价值”这样的“中间物”的存在,即否认它是“知识”与“行动”之间,科学、哲学与道德、政治之间的中介物。

4.自康德以来的大多数哲学家以及大多数以严肃态度关心艺术的人们都赞成包括文学在内的各种艺术具有独特的性质和价值。

5.文学作品是一种审美对象,它能激起审美经验。

人们不应该把文学作品划分为“形式-内容”两部分,而应该首先想到素材,然后是“形式”,是“形式”把它的“素材”审美地组织在一起的。

一部文学作品的“材料”,在一个层次上是语言,在另一个层次上是人类的行为经验,在又一个层次上是人类的思想和态度。

6.人们对平常所熟悉的语言组合或陈词滥调往往不会立即做出知觉反应,他们不再把文字看作文字,也不去确切地理解文字联合所指的意义。

只有当人们把文字以新鲜的方式令
人吃惊地组织在一起时人们才能够“认清”它们,并了解它们所象征的意义。

语言必须加以“变形”,也就是说,在读者注意到作品的语言之前,必须把语言或往古代的、远古的方向或往“野蛮化”的方向加以风格化。

7.人们的标准是具有包容性的,是“想象的综合”和“综合材料的总和与多样性”。

8.人们所说的材料的多样性,特别指的是思想与性格、社会经验与心理经验的类型等的多样性。

9.在《美学三讲》一书中,鲍桑葵依据“复杂”“紧张”和“宽度”等标准把“易美”与“难美”区分开来,鲍桑葵所表述的这两种美的区分可以说就是那种来源于较易处理的材料(如谐音、令人愉快的视觉意象以及“诗的主题”等)的美与那种从难以对付的材料(如痛苦、丑恶、说教以及实用的材料等)中费力地得来的美之间的区分。

这种区分在18世纪时就有所预示,那时就区分出了两种不同的美,即优美与崇高(“难美”)。

悲剧引起痛苦,并给痛苦以表现形式;喜剧对丑恶也起类似的作用。

易美在其“材料”和其可塑性的“形式”中是当下就令人快适的,而“难美”则是一种表现性的形式。

10.“难美”和艺术上的“伟大”看起来是等同的,而“完美”的艺术与“伟大”的艺术却不应该等同。

规模或长度的因素是重要的,但这重要性不是指规模或长度本身,而是指这些因素有可能增加作品的复杂性、紧张性以及宽度。

一种“主要”作品或一种“主要”类型,就是这样一种维度。

11.在某些美学家看来,理解“伟大”这一概念要依赖超审美的标准。

12.特别应加以反对的是那种认为“风琴和声”能从诗中分离出来的观点。

在有限的意义上来说,可以认为“风琴和声”具有“形式美”,即语音上的共鸣。

但是,在包括诗在内的文学中,形式美几乎总是为表现服务的,人们得看“风琴和声”对表现情节、性格以及主题等的恰当性。

13.形式主义批评必须假定人们自己的信条同一个作家或诗作的信条之间是不必存在一致性的,而且实际上是互不相关的;因为,如果二者之间有一致性,那人们就该只赞美那些其生活观为人们所接受的文学作品了。

14.19世纪以前,关于文学评价的讨论大约都集中在作家的等级地位问题上,古典作家们“总是而且将来也永远是受赞美的”。

到了19世纪,对中世纪文学、凯尔特文学、斯堪的纳维亚文学、印度文学和中国文学等一系列文学的较广泛地知识使上述那种较早的“古典主义”变得过时了。

15.希望以某种形式证实文学价值的客观性,并不需要求助于确立某种固定不变的典范。

因为这种典范中是加不进新的名字的,其中的等级地位也是不发生改变的。

16.这样,人们似乎就得出了一种世代主义的结论,这种结论否认那种被当作是属于个人的“趣味相对性”的看法,但是,却发现了文学史中的或多或少具有对立性质的一批批审美标准的交替转换现象,并且暗示人们这种交替转换现象是没有离开一般的文学原则的。

人们似乎还得出了一个“多价值性”的结论。

这种观点认为,不朽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能感染不同时代的赞赏者,其理由也是不同的。

或者,如果把上述两种结论合起来看,也可以认为,那些大作品或“经典”著作是通过一连串变化的感染力或“原因”保持住它们的文学地位的。

17.人们认为,没有一个文学批评家真能把自己降为一个否定有审美规范存在的世代主义者,或者真去依附那种主张所谓“固定等级”的极为贫乏而学究气十足的绝对主义。

18.形式主义者所要坚持的看法是,诗不仅是读者的“诗的经验”的起因或潜在的起因,而且还是对读者经验的一个特殊的、高度组织起来的控制者;因此,读者的经验被非常恰当地说成是诗的一个经验。

对诗的评价,就是任何有能力的鉴赏者对结构性地呈现于诗中的审美价值的性质及其关系的经验和认识。

19.文学的多种价值是潜在地存在于文学结构之中的,只有当读者遇到必要的条件时才能在观照它们时认识它们并实际上评价它们。

无疑地,也有一种倾向,在民主或科学的名义下否认任何没有在最完全的意义上为公众所证实的客观性或“价值”。

但是,这样呈现出来的“价值”是很难有什么价值可言的。

20.较老一些的文学批评著作中经常把“评判的”批评和“印象的”批评加以对立。

这是一种会使人误解的区分方法。

“评判”型的批评使用的是一些表面上看起来具有客观性的规定或原则,“印象”型的批评夸耀自己没有参考大众的批评标准。

但实际上,后者只是一个专家的未加明言的评判形式,其兴趣在于为那些具有较低的敏感性的人们提供一个标准。

21.需要做出的另一种区分,似乎是显明的判断与含蓄的判断的区分,这种区分不等同于那种有意识判断与无意识判断的区分。

有一种判断叫作感性的判断,另有一种叫作理性的、推论性的判断。

这两种判断之间事实上没有必然的矛盾,因为,如果感性里没有相当程度的概括性和理论上的陈述,就很难获得大的批评力量;而理性判断,就文学中的理性判断而言,若不是建立在某种直接的或派生的感性的基础之上,是不能被系统地表达出来的。

18.2考研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审美意识形态[中国传媒大学2010、2011年研]
答: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2.审美经验[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审美经验是人们欣赏美的自然物、艺术品和其他人类产品时所产生出来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

这种心理体验不同于一般生理快感,它是人的内在心理生活与审美对象(其表面形态与深刻含义)之间交流或相互作用的反映。

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

相关主题